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人文价值*

2016-04-13马文萍靳凤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

马文萍,靳凤凰

(大连交通大学 思政部,辽宁 大连 11602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人文价值*

马文萍,靳凤凰

(大连交通大学 思政部,辽宁大连116028)

[摘要]当今世界,部分国家内部动乱,源于宗教而引发的恐怖活动日益猖獗。这就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与教育尤显得重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宗教的发展规律,对于人的价值主体的体现有重要作用,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人文价值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01

宗教作为一种有神论的文化现象,具有一些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有的特点,如麻醉性和欺骗性。具体表现在,宗教给人以极大的虚幻性,该虚幻性已经留存于人们的思想中,当人们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时,从思想和行为上依赖于这种虚幻性;宗教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一些宗教信徒为了自身的利益,努力维护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而排斥其他宗教。宗教还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拯救灵魂,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人们依赖于宗教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求神问卜,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而宗教观,是一种宗教理念,是人们对宗教的一种看法以及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的对待宗教的态度,还表现为在处理宗教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宗教观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正确遵循规律去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提升自我认知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主要代表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等主要共产党人发展的对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发展历经波折,由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再到成熟时期,整个过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唯心主义宗教观到唯物主义宗教观、唯物主义宗教观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三次历史转向[1]。有关宗教的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的《马克思致阿·卢格》(1842年11月30日)、《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末—1844年1月),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等。

在《马克思致阿·卢格》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僵化的教条主义模式,主张抛弃现存的残酷事实,要求根据当代的斗争进行自我的阐明,相反也不能一味地反对现存世界,要勇于发现真理。

鲍威尔在《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对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将人的解放问题和宗教的信仰问题视为等同。1843年,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文中批判了鲍威尔对于宗教问题的观点,主张消灭人类世俗社会的束缚,要求克服宗教问题的自私性,并且将世俗问题和宗教问题区别对待。

在《莱茵报》任主编期间,马克思积极地参加了现实的革命斗争,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信仰所存在的问题。黑格尔哲学承认宗教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的反映,马克思在参加革命战斗中批判了这种认识,提出这种反映是对现实的扭曲。要想加强对宗教的批判,主要是对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批判,批判那种把人异化的世界观,批判对人性扭曲的社会制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处于封建复辟状态下的德意志的政治统治。

恩格斯写于1876年的《反杜林论》,是随着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激烈的思想斗争而产生的。该书批判了杜林的经验主义观点,恩格斯由此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上帝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存在形式的观点。

写于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有关宗教的一篇著作。当时俄国陷入“白色恐怖”中,统治阶级运用各种手段愚弄人民,使人民服从他们的意志,其中就有通过宗教迷信麻痹人们的革命斗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寻神”思潮。通过这篇著作的发表,列宁首先对马赫的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宗教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其内涵体现了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宗教的发展规律[2]。

(一)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3]199宗教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而出现的,当时人们备受自然灾害的压迫而无能为力,物质和精神都达到一定程度的空虚状态,必须寻求一种寄托来达到自身的满足。总之,宗教使人通过某种幻想性得到灵魂的安慰,在宗教的世界中,宗教的本质体现实质上是人们思想的反映。宗教是反映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世界观,这种反映是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创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做了系统阐述,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幻想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4]

(二)宗教产生的根源

宗教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在《马克思致阿·卢格》的信中指出:“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5]实质上,宗教的根源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对现实的歪曲。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歪曲的现实已不能立足于社会中,此时宗教也即将消亡。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的产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时人们寄希望于灵魂的安慰,自然宗教就应运而生。同样,由于社会异己力量的相互排挤而产生了人为宗教,由于社会苦难的现实,人们备受现实社会的压迫,没有自由,寄希望于宗教来解决一切问题,把自身寄托于神灵的保佑,这时宗教就会应运而生。

宗教的产生还有认识论的来源。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唯心主义哲学……帮助宗教的僧侣主义。”[6]“科学的僧侣主义”和“宗教的僧侣主义”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扶持,促进了宗教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发展。列宁还在1915年的《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宗教)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7]这充分体现出在人类早期认识阶段,宗教作为一种形式已经留在人们的简单的想象之中,成为人们意识领域状态下的一部分。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3]200宗教作为意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教人如何摆脱苦难,它通过麻醉人的意志,让人们服从于它。宗教作为压迫人们心灵和思想的精神武器,给现实中处于苦难的人们一种慰藉,但是宗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人们获得自由与解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使人们从宗教精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才能获得自由。

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中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8]刽子手和牧师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秩序所不可或缺的两种精神武器,统治阶级利用刽子手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与暴动;牧师作为‘神’的象征,从思想上和心灵上愚弄人们,使他们屈服于统治阶级,然后通过宗教描绘出一幅使他们减少痛苦的幸福图景。所以,宗教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良药,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而且宗教还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棍棒,使统治阶级获得自身的自由。

(四)宗教的消亡

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2期上发表的书评中,马克思指出:“随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9]由此可见,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深刻根源,他们不再以过去那种超脱世俗的经验形式来对待现实苦难的世界,相反他们是尽量摆脱对宗教的依赖,选择逃离宗教的枷锁。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夏)中指出:“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3]173当然,随着政治国家的不断解放,市民社会被政治国家所取代,这时国家作为社会的产物一定程度上达到消灭宗教的地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宗教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私有制即将走向消亡,宗教也会随之消灭,但是宗教的消亡必须经过一个过程,是由社会的客观实际决定的,并非人为规定。当然,只有当人类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只有当科学能够解决人们的现实苦难的时候,宗教才会走向消灭。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在于对现实的批判,主张从人自身出发,立足于现实的人,揭露出现实中被压迫人们的苦难现状,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奠定基础[10]。

(一)指出宗教的本原,揭示人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199将人和宗教相区别,批判了宗教这种抽象的东西于世界之外,给人以安慰,人通过宗教来获得自身的救赎,宗教使人产生一种幻想。在宗教的世界里,将人的现实性看作宗教世界里的虚幻性,认为宗教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通过反对宗教给人带来的幻想性,进而反对给人精神慰藉的世界斗争,从而来达到反对宗教的目的。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只是由于一切宗教的内容是以人为本源,所以这些宗教在某一点上还有某些理由受到人的尊重。”[3]520尽管一些迷信对于人类的本质反映有些歪曲,但是必须意识到,一切迷信的最终本质也是反映人类的本质,所以人们接受宗教、尊重宗教,并且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质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人们需要依附于宗教的神的世界来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

(二)批判宗教的虚幻性,唤醒人自身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就是剥去披在人们身上的宗教外衣,使人们意识到宗教的虚伪性及其迫害性,让一切人都认识到人的真正本质。通过批判宗教,使人能够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来思想,放弃对宗教的依赖性,进而建立起人自身的主体性,让人们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人是人的世界,并非宗教的世界。并且,宗教总是给人以一种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幻想的阴影下,人们会丧失意志,一心求神。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以“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1839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末—1844年1月),“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等命题中,升华出神圣的人性[11]。由此可见,马克思把宗教的批判看作人的价值主体的最高体现。

(三)抛弃对“神”的依赖,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3]200要想使人们实现幸福,获得自由,必须首先废除宗教,使人们抛弃自己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当代社会,许多宗教组织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到群众中宣传有关宗教的知识,说他们是遵从“神”的旨意来普降幸福的。实质上,宗教特别是邪教,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会使人们丧失理智,对自我没有任何信心,一切归顺于“神”,把自己的一切好运都归结于“神”的保佑、“神”的庇护。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进行批判,指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人们在无阶级社会时期真正放弃对“神”的信仰,遵循共产主义理念。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又作为现实的运动,它的存在对于消灭现存苦难的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应该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渗透,让人们懂得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并不能依靠于宗教。

[参考文献]

[1] 凌亚男,华正学.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三次转向及其启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46-51.

[2] 冯今源.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2008(3):99-10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4.

[5] 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卢格[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6]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57.

[7] 列宁.哲学笔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M]∥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48.

[8] 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M]∥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8.

[9] 马克思.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2期上发表的书评[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10] 裴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0(4):1-5.

[11] 贺彦凤,赵继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意蕴及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7(3):59-61.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马文萍(1969-),女,山西阳高人,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靳凤凰(1990-),女,山西神池人,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03-03

On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nd Its Humanistic Value

MA Wenping,JIN Fenghuang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PoliticalTheory,DalianJiaotongUniversity,Dalian116028,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internal unrest in some countries is actually caused by increasingly rampant terrorist activities which originate from religion, so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 on relig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 religious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t view on religion deeply reveals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he root causes of religi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its development law,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an′s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liberation.

[Key words]Marx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view of religion;humanistic value

*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研究课题“辽宁省高校信教学生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5-GXTZB16);大连交通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信教学生现状调查与研究”(DJSZ-2016-A08)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