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之“三个关系”的辨析

2016-04-13高德茂

教育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生源改革教育

文/高德茂

基础教育之“三个关系”的辨析

文/高德茂

纵观各地各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不难发现,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人,包括改革发起者、改革执行者、改革对象和关联者都对改革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可能较系统和理性,有的可能比较零散和感性。不过,不管什么形态的观念对个体来说都是行动的指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和在改革中采取的行动,最终制约甚至决定着改革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学工作者们应站在哲学高度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以厘清基础教育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教学质量”与“学习负担”关系

“减负”,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的“减负”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轻装上阵,而不无“装”上阵。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无“装”上阵的军队都不可能打胜仗。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统一的,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升学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型学习的良好习惯。“减负”不等于知识、能力、意志、品质什么都减,减负不等于不需要刻苦,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轻负担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轻负担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不可能求不到真知的。“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但要尊重教育规律,讲求教育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还要有大教育观,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幸福地成长。“

改革创新”与“继承发扬”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没有创新,事业、民族、国家就会陷于落后甚至彻底消亡。同样,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机会日益增多,要学习接受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但也要考虑那些先进理念符不符合学校实际,移植过来会不会水土不服,教育不能今天“杜郎口”,明天变“洋思”。对学到的先进经验必须创造性地改良,必须改良后保证落地,必须落地后要保证开花。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这是辩证法。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我们有理由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继承并在继承中创新。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肯定不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构建起高效的学习“共同体”,新老方法都可以运用。当然,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诸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能丢掉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发现,现在的教学的的确确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只注意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不重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密联系;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生生合作互动的作用。因此,在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还应反思现行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想,在继承、反思中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文明古国的“土特产”。这里强调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既要研究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国内外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勇于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须知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进行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留生源”与“吸生源”关系

生源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学校、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好坏。涵养优质生源各区县都高度重视,各地方教委相关职能科室亦将之作为每年重点工作,年年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陆续出台各种涵养措施,但“孔雀东南飞”的胜景年年上演,所以,除了必要的行政手段,还要在政策、环境、感情上做足留人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在质量上要有硬措施,实招数。学校能只靠“输血”,还要能“造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是根本,才能让自身的区域教育从头到脚强壮起来,这样才有底气,才会迎来“孔雀西北飞”的胜景。

那么培育优质生源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硬件还是软件?是“大楼”还是“大师”?洋思、杜郎口等一些经济相对贫困的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教育发达地区?人才,是教育中的最大变量,优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三大重点,面向全员、突出骨干、针对领军人物分层提升,用“名生、名班、名师、名校”创建过硬的幸福教育品牌。如果每个年级都有名班、名师,这样的班级、老师就是学校的门面;每个班也可以推出自己的名生,以这些为引领,创建品牌,打造品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优异的教学业绩吸引生源。从长远来讲,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治本之策。只有区域教育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才可能有大的发展,才有希望实现打造重庆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的梦想。

总之,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永远是教育的不变追求。只有用心抓教学、沉心抓课堂、良心抓质量、齐心抓生源,像自行车赛手一样,眼里有目标、手中有方向、腰杆弯下来、脚下用力气,才能回归教育的本真。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生源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