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享受教育

2016-04-13何洪育

教育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命环境孩子

文/何洪育



让孩子享受教育

文/何洪育

孩子就学之初充满着对学校的憧憬和向往,他们的眸子里闪烁着激动、好奇、渴求和信任。如何保持住孩子们的天真,保持住感受和发现世界的快乐,让学习能成为对孩子具有鼓舞作用的饶有趣味的劳动,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享受而不是桎梏,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成长的负担。

享受的教育是享有尊重的教育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了人的学习需要及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立足点是教育必须尊重“生命的自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其核心是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要站在学生立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智能强项是有区别的,强调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其实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享有尊重的孩子,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

尊重孩子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项艺术。陶行知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提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师生共生活、共甘苦的教育为最好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基于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创造了蓝天下的学校,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与孩子共同建造了“童话屋”“鸟医院”;斯宾塞基于对人性和人的心智发展规律的尊重,为小斯宾塞营造了快乐的学习环境,创造了独特的教育艺术。

只有懂得尊重的教育,才能创造出教育的精彩。熊川武教授的“自分教学”研究,正是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差异的尊重上;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观”和“生命自觉观”,就是对学习主体和生命的尊重。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之所以成为名校,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之上。

享受的教育是促进生命自觉的教育

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孩子可以规划人生,因为那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教育不能规划人生,因为那样会束缚孩子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未来人生的规划上,教育势必会走向功利化,生命的成长就会受到束缚。

教育的根本是促进生命的自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幸福的追求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近代思想大家梁漱溟先生提出“人心基本特征即在其具有自觉,而不是其他”。“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凡人类之所成就,从大小事功以至学术文化之全绩要可分别用‘真’‘善’‘美’三字括举之。然而试看此三者其有一非藉人心自觉之力以得成之者乎?无有也。”生命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助推自觉之力则在于教育。

李政涛教授提出了生命自觉的三个基本维度,即“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做到“三明”。既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又要让孩子明白“五分”是成就的标志,“三分”也许是了不起的成就。要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要有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要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懂得取舍利用,区分善恶美丑,创造和谐美好生活。教育就是要营造适合孩子生命自觉的环境,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要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感受成功和自豪,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要张扬人性的善美,引导孩子做人做事;要张扬生命创造的潜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发的教学资源,都必须以生命自觉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主动自觉发展。

享受的教育是真诚对话的教育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就是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提出的四种学习环境,即“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共同体中心环境”,可以认为就是四种对话环境,即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对话,与学习的知识情境对话,与周围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对话,与同伴、老师或他人的对话,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杜威的“儿童中心”“教学即生长”“做中学”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以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杜郎口中学的“个个参与,人人展示”的教学方式等,其实质都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对话的有利环境。

对话有有声的对话,也有无声的对话;有与自身的对话,也有与他人的对话;有与人的对话,也有与环境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一种反省觉悟的过程。对话的方式较多,但教学对话的基本方式有四种:其一是让学生与教材、媒体、现象及相关信息对话,使学生知道教材及相关信息究竟提供了什么,启迪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其二是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了什么,与自己已有知识有什么联系,能不能理解或者解决问题,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三是与同伴对话,能否通过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或者能否找到更好的思维方法;其四是与老师对话,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否反省和觉悟。

教学的实质就是为学生营造对话的环境,保障学生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在对话中绽放精彩,在对话中得到思想升华和发展。

享受的教育是快乐发展的教育

当下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为分数而艰苦博弈,一方面在为未来的发展而担忧。为分数博弈的教育成就了一些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占据选择就业的先机。同时也毁灭了一些孩子的人生,扼杀了孩子探索创造的天性。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分数的评判下,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看不到发展的希望,而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和发展的信心。

学习应该是享受,而不是负担。它应该是不同志趣的追求、才智增长的喜悦、探索成功的自豪、思想碰撞的兴奋、合作交流的乐趣,是一种愉快的劳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对话、每一本书,都应是快乐的体验、心灵的沟通、智慧的绽放。教育是人学,如果我们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你就会成为孩子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心灵;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你就会充满着期盼,就不会用分数把孩子分成两个世界;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生命,你就不会把孩子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注重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我们不把教育当作今后职业选择的准备,而是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兴趣,你就会创造出教育的艺术;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就会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昌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生命环境孩子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