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守信感恩
——由一个家庭作业案例引发的思考
2016-04-13黄克锐
◎黄克锐
宽容守信感恩
——由一个家庭作业案例引发的思考
◎黄克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时常出现一些反复、不定的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宽容、理解和鼓励。本文就对一个家庭作业案例引起的思考进行阐述。
家庭作业;宽容;守信;感恩
一、案例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学生在品行、学习、个性心理锻炼中,时冷时热,易反复。面对这样的学生,夸奖型的教师挖掘成绩,鼓励表扬;严厉型的教师宣布纪律,写下保证;吓唬型的教师必须完成,否则不能回家……但效果都十分有限。笔者认为教师要用一颗充满爱、宽容、智慧的心,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付出,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去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茁壮成长。
二、案例描述
刚接班,前任教师就“提醒”笔者注意班里的名,这个孩子“滑头”,作业经常不完成,“新官上任”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镇”住他。了解情况后,笔者转念一想,他什么样的教师没见过,夸奖型:挖掘成绩,鼓励表扬;严厉型:宣布纪律,写下保证;吓唬型:必须完成,否则不能回家。这些对“身经百战”的名有用吗?总结过去,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思索……
几天下来,果然名不虚传,作业只字未动,理由是“忘带了”。笔者心知肚明他一定是没做,看他无所谓的样子,笔者知道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跟他纠缠,就顺水推舟说:“我知道你一定做完了,只是忘带了。”笔者的信任出乎他的意料,他惊讶地点头并表示中午会把作业带过来。于是,我们约定一点二十分在传达室见。
中午,笔者如约站在传达室。名兴高采烈地跑进来,看到笔者,突然愣了,他可能没想到笔者真的会在这里等他。“作业带来了吗?”笔者问。他到底“久经沙场”,一脸无辜地说:“我中午不在家吃饭,没办法拿。”笔者依旧温和,再次和他约定明天中午,笔者还在这里等他。
第二天中午,笔者按时到位,名见到笔者,脸窘得通红,不用笔者问,主动解释说:“作业都准备好了,出门的时候太慌了落在桌子上了。”笔者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没关系,明天带来好吗?明天这个时候,我还在这等你!”他红着脸使劲点头。
第三天,笔者满怀期待地在传达室等待着。开校门了,名见到笔者,“恭恭敬敬”地递上了自己的家庭作业。三天的等待终于换回了一个孩子的诚实!
可好景不长,名“旧病复发”了,笔者思索着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一天,笔者听到他与同学闲聊:“……当老师的真好,自己不用做作业还可以给别人布置作业……”笔者灵机一动,与他达成了一份君子协定:名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每天认真完成名布置的作业。
放学时,笔者布置了大约二十分钟的作业量,他可能没经验或是出于“报复”心理布置了一个多小时的作业。虽然累,可笔者认真地完成了。第二天,名看到笔者满满的作业,认真地写了个“优”,名也完成了,虽然字不够端正,笔者也批了个大大的“优”。他有些难为情,笔者却很高兴。
第二天,笔者布置近半小时的作业量,他可能看到笔者昨天做得太多了,只布置了二十分钟的作业量。我们都认真地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名的字明显端正了,估计是受笔者的影响。笔者很激动。
好现象一直持续了四天,周末到了,凭经验笔者知道他可能因为贪玩会反复,笔者特意少布置些作业,半鼓励半开玩笑地说:“可不能违反协定!”周一,笔者满怀希望看他的作业,结果却令人失望。但笔者依然拿出自己的作业给他批改,他红着脸打了个“优”。下午,他把补好的作业拿给笔者,笔者很惊讶,因为笔者没有叫他补作业。笔者很欣慰。
二十多天过去了,笔者特别高兴,名每天都完成作业,可笔者也苦恼,自己总不能每天都做家庭作业啊,可这是协定,笔者应该遵守。
有一次,笔者外出培训,要一个星期,临走前,我们分别给对方布置了一个星期的作业。当我们互相批改作业时,名红着脸,因为他一字未做,当我把满满的作业给他改时,从来不哭的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流着泪对笔者说:“老师,以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请老师放心,我不再给您布置作业了,请老师别做家庭作业了。”此时,不知何物模糊了笔者的视线。
已经过去一个多学期了,名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三、反思与讨论
事后,笔者想,如果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高谈阔论,会有这样的结果吗?或许笔者能用更严格的规定和更严厉的处罚使名服从,但名会心甘情愿吗?教育要触及学生的灵魂,空洞的说教不是教育。
苏联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宣传家不是敲击铜铃,而是敲击人们的心‘铃’。”同样,作为教师也应该是敲击学生心‘铃’的人。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用一颗充满爱、耐心、智慧的心,去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的心之‘铃’清脆地响起来。
1.宽容——打开封闭的心扉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视同仁。因为孩子身上的缺点,而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未免有失偏颇。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轻率地给他们划分等级,极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而差别对待和歧视性的目光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卡尔·波普尔在《宽容与知识分子的责任》中说:宽容是认识到我们人的可错性的必然结果:人孰无过,我们一直在犯错误。因此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名曾经不写作业,犯过错……但我深信在名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同的,在他的心中隐约有种担心:教师会原谅我吗?会用另类眼光来看我吗?他或许曾经满怀希望,一再期盼有人能将他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可得到的是失望……因此当他如往常一样敷衍地说“作业忘带了”时,笔者的一句“我知道你一定做完了,只是忘带了”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感到惊讶的同时,长久以来封闭、冷漠的心扉敞开了,对眼前的这位教师有了“好感”。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耐心等待。改正错误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耐心等待,宽限时间。尤其是毛病相对顽固的缺点,时冷时热,易反复,更是在考验教师的耐心和毅力。从三天的等待换回名的一份家庭作业,一次诚实守信,到好景不长后的“旧病复发”;从持续四天的好情况到周末的“违反约定”;从二十多天的良好表现到五天的“一字未做”……过程中有失望,有惊喜,有激动,可我从不曾放弃,一直牢记:孩子有时需要的就是一种宽容的耐心,一些反省的时间,一个回头的机会。
2.守信——唤醒沉睡的心灵
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者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学生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种抑恶扬善的过程,不应该只是一个灰色阴暗的过程,而更应该充满美丽灿烂的阳光。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退行止,唯航标灯视瞻。教师的守信如春风拂面,唤醒沉睡的心灵,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不是轰轰烈烈,不是“蜻蜓点水”,却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3.感恩——激起心灵的共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要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的等待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这时这场心理的较量到了关键时刻,教师以情动情,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付出,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自然使孩子“回头”了。而笔者未在关键时刻做足文章,收效就差了。
与学生一起做家庭作业,并互相批改。当他伏案桌前完成作业时,会想到教师在繁忙的工作后是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当他批改教师的作业时,端正的字迹会告诉他教师为承诺的付出,厚厚的作业本会让他感受到教师给予的温暖……因为有了共同的经历,学生更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教师的期待、教师的付出、教师的爱。学生在接受教师关爱时,自然产生了给他人以回报的愿望:“老师,以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请老师放心,我不再给您布置作业了,请老师别做家庭作业了。”强化感恩教育,激起孩子心灵的共鸣,熟视教师对他的关怀和发生他身边的真情故事,对给予自己关心和帮助的人心怀感激并知道感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
教育是一棵树感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师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用一颗充满爱、宽容、智慧的心,感化学生心灵,使其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云周中心小学325200)
G632.0
A
1992-7711(2016)0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