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心理的研究
2016-04-13周国华
◎周国华
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心理的研究
◎周国华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也跟以前大为不同,如何在新课标课改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阶段中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且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心理健康的培养。本文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学数学;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心理障碍
数学教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主要是能动地吸收前人积累的认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育中,智力因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培养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却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本文就学生心理素质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两者的关系作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定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
学生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立存在、不可代替、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虽然有些学生智力因素很好,但由于他们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考不出理想的成绩。相反,有些平时思维不很敏捷、反映较慢的学生,由于学习态度认真,计算细心,书写工整,考试成绩反而较好,这就是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弥补了这些学生智力因素的不足。在平时教学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由于意志薄弱,学习的刻苦性较差,学习的情绪不稳定,时而因有兴趣而积极,时而因没兴趣而畏缩,成绩起伏较大。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仅仅从培养智力上去着眼解决问题,想必收益甚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对800名男性进行三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差别不在智力因素,而在于对事业是否有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和性格品质。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了“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重要性。“写”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三、理解(领会)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抓住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将知识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例如由自由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或相反),也表现为解释知识或对知识进行概述。中学数学的概念很多,但是多数学概念的产生过和实际意义是很清楚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介绍,这对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意义是很有益的。要注意说明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它与其它概念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例如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关系,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等。一个矩形的内部有一个小矩形它们的对应边相互平行,且每对对应边之间的距离相等。这两个矩形是否相似?许多学生都在“一定相似”和“一定不相似”之间寻找答案,其实正确的答案是“如果两者都是正方形则一定相似”,而“如果两者都是非正方形的矩形时则一定不相似”。不能正确解答的同学恐怕是没有想到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问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对于定理和方法,要掌握其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即使不要求学生能证明它,也要通过其它途径(例如利用直观图形)说明其合理性。要通过解题使学生知道它主要用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等。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防治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既有智力因素方面,也有非智力因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排除,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师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防治上,具体可从以下几项工作着手:第一、教师本身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已在实施建设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建议,数学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要熟悉新课程、新教材,研究“标准”,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第二、教师应精心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也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五、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问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智力因素与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是统一在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促进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而智力活动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达到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因素与以情感为杠杆的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张彩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整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 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