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家茅盾研究述评
2016-04-13任瑶瑶
任瑶瑶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编辑家茅盾研究述评
任瑶瑶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茅盾一生参与编辑多部书刊,编辑实践丰富,编辑思想独特。对茅盾编辑生涯的研究成果丰硕,其研究路径与编辑学研究同步发展,研究视角多样,内容丰富。从某一期刊出发进行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茅盾的编辑生涯;针对不同时期进行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茅盾早期的编辑生涯;从整体出发进行的研究全面系统,数量虽少但很深入。尚需对茅盾的图书、报纸编辑、出版评论活动以及各个时期的编辑活动进行关注,以丰富对编辑家茅盾的相关研究。
茅盾;编辑家;编辑思想;述评
茅盾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现代编辑史上的大家,他编辑的报刊、书籍不胜枚举,撰写的出版评论敏锐深刻。茅盾的编辑生涯于1916年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到1926年,他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年,助编《学生杂志》,革新《小说月报》,参编《中国寓言初编》。1926年,茅盾担任《政治周报》的编辑工作,1927年编辑《汉口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隐居家中,开启创作生涯。1931年,茅盾协助鲁迅、冯雪峰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改为《文学导报》)。“九一八”事变后,茅盾与鲁迅一起推动《申报•自由谈》的改革,筹办并主持《文学》杂志,创办《译文》,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与鲁迅、郑振铎一起编辑《海上述林》,主编《中国的一日》等等。抗战期间,茅盾先后主编《呐喊》周刊(从第三期改名为《烽火》)、《文艺阵地》、《言林》、《笔谈》,等等。1945-1949年间,茅盾主编《文联》半月刊,后去香港,主编《小说》月刊等。1949年以后,茅盾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文协主席,并主编《人民文学》《译文》等,1958年辞去《译文》职务。
茅盾的编辑实践涉及面广、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学界从编辑学角度对茅盾的编辑思想、编辑风格等进行研究,成果颇丰。2016年茅盾诞辰120周年,对编辑家茅盾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为编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历史观照,也是对身为编辑的茅盾的致敬。
一、研究路径与编辑学研究同步发展并逐渐深入
从编辑层面对茅盾进行的研究活动与编辑学的研究发展历程同步。
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并壮大,促使了编辑学理论的产生与勃兴。作为开启中国编辑学研究、编辑学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为编辑学科的健康发展、编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1]同时,胡乔木、钱学森等理论家、科学家的倡导与推动,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引领与组织也促进了编辑学理论的开展与深入。编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取得蓬勃发展。在这一学术氛围影响下,学界也开始从编辑学层面对茅盾进行研究。
周扬在谈到茅盾的贡献时曾说:“我觉得好像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只把茅盾看成是个大作家,而对作为编辑评论家的茅盾的贡献,研究得比较少,评价不够。”[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政治、社会环境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从而使许多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文学家、作家,同时也成为出版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编辑家。茅盾即是如此。但在茅盾研究中,文学家茅盾的光芒掩盖了编辑家茅盾的贡献。李频指出,“在编辑学研究初步觉醒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茅盾研究者依然把他自觉而卓有成效的编辑实践淡化,杂糅在创作、文化活动中,本体与视角的错位未免不加深了他孤独的先行者的心灵阴影”,“茅盾的研究者在热烈拥抱文学家茅盾时,却把编辑家茅盾冷落一旁了”。[3]3随着编辑实践和编辑学理论的觉醒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开始起步了。
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其编辑生涯进行全面梳理,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总体审视研究数量较少,内容不够深入。90年代,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且较为深入。一方面,具体从某一时期、某一刊物出发对茅盾的期刊编辑思想、编辑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另一方面,从整体出发对茅盾的编辑成就进行总体审视,如《编辑家茅盾评传》从报刊编辑、书籍编辑、出版评论三个方面对茅盾的编辑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首次为编辑家茅盾立传。21世纪以来,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持续深入,学位论文增多,探讨内容也更为具体化和细节化。
总之,编辑家茅盾的研究路径与编辑学研究同步发展并不断深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内容和方法上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为未来研究者开拓思路,提供借鉴。
二、研究视角多样,内容丰富
对茅盾编辑成就的研究角度不同、出发点各异,丰富了研究的内容。
(一)以某一刊物为出发点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茅盾的编辑生涯
对这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研究对象基本涵盖了茅盾的编辑生涯。
对《小说月报》的改革是编辑家茅盾早期的辉煌业绩,因此许多研究者从《小说月报》出发,具体而深刻地探讨茅盾的早期编辑思想。如董瑾分析了茅盾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后认为:确定鲜明的办刊宗旨,追求刊物的启蒙性、思想性、时代性;围绕办刊宗旨,精心策划改革方案,实施改革措施,创造性地发挥编辑的主体价值,这些编辑活动表现出目的性、计划性、现实性、创造性、编创结合性极强的特点,表明茅盾具有“互动式操作”的编辑观念,有强烈的编辑主体追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作者对茅盾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的研究,准确而深入地揭示了其编辑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性。高云书则认为,茅盾主编《小说月报》期间编辑思想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充分发挥编创结合的有效手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大力介绍西方文学的办刊宗旨;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的编辑思想;突出的读者意识。[5]该文与董瑾的分析存在共通之处,都从总体出发对茅盾的编辑思想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除全面分析茅盾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外,一些研究者还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把握其编辑思想。如常文芳由《小说月报》分析茅盾的作者意识,认为茅盾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把握时代精神,准确定位杂志的作者群;通过多种途径,精心培养作者队伍;撰写评论文章,引导作者创作方向;坚持编辑作者化,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并指出茅盾在改革《小说月报》的过程中贯彻作者编辑化、编辑作者化和读者作者化,这既是他主编期刊的重要举措,也是主要的成功经验。[6]该文着眼于编辑学中的作者意识,切入点小而新颖,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晋海学从茅盾与《小说月报》谈起,认为茅盾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和编辑思想是三位一体的,其文学思想是编辑思想的精神内核,编辑思想则是文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学批评介于二者之间,将文学观念转变为积极有效的编辑方略,使文学主张在编辑期刊中得以实现。[7]作者的论述不仅探讨茅盾的编辑思想,并且将茅盾的编辑思想研究与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创见性和指导意义。
《汉口民国日报》是茅盾在离开商务印书馆之后编辑的代表性刊物,因此有的研究者从《汉口民国日报》出发,探析茅盾的编辑思想。如李慧芳认为《汉口民国日报》的编辑思想体现在:新闻报道灵活多变,摒弃程式化;言论至上,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版式设计便于读者阅读为最高宗旨;坚持客观报道新闻,巧用“春秋笔法”;利用广告版,巧妙传递新闻信息;以“启事”为外衣报道新闻内容。[8]与从《小说月报》分析茅盾的期刊编辑思想不同,对《汉口民国日报》的分析则侧重茅盾的报纸编辑思想或新闻编辑思想,因此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补充意义。
《文艺阵地》和《笔谈》是茅盾在抗战期间参与编辑的刊物,有研究者分别以这两种刊物为出发点,研究茅盾的编辑特色。如张舸认为《文艺阵地》体现了茅盾以文艺刊物为抗战服务、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思想;把“编者”从幕后推出来与读者、作者沟通,提高刊物的亲和力;创办栏目体现人性化,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等编辑特色。[9]吕旭龙从编辑方针的确定、读者群体的选择、内容可读性的强调、写作队伍的建设以及编辑的修养等方面分析了《笔谈》的成功经验。[10]这些研究都较为具体地探讨了茅盾在抗战期间的编辑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人民文学》则是新中国建国之后茅盾所编辑的刊物,因此有研究者以《人民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茅盾的编辑思想。如李琳认为,《人民文学》的办刊思想为:围绕中心任务编辑刊物,反映时代风云变化;依靠、善待专业作家,培育、扶持文学新人;倾听读者反映,沟通三方交流。[11]对此时期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该文对全面把握茅盾的编辑思想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综上,以某一刊物为出发点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茅盾不同时期所编的刊物,并对其编辑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研究更为具体。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对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国后这一时期茅盾的编辑活动研究较少,同时,对茅盾书籍编辑思想的研究也比较少。
(二)以某一时期为出发点的研究侧重于茅盾早期编辑生涯
许多研究者还从不同时期出发,对茅盾的编辑活动进行研究。
如金美福对茅盾早期的编辑实践进行梳理,从编辑学角度考察了茅盾1916年8月至1927年7月的编辑生活。[12]徐枫分析了“五四”前后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认为茅盾在编辑传播活动中的特点体现在:追溯历史潮流,改革旧刊物,为商务印书馆完成“五四”时期的方向性转变;充分运用各种编辑形式,发挥刊物在传播中的导向作用;以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活跃于进步作者圈,扶植文学新人,建立“作者网络”。[13]翟德耀分析了茅盾早期的现代编辑意识:坚定不移地提倡新文学,不遗余力地建设新文学,毫不妥协地反对旧文学的办刊宗旨;坚持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学,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基本作者队伍,以及编辑作者化的期刊操作策略;坚持面向出版文化市场,强化读者意识,冶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炉, 努力以良好的期刊形象赢得读者的市场经营策略。[14]该文同样探讨了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十年间的编辑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茅盾的现代编辑观念及其相应的操作策略。张舟子则着重分析商务印书馆时期茅盾的编辑思想,认为茅盾不仅将编辑视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岗位,同时还具有明确的文化立场,义无反顾地通过编辑工作推动新文学、新文化的建设,而且不遗余力地培养作者。[15]此外,高冬可通过对茅盾自1917年助编《学生杂志》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十多年间的期刊编辑活动及编辑思想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茅盾有着成熟的期刊编辑思想:编创结合是编好期刊的有力手段;编辑文艺期刊应实现引导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编辑期刊首先应立足于建立强大的作者队伍。[16]对现代期刊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综上,以某一时期为出发点对茅盾编辑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茅盾编辑生涯的前期,尤以商务十年的编辑活动研究居多。对离职商务后、抗战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编辑实践则关注较少。一方面,这与茅盾本人编辑活动的路径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从整体出发进行的研究全面系统,数量虽少但很深入
除从某一角度出发对茅盾的编辑活动进行研究外,还有研究者从整体出发对茅盾的编辑思想及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如邵伯周认为编辑家茅盾的光辉业绩体现在:“个性•创造•奋斗”,夺取文学革命胜利;站在政治宣传工作的第一线;在“前哨”英勇战斗,为“文学”呕心沥血;三度前往香港,编辑五种期刊;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17]作者对茅盾的编辑生涯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指出茅盾的编辑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张劲松认为茅盾的编辑特色体现在:革新与创造;坚守阵地,战斗不息;发现、支持、培养新秀;辛勤耕耘,谦虚严谨。[18]作者对茅盾编辑特色的提炼有助于理解茅盾的编辑思想。除此之外,陈澍的《谈茅盾的编辑历程》[19]、谭笑珉的《茅盾编辑生涯的创新精神与战斗情怀》[20]、陈桂良和李首鹏的《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1]等都对茅盾的编辑生涯及其编辑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全面认识茅盾的编辑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编辑家茅盾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当属李频的专著——《编辑家茅盾评传》。作者从编辑学角度,对茅盾一生的编辑活动作了较系统、全面的梳理,首次为编辑家茅盾立传。作者把茅盾一生的编辑活动概括为期刊编辑、书籍编辑、出版评论三方面,将其编辑生涯分为职业编辑、自由编辑人、兼职编辑三个时期,对编辑家茅盾的把握全面而准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对茅盾的出版评论分专章进行论述,补充了目前研究成果中这一内容的欠缺。此外,作者还指出,“就笔者孤陋所见,‘责任编辑’、‘主任编辑’(主笔?)就是茅盾于1921年首次从国外引进的”[3]361,对茅盾在编辑学概念中的贡献也进行了补充。该书对于研究茅盾、研究编辑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综上,从整体出发进行的研究虽然成果较少,但是对茅盾的编辑思想论述的概括性、归纳性较强。
(四)其他
还有一些研究者的视角则较为独特。如段百玲从报告文学入手,就茅盾对我国报告文学编辑工作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探讨。[22]虽然文章更多地是对《中国的一日》进行评析,但作者仍为编辑家茅盾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报告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新视角,启发研究者从某一具体的期刊、报纸或书籍种类出发探讨茅盾的编辑成就。此外,沈东芬从“茅盾学”的大视野出发,认为,虽然对茅盾研究起点的权威说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即茅盾的处女作《幻灭》等作品发表不久,但是“作家茅盾”无法囊括或取代“文化人茅盾”,更无法涵盖与阐释“革命家、政治家茅盾”,而且最早对茅盾的评论即是评论其编辑工作。[23]文章立足于茅盾学的研究,使研究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更扩展到编辑学等领域,对拓宽研究者的思路有一定的启发。
总体而言,对编辑家茅盾的研究视角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仍需对研究成果进行理性审视,从而促使研究不断深入。
三、对研究成果的理性审视
虽然研究编辑家茅盾的成果丰硕、内容丰富、视角多样,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
第一,研究内容偏重于茅盾的期刊编辑活动。茅盾一生不仅期刊编辑成果显著,报纸、书籍编辑以及出版评论方面的成就也为世人瞩目。报纸、图书作为不同的媒介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编辑理念、方法等与期刊不同,研究者可从茅盾的报纸编辑、书籍编辑活动入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茅盾在编辑实践过程中撰写了许多出版评论,出版评论是沟通作者、读者、编者关系的重要桥梁,因此,从编辑学视角对茅盾的出版评论内容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侧重于茅盾前期的编辑活动,对他离职商务后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等特定时期的编辑实践则关注较少。编辑思想、编辑特色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研究分析、比较各个时期茅盾的编辑活动极为重要,研究者可由此出发探讨茅盾的编辑路径。
综上所述,对茅盾编辑活动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并发展,主要从某一刊物出发或某一时期出发来对茅盾的编辑思想、编辑风格、编辑特点进行梳理分析,这些研究彰显了茅盾的编辑思想:与时俱进,随时代潮流而不断变化,为社会现实服务;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浓烈的爱国情谊;编创结合;注重沟通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市场需求。这些特质基本体现了茅盾编辑思想的精髓,但是,目前还存在研究热度不够、专著少、整体研究少等问题。在媒介逐渐走向融合的出版环境下,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边界变得不再明晰,编辑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深入考察以茅盾为代表的20世纪卓有成效的编辑家的编辑活动、编辑思想,或许可以为当下编辑角色的变化提供一些借鉴。
[1]姬建敏.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
[2]周扬.在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M]//茅盾研究:第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
[3]李频.编辑家茅盾评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董瑾.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J].编辑之友,2006(4):76-78.
[5]高云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的先行者[J].编辑之友,2012(4):74-77.
[6]常文芳.由《小说月报》看茅盾的作者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88-91.
[7]晋海学.作为编辑的文学家——从茅盾和《小说月报》谈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132-134.
[8]李慧芳.茅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时期的编辑思想探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2.
[9]张舸.茅盾与《文艺阵地》的编辑特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88-189.
[10] 吕旭龙.从《笔谈》看茅盾的编辑个性[M]//茅盾研究:第8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414-420.
[11] 李琳.茅盾主编《人民文学》的编辑思想[J].编辑之友,1997(5):58-61.
[12] 金美福.茅盾的早期编辑生涯考略[J].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9(2):72-78.
[13] 徐枫.略论茅盾在“五四”前后的编辑思想和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5):76-80.
[14] 翟德耀.茅盾早期的现代编辑意识[J].东岳论丛,1999(3):119-123.
[15] 张舟子.商务印书馆时期茅盾编辑思想初探[J].编辑学刊,2012(6):80-83.
[16] 高冬可.茅盾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17] 邵伯周.试论编辑家茅盾[J].编辑学刊,1987(1):76-82.
[18] 张劲松.革新•奋斗•奉献——茅盾的编辑特色[J].出版发行研究,1992(4):16-21.
[19] 陈澍.谈茅盾的编辑历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4):155-160.
[20] 谭笑珉.茅盾编辑生涯的创新精神与战斗情怀[J].中国出版,2013(9):63-65.
[21] 陈桂良,李首鹏.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4-78.
[22] 段百玲.茅盾——卓越的报告文学编辑家[M]//茅盾研究:第8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402-413.
[23] 沈东芬.一个时间问题献疑——从“茅盾学”大视野试谈茅盾研究起点的一点浅见[M]//茅盾研究:第1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626-638.
(责任编辑:时 新)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Mao Dun as a Renowned Editor
REN Yaoy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roughout his life, Mao Dun participated in the editing of many books and periodicals. His editing practice was rich and his editing ideas were unique. Research on the editorial life of Mao Dun is fruitful. The research pat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on redactology; research topics cover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the content is rich. Research from a certain journal basically covers the Mao Dun’s career as an editor; research from a certain period of study mainly concentrates on Mao Dun’s early career as an editor; comprehensive study is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Mao Dun’s books, newspaper editing, publishing and editing activities, so a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Mao Dun.
Mao Dun; editor; editorial thought; review
G238
:A
:1008-7931(2016)06-0071-05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15
2016-04-20
任瑶瑶(1990-),女,山西汾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
任瑶瑶.编辑家茅盾研究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