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问题引领思维 让教学真实发生

2016-04-13李秀年

教育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诸葛亮词典课文

文/李秀年

用问题引领思维 让教学真实发生

文/李秀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课堂充斥着伪问题、假问题,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真问题,激发真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瞄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让问题有实效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坦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课堂低效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学生已明白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解释说明,这样的课是没有挑战和价值的课,我们应思考什么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和可能学会的,怎样才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帮助学生学习。前置性学习,为教师精准把握学情提供了依据。有了前置性学习单,课堂探讨的核心问题的设计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真实性。

扣准学生学习的思维脉络,让问题有层次

学贵有疑。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反应往往与其相应的生活积累相联系,而学生的生活积累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头脑中。为了避免学生学习领悟在浅表层次打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学生的言语反应,依据问题链,运用多种对话和互动方式,把教学引向深入,推动学习一步步走向“丛林更深处”。【课例1】

师:《草船借箭》是你们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读后一定有很多感受,你们想讨论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1:周瑜给诸葛亮10天时间造箭,诸葛亮为什么只要3天,还要立下军令状,如果借不到箭不是自寻死路吗?

生2:鲁肃是孙权的谋臣,和周瑜是一个阵营的,为什么却帮诸葛亮隐瞒周瑜?

生3:诸葛亮为什么断定鲁肃能帮他?

生4:诸葛亮怎么能敢确认三天内有大雾,保证能借到十万支箭?

生5:曹操带80万人马,诸葛亮怎么敢肯定曹操不敢迎战,只会放箭回击?

生6: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船只?

师:同学们洋洋洒洒地提了6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课文的阅读提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建议今明两天的作业是上网浏览《三国演义》,从第42回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看到46回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相信很多问题能无师自通,下节语文课我们交流怎么样?

生(欢呼雀跃):哦噻!

立足学情设计教学,是生本思想的回归。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现状,在真正的质疑问难中瞄准学生学习的起点,筛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教学实施,让学生在知识生长的节点处实现思维飞跃。【课例2】

师:请读课文第二节。

生:“在小路边,他看见一只小獾在学做木工。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师:有问题吗?

生:什么是“粗糙”?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看来解词有点困难。四十多岁的执教老师,伸出他常年劳作的手,微笑着对提问的学生说:咱们握握手,好吗?

师生握了握手。

师:你的小手真细嫩!

生:老师,您的手就像我爸的手,很粗糙。

(下面是同学们会心的笑声)

师:我俩的手相比,“粗糙”就是?

生:不细嫩。

师:生活中,哪些场合你还感受到过“粗糙”?

生1:妈妈炒土豆就很粗糙,不像爸爸土豆丝切得很细,放上青椒和红椒一起爆炒,最后放点醋和糖。

师:生活味很浓。爸爸妈妈的厨艺,一个精细,一个粗糙。

生2:喜鹊在树杈上垒的窝,看上去很粗糙,但是很结实。

师:北京鸟巢建筑设计可能受此启发吧。

生3:与西班牙、巴西等足球强队相比,中国足球队的脚法显得很粗糙。

师:脚法粗糙的球队,要向脚法细腻的球队学习啊!

生4:爸爸跟叔叔说,你的酒店管理再这样粗糙,最后非关门不可。

师:爸爸说得有道理,不光是酒店,经营任何企业,都需要细致管理,粗糙的管理,肯定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生5:老师,我觉得你的手粗糙,但引领我们理解什么是“粗糙”,一点都不粗糙。

师:谢谢!一颗不粗糙的心,理解另一颗不粗糙的心。

传统教学的词语理解——教师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该词语在教参或者词典上的注释,其流弊在于命令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单一告知、机械灌输的方法根本没有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思维的内核始终处于封

闭状态。在我看来,让教学真实发生,课堂谈话要触及学生心灵。在由浅入深的立体对话中引领学生,促其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找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问题有深度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不仅要用富有创意的形式,更要提供能够挑战学生心智的内容。内容重于形式,要善于寻学生疑惑之石,激其思维之浪,纵向拉深教学,使学习探究成为一种精神需要。【课例3】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读读课题。

生1:《尊严》。

师:全班齐读课题。

众生:《尊严》。

师:我相信你们昨天都做了充分的预习,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尊严”?可以用词典里的话,也可以谈谈你的个人理解。

生2:我昨天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尊严是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

生3:我认为尊严和自尊有些接近,因为有尊严的人都很自尊,很要强。

师:他们两人的解释有些不同,你们更同意哪个解释呢?

生4:我觉得都有道理,但词典解释得更准确,有身份地位别人就不敢小瞧。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更自信,尊严就体现得更充分,对吗?全班同学都同意吗?

生(多数):同意!

生(少数):不同意。课文里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地位,他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对杰克逊大叔说:“我不能白吃您的东西”,还坚持“先干活再吃饭”,他很有尊严。

师:是啊!文中的年轻人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此时此刻的他,身份和地位就是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他的尊严何在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个问题认真浏览全文,在你有体会或有疑问的地方尝试做一些批注。

教者并没有在得到字典上的解释后就止步,相反,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理解的疑点,适时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尊严”面前,这样的追究让教学别有洞天,实现对“尊严”的深度思考,使教学走向深入。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只有心中有学生,立足学情设计教学问题,高度尊重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形成生命观照,教学才会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猜你喜欢

诸葛亮词典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背课文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漫画词典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