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2016-04-13文/刘军
文/刘 军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文/刘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如学习《触摸春天》中安静在花丛中穿梭自如的句子:“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极其准确”一词,一边闭上眼睛,一边做着和安静同样的动作去体会,让学生深刻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一只小鸟》一课,是冰心老人所作的人文情愫较浓的文章,文质兼美,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阅读方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亲情的伟大,唤起学生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注重朗读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开火车读: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还有齐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多样化的读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读、乐读的氛围在班内传扬开来。
学会正确评价学生的阅读
朗读评价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表现。朗读评价的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影响着朗读教学质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认字量不大,生字成了朗读课文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字的正确认读入手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自己的个性化朗读。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明珠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