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支招二:少埋怨、多鼓励,帮助孩子减压

2016-04-13李亚男

家长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拟考试大题难题



专家支招二:少埋怨、多鼓励,帮助孩子减压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成千上万家长的心。许多家长都把高考看成是改变孩子命运,甚至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家长们往往比考生还紧张,从而人为地(虽然并非故意)制造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考生的情绪,不但未能帮助考生安心备考,而且还加大了考生考前的心理压力。心理学专家建议,考生家长在考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备考氛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埋怨。

正确对待成绩波动

现象:部分家长在考生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复习效果。如果孩子在模拟考试中考好了,就怀疑是否是老师命题较简单;如果考砸了,又埋怨孩子不够努力;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徘徊不前,就认为孩子进取心不够……

分析: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开基认为,家长以分数高低衡量孩子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孩子在平时的考试中出现成绩波动甚至是下滑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家长过多地埋怨孩子,反而容易重挫孩子的学习信心。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培养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考。家长切忌夸大失利的严重性,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学科优势。如孩子在数学上总体发挥不理想,但在某些模块知识上得分率较高,这些就是孩子的学科优势。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并不都是坏事,起码反映出自己的学科薄弱环节,更有利于孩子在最后阶段查漏补缺,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孩子在模拟考试中跌到“谷底”,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没戏了,要鼓励孩子“反正已经是谷底了,没有比这更差的了,我们相信你下一次考试会比这次更好”,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在失败中自我鼓励,树立信心,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

端正心态避免认知偏差

现象:部分考生在平时考试中,总是在新颖的题型或综合性较强的大题上失分严重,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高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备考失去了信心。

分析:张开基认为,这是因为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导致认知偏差。有一些考生特别是一些中上水平的考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拼命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大题或难题,误认为只要自己在大题上胜出就能在高考中胜出,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是大题做对了一些,但基础题反而不会做或做错,得不偿失。

建议:家长要明确地告诉考生,高考题大部分是中等难度题和基础题,考生对于高难度题要勇于舍弃,要充分利用减法复习,夯实基础,不必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决胜高考的关键不在大题和难题,而是基础题的正确率,要在做对的基础上再追求难题的突破,否则失分更多。

建议考生要学会合理用脑,对抗心理疲劳。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成绩呈曲线上升,跌到谷底才有上升的空间,鼓励孩子增强信心,力争在高考时考出水平。同时还要帮助和督促孩子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不要心存“一口吃出大胖子”的侥幸心理,循序渐进。对于孩子的优点要放大,及时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

(原文刊载于《海口晚报》,有删节)

猜你喜欢

模拟考试大题难题
科学备考新方向——数列大题之“数列求和”篇
科学备考新方向——三角大题之“解三角形”篇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八)
一道高三模考题的多视角求解
狗之难题
高考物理模拟考试中的心得
难题大作战
巧解难题
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轮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