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2016-04-13刘银杰

关键词: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胡 凡, 刘银杰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胡凡, 刘银杰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产业规模发展不够、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造成。推进汉中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应该以绿色产业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规划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而促进汉中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汉中市

汉中市地处陕西省南部,全市辖十一个县区,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有8个,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缓慢等,但与此同时,汉中市也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丰富的能源优势,同时制造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汉中市的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发展推动汉中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汉中市山地较多,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对城镇化建设产生诸多制约,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的加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增多,汉中市城镇化出现加速发展态势。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汉中市城镇化率快速增加,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产业的集聚效应突显,特别是中心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对相邻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汉中市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强。

1.城镇化人口聚集情况

截止2014年底,汉中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0万左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基本形成了以人口聚集多的中心城市为重点,其他相对聚集较少的城市为双翼的城镇化发展体系,相比于2013年城区常住人口的85万左右有一定的增长,另外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013年为4.6万人,也实现了增长。但与此同时,汉中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21%左右,大量的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流出仍然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地产业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大中型企业带来的就业机会比较缺乏,从而造成年轻人大量外流[1]。根据城镇化标准预测:2016年,汉中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将为95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55%左右,城镇人口将达219万人[2]。

2.工业与农业等产业带动的城镇化率

2013年,汉中市城镇化率为37.02%,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相较于陕西省落后4.8%,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8.78%。汉中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汉中市2010年度工业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的2.5%。汉中市大部分地区多山地,因而限制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城市工业增加值占的比例并不高,对拉动城镇工业化的作用有限,多数小城镇目前尚未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此外,汉中市中心城区规模小,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低。中心城区发展规模较小不利于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数目多、发育不完全,难以构成集聚效应,城镇职能趋同,中心城镇优势不明显。

3.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从2010年到2014年,汉中市着力于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同时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第一,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实现年屠宰生猪1600万头,茶叶总产量6万吨,柑桔面积60万亩,优质水稻1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120万亩,优质马铃薯1万亩,优质绿色蔬菜1万亩,牛羊养殖基地1万头,魔芋种植基地50万亩,优质桑园3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特色水果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共为150万亩。*根据2010~2014年“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汉中仙毫”获得省级部门标准和多个奖项,在巴拿马第31届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取得骄人成绩,夺得绿茶类唯一一枚金牌[1]。“汉中仙毫”为汉中绿色产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提高了汉中的知名度。

第二,培育领头型公司,市级以上农业企业化领头企业有194家,2013年整年完成销售收入110.9亿元,增加了8.8%。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569个,培育家庭农场294个,包括市级105个[1]。登记土地所有权在农村全面展开、顺利进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0.354亿亩,同比增长22%。例如:勉县春光油脂公司,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他们利用本地丰富的黄连木、蓖麻籽、油桐等开发生产生物柴油,产品进入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

4.大乡名镇培育情况

2009年,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南郑县新集镇、略阳县接官亭镇等10个镇被陕西省政府列入省级重点镇,各县区把中心镇建设当作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策划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勇于探索创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式和政策配套方面获得了较大突破,每个县的城镇建设支撑金融资本有较大增长,重点镇建设已落实财政配套资金超过1.3亿元,筹集建设资金600万元,社会和其他投资已达31亿元,重点镇建设得以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汉中市依照建设景观大道、休闲广场等规划,围绕“明星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服务建设目标,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吸收功能,例如:逐步建立起来的堰口、青木川、华阳是一组具有独特和领先的城市旅游景点相对集中的行业代表。与此同时,基本形成了沿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汉江沿线数百公里的带状串珠式的富有汉中特色的城镇群,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反映时代气息的农村小镇,既体现了陕南的民俗风情,又展现了全市特色城镇建设新风貌。

二、制约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山区比重较大,发展空间有限

汉中市北靠秦岭,南邻巴山,中部为盆地地形,全市总面积约27210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丘陵占36%,中高山地占58%[3],大规模建设聚集型人口居住和市场集中的城镇力不从心,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加之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空间不足。

2.汉中市旧城改造的问题

老城区的改造对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好处,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1)老城区的改造应从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不得不依靠社会化公司,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政府、企业仅重视对黄金地段的改造建设,而对老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投入不足。

(2)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统筹和协调往往被忽视,片区改造项目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参差不齐。

(3)片面追求美观,一味崇尚视觉效果,对城市自身特点的忽视,导致外观虽然好看,但风格与城市特色的形式格格不入,建筑风格不协调,极大减弱了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

(4)城市建设片面注重土地利用密度,但公共用地、城镇绿地等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应减少,生态环境并未随着旧城改造而改善。

3.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服务功能不强

首先,城市交通承载能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2009年以来,汉中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交通压力突显。其次,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择校难问题、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不断加剧。再次,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过程中,转移后的人口入城养老和医疗等民生问题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于基本的“衣、食、住、用、行”的需求加大,物价、商品房和出租房的价格不断上涨。另外,迄今为止还是没能切实解决一些贫困地区的道路、饮水、用电等问题;内外交通方面,公路总量和通达深度广度不够;低级公路所占比重较大,严重限制着区域发展;乡村供电设施严重老化,保障能力不足;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目前仍有552085户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占全市乡村户籍总户数的62.35%;灌区工程运行时间较长,当前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工程性缺水问题非常突出;城乡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主要江河两岸农田及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普遍低于十年一遇。汉中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为21359.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40%[4],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岩石风化,特别是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近年来加剧了区域内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4.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难以充分吸纳劳动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村征收土地面积扩大,失地农民增多,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城乡土地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成为了自然城镇人群,由于文化和技能之间的差距,就业机会少,生活压力大。同时,汉中市的新兴产业、生态产业、高新产业发展缓慢,园区的就业载体功能没有凸显,产业中还是以农业、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占比较小,人口聚集性商业区不发达。以前的商业业态是将餐饮、旅游、休闲、购物等集中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让消费者体验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无法让消费者享受购物的自然景观和舒适性,汉中现有的消费场所,缺少一个绿色的开放式购物环境和空间,而且也缺少全新情景式、体验式商业中心,特别是服务业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流动人口迁移定居能力不强,影响城镇的集聚能力。

5.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

城市建设资金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而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严重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虽然汉中市财政投资逐年增加,并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但总的来说,融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逐渐成为制约汉中城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一些乡镇没有独立的财务部门,建制乡镇财政支出靠上级财政返还、拨款等,城镇建设的资金积累不足,建制镇建设仍处于建设水平低、城镇规模小、资金积累少的状态[5]。

三、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1.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汉中市各县区城镇化程度呈中间高外围低形态,各县区要依据自身城镇化发展条件和水平,结合资源、环境和区位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使城镇化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6]。重点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人口有序转移和逐渐聚集,扶持以旅游服务为特色的小城镇发展,加快各县区交通设施、能源电力、节能节水工程的建设,加快城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城乡统筹,协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卫星城镇容纳作用,引导农民集中到中心镇生活居住,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应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7]。

2.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

促进市域工业发展并且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陕飞公司、陕钢集团汉中钢铁公司、中材汉江水泥、汉中卷烟厂等企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同时还形成了汉台铺镇工业园、城固五郎硅工业园、南郑梁山工业园等新能源开发基地[8]。下一步还应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发展与融合,带动新型城镇化,扩大工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3.以特色城镇为目标,把握城镇化内涵实质

汉中自古以来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基于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汉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予以切实尊重和保护,突出汉中市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加快建成以汉文化体验和原生态观光为核心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形成“一心一环三线五区”旅游发展格局。一心是指以汉中旅游娱乐和城市休闲为中心,打造文化的集中体验区;一环是指三条高速公路围合的环城旅游带;三线是指以高速公路为导向的三条旅游发展轴;五区是指集中建设五个标志性精品旅游区,即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洋县华景区、定军山风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和青木川古镇旅游区。

4.有效规划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

第一,融入“西三角经济圈”。突出自身优势,增强核心增长极,突出县域特色,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从初级资源加工向深加工、高技术方向转变,培养环保绿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9]。

第二,构建完善产业体系。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支柱产业(如:西乡物流园区);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高新技术、静脉产业”为新兴产业;以“现代服务、有机农业、纺织服装、传统服务”为配套产业。

第三,形成“一廊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一廊是指沿108国道和汉江两岸打造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走廊,助推形成京昆高速沿线城镇经济带;四区是指根据发展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区,即:中部产业核心发展区、西部宁略产业发展区、北部秦岭和南部巴山生态发展区[10];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宜居宜业城镇建设;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依托城镇建设,支持各级城镇做大做强,从而促进用地集约和要素高效利用。

5.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完善公路交通设施建设,打造“一横两环六辐射两联络线”,强化汉中与周边城镇之间的衔接。一横是指沿江两侧规划两条二级公路,形成联系汉江沿线城镇、景区的交通走廊;两环是指中心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环线以及盆地外围的环山公路环线;六辐射是指由西汉高速、宝巴高速、十天高速三条高速公路相叠加后向市域西北、西南、东南方向形成的6条放射状高速公路;两联络线是指十天—包茂高速公路联络线、十天—西汉高速联络线。

第二,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鼎力彰显“真美汉中”的城市品牌。加强和完善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雨污分流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社区规划建设,修编绿地系统和水系规划,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筑测绘工作。突出城市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风貌的调查研究工作,倾力打造米仓路、南关正街、西汉三遗址风貌特色,做到“以特色塑造差异,以差异打造品牌”[11]。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施行城乡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废物和污水处理投入,保证生活废物处理率达90%以上。

6.以绿色产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由“一村一品”发展为高附加值优势农产品规模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优势农产品,如新鲜蔬菜、瓜果、花卉和水产品等。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把“利润空间”和“就业岗位”留在汉中,例如汉中企业直接和西安的华润万家、世纪金花、家乐福等大卖场建立长期联系,在汉中将蔬菜加工处理包装好再运往西安,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第二,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政府需要整合力量、组建平台,发展“订单农业”,扶持有条件的公司与农民进行签约合作,为农民提供物种和农业技术支持;调查了解汉中农产品的优势及市场知名度,找准品牌,多方筹措,提升品牌质量。同时,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品牌管理措施,加强对已有品牌的保护,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区城镇发展。

第三,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利润增长点。发展绿色产业,应该重点发展食品、保健品和中草药的深加工,同时进一步研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五彩米”等等。

第四,引导农民致富,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鼓励农民发展规模化的农产经济,方便农民农闲时节就近打工,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开办传统手工工艺作坊;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配合“农家乐”发展“观光农业”,如西乡的樱桃沟、城固的桔园等,从而提高农村旅游收入,促进生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4-05-14)[2015-06-05].http://www.shaanxi.gov.cn.

[2]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EB/OL].(2009-12-10)[2015-06-05].http://www.shaanxijs.gov.cn/.

[3]周卫妮.浅析汉中市基层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0):204-205.

[4]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新农村建设分析[EB/OL].(2015-05-14)[2015-06-05].http://www.hanzhong.gov.cn/.

[5]钟茂初.新型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13(4):7-11.

[6]陈永芝.陕南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制约与出路[J].现代企业,2012(1):41-42.

[7]冯京津.促进中国城镇化和城镇健康有序发展[EB/OL].(2009-08-19)[2015-06-05].http://www.mohurd.gov.cn/.

[8]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0-125.

[9]郭振,陈柳钦.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01-220.

[10]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30年[EB/OL].(2015-03-24)[2015-06-05].http://www.hanzhong.gov.cn/.

[11]记者.汉中市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EB/OL].(2015-02-16)[2015-06-05].http://www.hanzhong.gov.cn/.

[责任编辑:刘 英]

[作者简介]胡凡(1977-),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文化建设研究;刘银杰(1992-),女,云南丽江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经济学专业2011级学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专项科研计划基金项目“陕南中小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关联性研究”(14JK1124)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2-0076-05

[收稿日期]2016-01-04

[修订日期]2016-03-29

猜你喜欢

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