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

2016-04-13陈志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

陈志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

陈志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内容和形式上建构起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共产党建构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话语体系;文化体系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3.003

一、建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文化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有什么性质的价值体系就会有什么性质的文化体系与之相对应。封建主义的价值体系反映的是封建性质的文化体系的内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体系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革命”色彩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绕不开的主题。无产阶级的领导,也使这一时期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以什么思想指导的问题,党内同志一直无异议,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价值体系。但如何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这个问题,我们党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才在毛泽东这里得到正确答案。毛泽东认为,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内的同志要认真学习我们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要求必须读原著,在原著中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读原著,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读,而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有目的地读马列原著是毛泽东学习马列著作的根本方法。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在马列著作翻译到中国还很少的年代,毛泽东都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阅读有限的马列著作,以从马列著作中汲取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在中国实际中考察这些理论,运用这些理论。正是毛泽东的马列主义观,使我们党摆脱了建党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错误理解,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始时期,马恩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并认为无产阶级的政党绝不存在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政党、任何阶级,它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既是毛泽东一生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的执政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和升华。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始终要求我们党的同志要关心群众疾苦,树立人民公仆意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他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是要帮助人民的。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2]“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他号召党内同志向张思德、白求恩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真诚付出的同志学习,要求学习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认为从此点出发,就可以成长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具体到文化工作上该如何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积极发展党的文化事业、文艺事业,从精神层次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以满足人民群众在革命中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认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弄清楚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为工农大众而创作的,这是我们同其他阶级文化工作的根本区别。

(三)坚持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革命理想和信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革命行动的动力。在艰苦的革命条件下,毛泽东始终教育党内的同志要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要心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坚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终将结束,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到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面对社会上出现的革命“速胜论”“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间的决死战争。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中日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得出,帝国主义的日本强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弱;日本进行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历史的倒退,中国的反抗战争是正义的、是历史的进步;日本是小国,人、力、物均供应不足,而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又人多;日本的侵略行径遭到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的强烈反对,而中国则获得世界人民运动的支持。综合以上对比,毛泽东得出结论: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中国;但这场战争也绝不会短时间内获得胜利,所以广大官兵、工农群众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不仅给持有“亡国论”“速胜论”论调的人以有力回击,也给迷茫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念。

(四)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虽饱经数千年历史的沧桑,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彰显其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数千年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它们在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中燿燿发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不论现实条件如何险恶,都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精神,都始终怀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同各种侵略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使其在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中进一步得到升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鼓舞中华民族对阻碍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各种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立、自强,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

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体系就需要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与之相对应。新民主主义文化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旨在从文化上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为此,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建构起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相应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之相对应。而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也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一)用中国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要使我们党的同志、工农大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面临的就是用中国话语、中国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毛泽东是用中国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他用高度概括性、指向性的话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道路、领导权等问题一一作出高度概括性论述,并形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话语体系的灵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这通俗易懂的中国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理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斗争是以农民为主体,要有计划地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稳固政权;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先在农村建立政权而后再夺取城市政权的道路,而不能不顾中国的实际去学习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18年来的经验,得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高度概括性总结,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可以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辟概括是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灵魂。

(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使决定中国革命胜负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处理、解决问题,如何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觉悟,直接关系到我们党马克思主义革命事业的成败。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工农群众理解和接受,就必须用工农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工农群众所领会、掌握,成为我们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在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巧用各种方式将中西方文化有效整合,联系工农的思想实际和中国革命现状,尽量用民族的、大众的、形象的、具体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人民群众不仅受到革命理论的熏陶,还主动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受党的领导。纵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到《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毛泽东从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阐释党的革命理论、政策,他的革命理论既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易于工农大众理解和接受。为便于百姓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善于将这些理论、政策的关键内容转变为群众易于理解、日常接触的事物。比如:为使党内同志、工农群众了解调查研究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将调查研究比做“十月怀胎”,而将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4];为使同志们了解学习外国文化的正确方法,毛泽东将西方文化比作我们的日常食物,“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5]。这些恰如其分的比喻使我们的同志认识到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错误所在,认识到要有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拿来。毛泽东还特别喜欢用俗语、警句来阐述革命理论、政策,使这些理论、政策通俗易懂。比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3]800来形容那些主观主义态度的人,使人们一下子抓住了主观主义者的弱点。毛泽东喜好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他常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这些群众熟知的内容来使工农群众理解党的理论、政策。如他用“夸父追日”“后羿射九日”等故事来阐释对立事物间的互相转化;用“官渡之战”等来说明主观指导的正确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框架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框架,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然而,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一直虎视眈眈,不愿看到中国走向民族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对西方“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指导思想不搞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我们要积极学习毛泽东文化思想,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吸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加绚丽多姿的风采。

(二)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统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决定作用,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起的文化支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之相对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依然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对待文化问题的正确态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作用,协调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关系,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支撑作用。

(三)始终坚持文化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国外进步文化创造性的结合,它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世纪、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更强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创造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MAO Zedo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al System

CHEN Zhihuan

(DepartmentofPoliticalWork,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Academy,Langfang065000,China)

[Abstract]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Sinicized Marx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made by MAO Zedong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emocratic culture. It builds up the revolutionary Marxist value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th in content and form,so thereafter it sets up the fundamental framework for the cultural viewpoint of Sinicized Marxism,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AO Zedong;new democracy;value system;discourse system;cultural system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陈志环(1986-),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3-0009-04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