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新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2016-04-13颜璐
□颜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新疆五家渠831300)
“十三五”时期新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颜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新疆五家渠831300)
绿色发展作为世界先进农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和内同,并将直接影响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兵团日后农业扶持的重点。本文对兵团“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十三五”期间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从而实现绿色农业创新,推动团场农业经济的发展。
兵团;绿色农业;“十三五”时期;发展
绿色农业作为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研究历时已久,对绿色农业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不同时期受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针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针对兵团“十二五”时期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十三五”时期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十二五”时期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绿色农业发展主题定位不清
从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虽然职工平均受教育11.2年,但其生产观念之后,缺乏从事绿色农业应具备的素质,由于短期利益导向,习惯持续增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屡见不鲜。从绿色农产品消费者来说,对绿色食品,特别是环境意识的认知度较低,未能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往往缺乏持久购买力。从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者来说,绿色农业观念滞后,未能主义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环保要求,销售环节以促销为主。从整个绿色农业的产业链中不难看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都应肩负绿色农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兵团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下,使得整个绿色发展产业链组织混乱,在缺乏绿色农业发展的市场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利益相关者产业主体更为不明确。
1.2 绿色农业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
兵团农业资源总量虽大,但环境较为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方,开发难度较大。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行为,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绿色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工业污染所带来的水域污染;盲目转移发达地区转移的造纸业、化工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威胁;对化肥、农药依赖度较强的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度高,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绿色农业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等相关管理体系不健全,消费者从农产品外观上无法辨识绿色农产品的区别,使得人们的认知度不高,阻碍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绿色农业资源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虽然近年来兵团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力度,虽然职均管理耕地面积已达到4hm2,但绿色农业规模占农业总规模不足10%,规模较小,绿色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产值还需进一步提高,并没有充分发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加之绿色农产品的运距较长,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绿色农业的发展仍处在为绿色食品提供原材料的阶段,加工能力弱,贮运条件差,销售手段落后,使得绿色食品生产和绿色农业生产脱节,精深产品加工能力弱,以简单的初级产品很难进入市场。
1.4 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兵团的绿色农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绿色农业发展缺乏全面性总体规划,各师团发展不平衡,绿色农业发展许可仍沿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致使绿色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产量低且品种单一,无法与时俱进的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此外,各师团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绿色农业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较多,并未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主导型绿色产业,使得各师团的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进一步限制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难以发挥绿色农业的规模优势。
1.5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兵团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予以了充分重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农业科技人员占团场职工的4%,有一定的科技储备力量和农技推广体系,但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绿色农产品开发体系,农产品新技术的运用方面仍存在只重产量、不重效益;只重品种、不重栽培,特别是绿色农业新技术并未真正的运用于实际的生产中,造成部分师团环保生物农药、安全病虫害防治技术较为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威胁。此外,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严重削弱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6 绿色农业财政投入不足
在兵团,农产品加工转换率已达70%,而绿色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且绿色产业是一个从育种、栽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联系较为紧密的体系,各个环节要求和成本相对于普通农业而言要高,仅仅依靠职工自身的投入是不够的,甚至一些龙头企业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因此,资金不足将直接严重影响兵团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此外,从规划组织实施上看,要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工作,要领导组织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2 “十三五”时期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的大力推进需要先进农业理论作为指导,并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绿色农业发展
兵团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小农经济的影响,职工信息较为闭塞,大多通过上下级的命令信息安排农业生产,并没有市场波动预测系统,难以适应国际化的市场形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工作,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农产品供销等信息网络,以供职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减少绿色生产的盲目性。一是统筹规划,发展绿色农业。根据各师团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分批有特色的建立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按照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典型。而在不适宜地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的向绿色生态农业过渡。二是发挥行政职能,做好引导工作。提供必要的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和小额贷款支持,针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或职工给予一定的直补、价补、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职工和企业从事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三是积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提高环保意识。让广大职工真正认识到绿色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增强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做到标准规范生产,质量效益品牌,绿色安全技术的农业。
2.2 创新监管体系,健全绿色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兵团应制定合理配套的制度,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管理体系,鼓励职工自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提高服务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一是健全环境保护体系,增强职工环境意识。加强绿色农业开发的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在认真贯彻农业发展相关规章的基础上,也要制定符合兵团特色的实施细则,以保证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法规的顺利落实。二是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产前、产中、产后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入手,完善多层次质量监督网络,重视与国际质量监管体系的对接,增强兵团参与国际有机食品贸易的主动权。加快各师团检测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三是树立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全程监管理念。加强食品安全制度的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严格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市场监测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加快绿色农产品认证、申报、审批、标志、使用等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生产者到消费者共创绿色农产品市场,提升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2.3 统筹农业要素,协调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为了推进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行政引导良好氛围、强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支撑、积极组织科技实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保障职工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创新推动绿色农业整体发展。建立基层的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末端和生产过程控制绿色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质量监控体系,并积极培育职业农民,从而完善绿色农业发展系统工程。三是组织创新,提高绿色农业效益。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公司带动型、农工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2.4 创新科技体系,支撑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农技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模式以及世界标准化经验,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本着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绿色是农业示范基地,提高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投资水平,增强绿色农业示范的内容,达到整合资源、体现技术、提高成效、实现共赢的目标。三是加强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攻关。要从新品种选育、新型肥料研发、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等多个环节实现绿色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全面性变革,时绿色能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物质循环型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何芬.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严立冬.绿色经济发展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3]蔡忠杰,于天颖.发展绿色食品初探[J].农业经济, 2013(7).
1004-7026(2016)12-0021-02
F32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MZ093)。
颜璐(1984-),女,新疆奎屯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