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方式

2016-04-13张静杜煌贾磊磊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柳编文化遗产物质

张静,杜煌,贾磊磊

(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苏州优质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苏州215000)

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方式

张静1,杜煌1,贾磊磊2

(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苏州优质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苏州215000)

在全球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做到在传承中创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别从材料、工艺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创新

我国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各个时代不同个体群体在环境变化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与传承,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象征与文化的延续,也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真正做到保护与传承,必须要依靠适应与创新。思考与探讨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不同群体,团体、或为个人,看作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观念的表达,表现

形式、知识、技术和相关的工具,手工做出来的物品与文化场地。每个团体因为自身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条件、自然的关系的变更使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更新,并让那些人实现了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个性魅力与文化底蕴,其在传承中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以科技求产能效益、以规模求发展速度的现代经济市场环境当中,工艺美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其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加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二、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尽管政府与群众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但在市场化运行的机制中,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传承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始终依靠人存在,其以形象、技艺和声音为表现手段,还以嘴巴、耳朵、身体为载体代代相传,在“活”的传统文化中,因而其传承不能没有接班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城市,从事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例如重庆土家族的“花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数十年来一直由一批民间艺人在从事,如今这些人大部分已年过花甲,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继承人断层的形势非常严峻。

其次为认知上的缺乏。尽管我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但是部分地区对它们的认知度不高,认为其代表着落后与陈旧,无法产生经济价值。这也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对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扶植。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许多落后地区由于保护与开发经验的缺乏,以及观念上的问题,导致许多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传承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而在这方面日本、韩国已经走到了前面,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长期以来,部分人将一些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作制作粗糙、大红大绿的民间产品,认为其表现陈旧。一些工艺美术无法开发推出相关的衍生品,虽然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价值与非常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但在与市场接轨中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市场发展上的问题,许多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河南洛阳的“洛阳泥娃娃”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彩塑工艺,在20世纪中期在中部地区盛行,而如今已难觅踪迹;曾经极富盛名的朱仙木版年画,如今也只有几家民间艺人在惨淡经营。如何将一些工艺美术在现代赋予创新,在题材与内容上推陈出新,表现手法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共同面临的困惑。总而言之,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必须要通过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来促进与时代与市场的融合程度,让更多的人接触与理解。

三、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的路径

(一)表现形式创新

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只靠口头上的宣扬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民间工艺美术皮影戏,不难发现如今喜爱推崇皮影戏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观看的却屈指可数,尤其是年轻人。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也应当不断创新其表现形式,适应社会变化需求。以皮影戏为例,可以同数字技术有效融合,选择性留取一些皮影艺术的鲜明特征,如影人身上原有的镂空花纹,可以在数字动画中转化为纹饰;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前提下,可将原来的牛皮和驴皮材料模拟成布料、布纹的质感。保护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改进,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再如一些传统的柳编工艺品,在我国市场中不太受追捧,许多人将其视作传统、落后的手工制品,而如果生产厂家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丰富柳编的材料,科学地融入其他不同质感的材料,就能使传统的柳编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一些柳编装饰品和摆件,台灯和花瓶等制品可以和金属铜结合,产生肌理的对比,通过金属光泽与自然柳条纹理的互相映衬,使产品既富有传统的韵味,同时也展现出现代感。总而言之,通过各

种创新手法的应用,能够将传统工艺美术品更富现代气息,让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

(二)工艺创新

当前许多古老的非遗技艺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形式,有着原汁原味的工艺传承优点,但同时也有着效率低、无法批量生产的缺点。鉴于此,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可以考虑在保持其原有技艺特色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创新,既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例如安徽阜南县的柳编,阜南县黄冈镇以“柳编之乡”著称,柳编是阜南的传统工业。在产品工艺上,阜南柳编沿袭几百年的柳编技艺继续传承,总结出了很多种编织法,例如立编、拧编、排编等十几种编法;阜南柳编是阜南县出口创汇的名片和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海外。老外觉得它绿色环保、纯手工编织,天然材料,所以阜南黄冈的柳编产品大部分出口到国外。而在国内市场生意惨淡,销量差强人意,国内的年轻人对柳编传统的编织法制做出来的产品似乎不那么喜欢,认为都是过时的物件,缺乏现代感。而如果将柳编制作工艺进行创新,引入各种现代工艺技法来制作,则可有效拓展其市场发展空间,对于其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构成与立体构成的方法来设计与制作,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器型,用铁丝、木框、柳条等搭好骨架,将柳条、竹片、木片、树皮等材料按照平面构成的方法拼贴上去。如此一来,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又不失手工绿色环保的特点,丰富了柳编的生产工艺,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味道,传统中不失现代感,可以作为新中式家具配饰用品的首选,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记录保存创新

各类媒体能记载各个阶段各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续研究人员带来方便,使其能有更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够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让更多的人感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今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记录形式也越来越多,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网络等途径,都可以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划分存入档案,并设立起整体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例如湖北省宜昌市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其用于保护工作和建立数据库的资金超过两百万元,视频素材的总量已经达到2.5T,图像数量达到500G,文字类数据量达到2G,各个县市区数据量达到近1.8T,这些数据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再如西藏自治区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文化部统一要求,将普查收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录入电脑,建立健全的自治区、地(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具体来讲,在开放的传播形态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也应向数字化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文化保存中用多感官语言以及可交互语言来向年轻人更轻松地描述与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视频记录保存之外,也可通过采用数字化多媒体领域的新技术手段来丰富保存内容形式,例如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其本质在于提升大众对于非遗的理解与感悟。就当前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引入新技术实现全息化、超现实的数字资源访问体验,将成为辅助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四)传播媒介创新

媒体传播,包括期刊、电影、网络等传媒,这些目前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是宣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手段。结合媒介展示表演与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媒介与大众接触,才能够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例如青海地区唐卡工艺美术,早在几年前其根本不被人熟知,而自一位美术师将其带到北京展示之后,唐卡被更多人知晓,其身价也从几年前的5万元一幅攀升到200万元。具体来讲,传播媒介上的创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电影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民众通常是在一些电影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纪实片、专题记录等多种途径。(2)动漫,现如今动漫已是新媒体产品中的一个发光点,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以前就有合作,中国很多的早期动画大部分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线,例如早些年中国的一部获奖动画作品《桃花源记》,其就是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皮影、剪纸、水墨等工艺美术。国内的动漫与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一步互相参考学习,相互融合。(3)游戏,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从游戏出现的时候就已开始,游戏的设计制作中,可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原型带入各类游戏中。通过游戏的画面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多一种传播方式。(4)新媒体,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人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作用。例如相关APP应用的开发,延伸非遗的资源与服务功能,例如2015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所上线的“非遗在中国”、“长江非遗”以及“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移动APP,都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推广作用。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意义深远,而如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天工开物》中说道:“制随时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突出创造性。总而言之,无论用何种传承发展模式,都应当做到与时代与市场的关联,也只有在表现形式、工艺以及传播途径等方面上的创新,才能够使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将这类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艺术瑰宝留给子孙后代。

[1]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2):129-130.

[2]张春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7):87-88.

[3]田阡.重庆苗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3):52.

[4]何永斌.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的几对关系[J].兰台世界.2009(06):92-93.

[5]罗微,张天漫,韩泽华.201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J].艺术评论.2014(03):152-153.

编辑:冯惟榘

Theory of arts and crafts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 create new ways of inheritance

ZHANG Jing1,DU Huang1,JIA Leilei2
(1.Fuyang Teachers College,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Anhui 236041;2.Suzhou high qualiy electronic techno logyco,LYD,Suzhou zhejiang 215000)

I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culture,how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and innovation in the pass,it is worth pondering.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ts and craft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pectively from the material,the technology and media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way are discus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ance;innovation

G127

A

2095-7327(2016)-11-0147-04

张静(1984-),女,河南省驻马店市,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新媒体设计。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6A0713);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FXSK04);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SK2016SD48)。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与设计研究中心委托项目(项目编号:2015MTYSJ02)。

猜你喜欢

柳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