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
2016-04-13曹璐
曹 璐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
曹璐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21
科学进步将人们推进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领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冲击了人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在此形势下所产生的社会意识环境日益复杂多元,这一切都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必然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找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方法和途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辞海》对环境的阐释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外部境域的环绕;二是指以人为基点的境域围绕,其既强调事物存在的对立性,同时又强调二者的包含与关联。针对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前学术界有多重界定,但学者普遍的共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交叉综合[1]。笔者将其定义为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各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综合。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多重影响因素、多层教育语境,并要对教育环境进行合理分类,才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入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梳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存在以下几种:根据影响主体的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成组织类型、自发类型和自觉类型等;根据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后来又有学者加上了中观环境[2];根据教育域境的异同,分为外部教育域境与内部教育域境[3];根据教育活动实施的隐匿与外化表象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隐性环境”与“显性环境”[4]。
在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的分类方法。笔者认定的“隐性环境”更多强调的是以高校自身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元素,教育者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目的,选择、创造、构建能够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环境,由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高校精神层面环境与高校物质层面环境两部组成;“显性环境”则是指独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所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的综合,其中包括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等领域中的诸多元素。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隐形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高校物质层面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来类比定义,高校物质层面环境是指高校所有能够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三观”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层面因素的总和,包括高校中所有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建筑物、校旗、校徽、绿化环境等。这些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办学条件,还体现其文化底蕴、价值倾向和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配备方面都日趋完善,但我们必须看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方式并不令人满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班授课,通常是一二百人的大课堂,且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大多数高校在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几乎都在下午时间段。大班授课方式不仅容易让教师课堂的掌控力下降,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势必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另外,教学设施环境中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陶冶学生情操的图书资源、体验基地、多媒体设施、自习室等都有所欠缺。
2.高校精神层面环境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精神层面环境可以定义为在高校中能够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三观”形成与发展的精神层面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大学精神、校训、文化活动、学术氛围、学习风气、制度建设、网络教育环境等。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和传统办学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现。高校在领导层面和教育层面是十分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的。此外,近年来,校园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具有丰富多彩性、广泛参与性、价值导向性、认知调节性等特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两者在影响高校精神层面环境因素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以下几个因素会带来不小的负面作用。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堪忧。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学风是指广义的学风,包括学习之风、治学之风和学术之风。学风中治学之风是主导,学术之风是基础,不良的治学之风和学术之风直接影响和腐蚀着学习之风。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比如课程内容方面与初高中的知识重复性较多,学生有倦怠感;考核方式以试卷为主,学生认为突击学习即可;课堂形式以理论讲解为主,趣味性不高等。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比较关键,就是高校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这是良好学风的前提和保障,教师的品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及价值取向。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一小部分教师弱化了社会责任意识,价值取舍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教学不精心。另外,高校评价机制导致更多的教师“轻教学,重科研”,致使高校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趋势加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免左支右绌。
第二,高校网络监控力度不够。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网络世界虚拟性强,加之大学生是非观不成熟,导致其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学网络监控和管理还不到位。网络监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监控管理技术欠缺,导致很多虚假、不良甚至消极、反动的信息充斥在高校的贴吧、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广播、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上。
第三,高校制度环境建设缺位。毋庸讳言,诸多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国务院、教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下发了不少文件,给予了大力支持,做出了总体的规划和布局,但不少高校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因而执行性不高,从而也没有很好地完善制度建设。另一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操作性不强,不能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显性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就业环境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往往难以静下心来“修身养性”。且学生的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化,甚至会产生攀比、嫉妒甚至是焦虑等思想和心理问题,这都对诚信、集体主义等思想观念的传承造成严重冲击。
2.多元文化环境导致多元价值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但给人类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带来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碰撞,风格迥异的文化交融、孕育出了更加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多元的文化认知构筑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泡菜理论[5]中提到的,文化环境就像是一个泡菜坛子,而学生就是泡在坛子里的菜。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会在他们“三观”的形成期产生冲击,使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精神追求方面也日趋多元。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引发诸多思想问题。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但市场经济模式在利益分配方面,竞争机制方面,组织形式方面有重大的变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效率意识等增强,但由于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也使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与享乐主义的思想。
4.家庭精神环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家长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比如重生理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情感与思想沟通不到位,奖惩措施失当,家庭氛围不和谐等。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脆弱、偏激、急功近利、自卑、嫉妒、焦虑,这些思想和心理失衡问题都在弱化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遵循“知行合一”“物质与精神两手都要硬”“与时俱进”三个原则。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同时,从实际行动上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的机遇,切实落实各项综合环境建设工作。其次,高校方面不仅要建设好物质环境,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精神层面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最后,要跟进时代潮流,注重网络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教学成果的最大化,使思想政治精神内涵真正影响并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还要将家庭、学校、社会统筹起来,共同构筑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文的重点是从高校的角度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此,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优化方法就不再进一步论述。具体来说,高校层面可以着重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抓住改革契机,完善教学制度
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倍受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颁布实施了针对精神文明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政策、制度和法规。这些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对高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支持,高校应抓住机遇。首先,要紧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其次,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活讲透。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评聘机制,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净化高校网络环境,规避多元文化的威胁
净化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网络环境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应该看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生,经常采用的上网方式是手机上网,并大量使用手机软件。因此,在不忽视思想政治网站建设的同时,笔者认为开设校级、院级微信公众号,开设思想政治“微课堂”,用网络自制电台类APP建设网络广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上传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采用“线上沟通”与传统“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第二,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有效落实监督管理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人员技术层面、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训,用以构建洁净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以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理念、传统的美德濡染大学生。同时,完善网络监测舆情反应机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回应学生的诉求。
(三)利用社会热点,及时进行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可通过辩论赛、人际关系讲座、法律常识普及等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合理认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进入“爬坡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产生的思想和认知问题也越发严重。为此,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形势政策分析能力和诚信观念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
[2] 罗成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1:2-3.
[3]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杨业华,刘红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2004(5):79-80.
[5]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曹璐(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84-03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Lu
(SchoolofMarxism,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omponent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nvironment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