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ANG HAI YAN王海燕:创生一种优质教育新样态

2016-04-13王海燕

教育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质大学

WANG HAI YAN
王海燕:创生一种优质教育新样态

声 音
多样的课程,优秀的教师,再加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保障。

从2014年6月开始,北京基础教育探索推出了政府牵线搭台、“高校与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发展新路径——“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项目”。至今,已催生出26所在京高校与56所中小学合作共享的教育协同新样态。两年来,一批新型的大学附校快速崛起,成为北京市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亮丽风景。

政府搭台,中小学与高校“在一起”

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全面实现公平、均衡、优质发展的实践已进入回归教育本质、促进不同潜质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改革“深水区”。而一些学校间的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凸显在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北京市各级政府为此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从生源、师资、管理、设施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不少国家和地区为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都采取了“院校协作”“U(大学)—S(中小学)合作”的方式,对中小学发展提供专业性、学术性、针对性的支持。新世纪前后,北京市也先后通过“薄弱校改造”“初中建设工程”等学校改进项目,积累了高校参与中小学建设的教育合作经验。随着北京教育明确提出构建全链条式育人生态、进一步加强各学段教育统筹的任务目标,探索新时期学校优质发展的途径、扩大和增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就成为中小学高质量均衡发展的现实课题。

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现新知识、直接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其三大基本功能。大学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将自身独特和重要的学术资源及其他教育资源向中小学开放、提供教育服务来实现。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建,既可以增进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呼应,也可以提高教育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效益。而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双方要突破“围墙”边界、超越学段壁垒,切实建立起稳定、持续、适切的合作关系,必然要在组织保障上有新的尝试。此次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的行动创新,就是一条政府主导(G)——大学服务(U)——中小学实践(S)的新型学校治理路径,也是政府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服务供给的行政举措。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拨付专项经费资助大学开展各项支持活动;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大学与中小学所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教育合作协议,以确保教育合作的合法性与义务感。

借势创优,激活学校发展的重要元素

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一个较为直接的“联姻”方式就是有不少中小学冠以大学附属学校的身份,借势发展。当不少中小学校都苦于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难以组织多种学生社团活动的时候,大学支持项目适时给予了专业补充。据2015年“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学优质发展项目组”调查显示,近70%的高校都基于中小学需求、借助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派遣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并指导学校课程和教学建设。

在此过程中,大学输送多样化课程服务,丰富附属学校课程内容:如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工学院、园林学院面向附小不同年级,开设了涉及体育、美术、科技发明等多个学科的32门第二课堂选修课。发挥专业优势,加大重点课程指导力度:如中国政法大学派遣大学外教到附属学校任教,并组织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附属学校外语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诊断评估。牵手附属学校探索小学——中学——大学贯通课程建设: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分别与附中、附小尝试开发了适应12年基础教育的系统连贯英语课程,两所大学都以外语特色全面带动附属学校的课程建设以及相关学习活动。

大学在支持行动中,还有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性校本培训、专题性培训,提供学历进修和各种外出培训机会,以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情怀与工作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如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与新更名的云岗附中、附小开展合作项目,在当年的9个月中,组织了几十位不同学科教师走进中小学教研组和课堂现场,对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解与教学实施进行诊断和指导;北京化工大学组织附中化学实验室教师定期集中到大学实验室进行培训,直接指导高中部化学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实验能力;云岗附中多学科教师分别在首师大专家带领下,走进多地开展同课异构、创客活动观摩交流等。同时,一些大学在项目中开展的全学科听评课、专题研讨、校际联动等,都成为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特色活动。

盘活存量,补缺、联动,共享资源

多样的课程、优秀的教师,再加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保障。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途径,增进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是改革深化的一大特点。

在本项目参与学校中,一些大学与自己对口支持的中小学本就是一墙之隔的“邻居”,或者校区之间距离很近。高校的一些专业设施设备、场馆、图书、数据资料等,相对于中小学有着独特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小学有限办学条件和资源短缺的补充。调查显示,在参与项目的中小学中,“分享过所属大学的讲座、图书馆等对附属学校开放教育资源的教师多达54.4%”。

社会特别是社区里的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对于大学的整体向往与认可普遍较高。一批普通中小学校与周边大学建立起共建、附属等合作关系后,必然会使高校的教育品牌辐射到这些中小学校,直接提升中小学的社会声望。

因为分享,打破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地域边界和资源属性,使中小学快速分享到高校可直接拿来使用的教育资源,也让大学的学术思想、专业经验与智慧快速注入到中小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中小学由此发生的快捷及外显的变化,吸引了周边社区学生、家长的更多关注,也提升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因为补缺,大学人力资源直接充实到中小学的学习和活动之中,让原本需要中小学教师花更长时间去研发、筹备、尝试的一些课程、活动、社团等建设设想迅速成型,学生可以直接受益。这也使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信任感快速提高。

因为联动,改变了中小学原有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使学校文化在合作中发生自觉变革而呈现出新的风貌。大学深入中小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安排固定的联系人与中小学保持经常性的协商、策划与研究,大学人的学术思维、专业优势与中小学日常管理工作在持续互动中融合,这些都直接改变着学校各方相关者的理解和接纳。

一些学校的挂牌更名活动本身,就赢得所在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关注。家长对于孩子就近入学政策的接受态度也明显平和,有的附属小学首次接收到所属高校子弟入学,直接显现出入学意愿的变化。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优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大学》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