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制度的本土生成——以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与演变为例

2016-04-13刘海涛

关键词:研究型学院大学

刘海涛

(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高等教育制度的本土生成——以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与演变为例

刘海涛

(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美国通过学习和借鉴英国中世纪大学,创立文理学院,形成自己的高校管理方式;学习法国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经验,建立自己的服务型综合州立大学;学习德国将研究融入教学的理念,创立以研究为核心职能的研究型大学;创建独特的社区学院,将转学教育、升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补习补偿教育融为一体。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发现,高等教育制度是在学习别国经验基础上本土生成的。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深刻了解中国的历史,用中国的话语解读中国的事情,立足中国的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而不是照搬其他任何现成的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不是去剥夺某些人的利益,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增加利益扩容。

高等教育;美国;本土生成;制度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非常复杂和多样,大致有两类分法: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与专业高等教育机构;获得认证的、授予各种学位的高等高等教育机构和非正式、非学位授予的教育培训机构。根据2000年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分类调查,美国有3 941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261所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611所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606所授予学士学位的学士学院(文理学院),1 669所授予副学士学位的社区学院,还有28所印第安部族控制的大学和学院。在3 941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神学、医学、法学、工程和技术学院等各种专业高等教育机构766所,其余为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1]。各种各样私立、非学位授予的,提供各种短期职业培训课程以及学位课程的中等后教育机构有6 000多所[2]。这些获得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以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科研精英后备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的四年制州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以教学和综合性人格养成为核心理念的文理学院;以升学和技能学习为主的社区学院。

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几个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ARWU)、英国泰晤士报(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和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大学排名显示,美国都占据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大部分位置。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系统和最高效的创新环境,这与其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但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相对欧洲是较短的,三百多年的高等教育历史怎样造就如此卓越的成效呢?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和演变会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生成是在学习欧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独特的国情本土化生成的,有其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教育经验和做法。

一、从殖民地学院到文理学院:对英国古典大学的学习与改造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开始是学习英国的。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开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到1769年建立达特茅斯学院,美国独立建国前共建9所殖民地学院。这9所殖民地学院都是模仿英国古典大学建立起来的,和英国的大学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从英国皇家获得特许权,建立学位制、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等,但更多的是不同。英国直到19世纪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可以授予学位,其他高校无权授予学位。而美国这些学院建立后最多过6年,一般4年后就可以授予学位。英国高校普遍是教授组织群体管理学校,由教授团体控制学校的管理和运行。而殖民地学院从一开始就没有实行教授治校,他们普遍实行的是外行控制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由校外人士组成,校长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教师们除了成为董事会成员中象征性的代表以外,从来没有赢得其他更多的权力[2]41。哈佛学院建立之初就把学校的管理事务交由校外12名非教育行业人士所组成的校监委员会。这12名成员中,包括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监、副总监、财政大臣、3名地方行政官员和6名教会牧师,由校监委员会而不是英国的教授自治行会决定学校的办学政策、决定人员聘任等。哈佛的校监委员会后来设立一个由学院院长、财务主管与另外5名评议人构成的常设机构——院务委员会,但大政方针还是由校监委员会掌握。耶鲁学院的全部管理权限集中在一个由公理会牧师组成的校监董事会手里,校监董事会成员既无一个政府成员,也无一名教师。殖民地学院跟英国古典大学主要课程类似,都是古典课程与文学课程,目的是培养有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牧师和政府官员,并非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殖民地学院的办学宗旨不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不是批判和怀疑知识,而是传授传统的、系统的、正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这种理念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当今美国大概有600所左右的文理学院①按照卡内基2000年分类统计:美国有学士学院606所,其中文理学士学院(Baccalaureate Colleges-Liberal Arts)228所,此文理学士学院是最典型的美国文理学院,此外还有321所一般学士学院(Baccalaureate Colleges-General)和57所学士/副学士学院(Bacclaureate/Associate's Colleges)。,这些文理学院学生很少有超过3000人。他们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而不是科研,是人的全面成长而不是为了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当代美国文理学院的课程设计中大多增加了职业课程和应用技术课程,但其核心课程仍然是古典的、人文的课程。由当年殖民地学院演变而来的研究型大学将本科生阶段的课程设计成通识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提升到研究生教育阶段进行,这种设计的理念是延续其殖民地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的。

殖民地学院时期的大学制度之所以不是英国式的、欧洲式的,是因为当时美国跟英国有不同的变化了的国情。殖民者来到新大陆时还没有一套现成的制度供他们遵循,因此,他们必须依据现实创立新的教育制度。殖民地学院既不是由学生群体创建,也不是由教师群体创建,而是由教会创办,创立学院的目的在于培养牧师、律师和公务员。建立学院之初,学院学生很少,教师数量更少。1775年,国王学院成立第二年,校长只雇用了1名助教,两年后雇用了1名教授,加上校长,他们3人讲授全部课程;威廉玛丽学院40年间只有10位教授[2]25。任何一所殖民地学院的学生总数通常不超过100人,毕业学生以个位计,规模最大的哈佛学院成立近140年后的1771年仅毕业了64人,但仍远远多于其他学院[2]22。教师和学生数量的缺乏使学院没有形成影响社会的力量,因此没有获得高校的治理权。美国高校,即使是私立高校,所有权和治理权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把持,而不是本校教授控制。美国各学院都可以自行授予学位而不是像英国那样,学位授予权被剑桥和牛津垄断,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远离英国,英国大学无法插手,各殖民地学院建立时间差别较大,各学院之间联系很少,因而可以自行授予学位。正是这些美国的特殊国情造就了早期殖民地学院虽然效法英国,但依据本国的国情做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文理学院办学理念。

二、从州立大学到研究性大学:法德的学习与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二个伟大时代是建立州立大学的19世纪,其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力发扬。

19世纪前半期,产业革命的推行和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1861—1864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同时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工农业技术的专家、熟练工人和农民,传统的依靠学徒学习和传授工农业技术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快速更新技术、更新产品。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美国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但此时,从17世纪开始建立的殖民地学院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上没有跟上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仍然坚守其人文的教育理念,拒绝大规模教授工科、职业课程和应用技术开发课程,课程设置变化缓慢,这些已经不适应美国社会的现实。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改造殖民地学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这种想法以“达特茅斯学院诉讼案”①达特茅斯学院是殖民地时期创立的9所学院之一。1816年,新罕布什尔州议会试图影响达特茅斯学院管理架构,被最高法院判处违法,史称达特茅斯学案。此案件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一方面强调了私立大学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推动了州政府建立州立大学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达特茅斯学院是仅有的两所从殖民地时期保持到现在的小型文理学院之一,没有得到发展,同时期的哈佛、耶鲁、新泽西、国王、费城、罗德岛、皇后等学院都发展成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和拉特格斯大学。的失败而告终。于是美国政府开始绕开已有的殖民地私立学院系统,组建公立州立大学,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同时,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分别发展了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1789年大革命后,法国受欧洲启蒙运动催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逐渐扬弃中世纪大学人格养成的办学理念,面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新型应用型高等专科学校。这些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于培养熟练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进行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些学校被称为大学校,意为大学中的大学,这些大学校在促进法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这种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被介绍到美国,美国开始学习法国建立自己的州立大学,并以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为标志,开启了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和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通过《莫利尔法案》《第二莫利尔法案》《海奇法》《纳尔逊修正案》《史密斯—利弗法》等一系列法案,极大刺激了美国公立州立大学的发展,这些大学的课程面向社会生活实际,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些公立州立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学术积累,现在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坚部分。虽然美国学习法国建立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系统,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根据美国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法国建立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多数是专门学校而不是综合学校,而美国建立的州立大学都是综合公立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相比,综合性州立大学在面向社会服务时能更好地发展自身。19世纪建立的一批应用型赠地学院或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部分都演变成了4年制综合型大学,其中部分优秀的大学演变成美国研究型精英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上另一个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最初的殖民地学院注重人格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承,后来的州立大学注重实际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社会服务,他们都没有把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作为大学的核心职能,这种变化起始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直接受德国洪堡大学研究理念的影响。洪堡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的研究职能,但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职能跟美国高校的研究型大学有很大区别。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的“研究”主要是把研究引入教学,将研究和批判的学习方法带入教学之中,把教学和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这种研究理念的本质是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还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所以说,这里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没有照搬德国洪堡大学的做法,而是进行了本土的改造。在建立之初,他们首先建立的是研究生院而不是本科学院,将研究和科学发现作为大学独立于教学的另一个职能。研究生院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和发现上,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者综合素质的养成。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巨大成功的示范效应下,美国原殖民地大学和州立大学纷纷创立研究生院,将科研、发现新知识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研究型大学将学习分为两个阶段,本科阶段进行各种通识教育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阶段,在科研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这种分段培养的体制,拉长了学生的学习年限,将精英学生及时筛选出来进行精细化培养,同时又能集中精力进行科学发现。这种办学理念大大增强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和科研实力,将欧洲的高等教育远远甩在身后,世界科学研究中心从欧洲迅速转移到美国。

三、社区学院:立足本土的创新

如果说文理学院、州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借鉴英、法、德基础上的创新,美国社区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则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神来之笔,是美国结合本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所做出的最大创新。

美国社区学院的前身是初级学院。所谓“初级学院”中的“初级”是指针对四年制本科中后两年的“高级”而来。“初级学院”的设计来源于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1892年,哈珀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将芝加哥大学分为两级学院——基础学院和大学学院。1896年,他将这两级学院改称为初级学院与高级学院,初级学院的名称开始流行起来。根据哈珀、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兰格等美国高等教育界精英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在于探索未知,传授高深知识,为有潜力的未来学术精英提供高质量服务。那些无意从事高深知识研究或者纯理论学习,只是做职业准备者,应该到大学之外的地方去学习[3]248。为此,他们将4年制大学分为两段,前两年学习初级课程,其中学业优秀的,且愿意继续从事高深知识学习的继续进入高级学院学习;不愿继续学习,没有能力继续学习的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寻找工作。

美国这种初级学院的设计非常巧妙地解决了美国当时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将美国精英大学从繁重的“普通教育”的重负下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专业及研究生教育,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并占据世界高等教育核心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初级学院办学成本较低,实施低收费或者不收费政策,设置地点紧贴社区,减少了学生上学费用,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初级学院的出现,为那些经费拮据、办学效益差的4年制大学找到了出路,完善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

初级学院,顾名思义,其核心任务就是为研究型大学提供前两年基础课程,选拔有潜质的生源。随着初级学院的发展,其逐渐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那些不想继续转学或到高一级学院上学的人不愿意学习通识课程,初级学院为其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终结性教育。二战以后的《退伍军人权利法》,进一步促进了初级学院的发展。1947年,《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建议将“初级学院”易名为“社区学院”[4]。显然,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学院职能和定位的转换。学院的办学定位不再是为高级学院服务而是为社区服务,学院存在的意义在于社区而不是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不再仅仅是转学、升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终结性教育,还包括社区服务、各种职业培训和补偿教育。

社区学院开始为整个社区的全体居民提供服务,学院实行面向社区、贴近社区的服务方针。学院大门向社区敞开,学院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学院的体育场地和内部设施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向社区居民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开设各种实用课程和短期培训班,举办技术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为本社区处于弱势的妇女和黑人提供各种维权服务等。

补偿教育是社区学院的另一个特色。社区为各种底层文化层次较低的文盲半文盲开设各种识字班、扫盲班;为少数族裔和学历水平较低,达不到社区学院入学水平的学生开展各种文化补习班等高中程度课程。此类活动使社区学院逐渐发展成社区性教育机构和整个社区的学习中心[3]419,社区学院撑起美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根据卡内基基金会统计,到2000年,美国社区学院达到1 236所,1980年,一半以上的新生注册就读于公立社区学院[5]。

社区学院通过这些举措,改变了高校以往在人们心中神圣的、高高在上的、跟普通人有距离的印象。社区学院彻底打破了高校和社区的藩篱,高校融入基层民众之中,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四、启示与借鉴

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是一部学习和创新相结合的历史,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本土化的生成,而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先进经验。当前我国正在进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学习和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生成史、发展史,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高等教育制度一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特定历史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

制度服务于活生生的人,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来就没有脱离具体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制度能够长久。外来引进的制度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有可能运行良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绝不仅仅是照搬西方的大学制度,一定要深刻了解我国的历史,用中国的话语解读中国的事情,立足中国的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而不是照搬其他任何现成的制度。脱离这个大背景,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如何如何、美国大学如何如何,然后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如何等,这些想法显得那么迂腐和可笑。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并没有遵守欧洲那些所谓的教育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而是按照美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外来先进经验,经过改造后来设计自己的高等教育制度。常有专家感叹说外国那么好的制度,为什么到中国就走偏了?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如果外国的好制度,在中国照搬应用,没有走偏才更加可怕和不可思议。美国的制度仅仅是美国的,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也不是中世纪的,为什么必须是中国的,在中国能照搬呢?

(二)制度的建立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

成功的改革一定或者说大多数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不是强硬剥夺某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在不动或者基本不动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减少阻力,达到改革的目的。美国为适应19世纪变化了的形势,需要直接面向和服务民众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不是强迫老大学转型发展(其实也强迫了,如“达特茅斯学案”,只是没成功),而是建立新的州立大学,以增量带动存量。在州立大学得到快速发展后,老的殖民地学院在新的州立大学的压力下,自动转变了以往的古典、人文的教育理念,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扩充办学职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需要创新知识而不是传承知识时,美国也不是强迫哈佛、耶鲁转变职能,搞研究生院,而是创立新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逼迫老的大学自动转型。在高等教育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般的技术人员时,美国及时创设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将更细、更好的服务留在社区学院,极大地拓展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和内涵。美国在历次高等教育转型时,没有根本触及到既得利益,因此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中国以前的改革,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考扩大招生,新建一批本科高校,这些举措没有动老牌本科和精英大学的蛋糕,故推行比较顺利。但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如果是对既得利益的改革,就难以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可能需要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制度设计不是去剥夺某些人的利益,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增加更多人的利益,使整个利益增加、扩容,达到改革的目的。

(三)高等教育本质上应是综合教育,使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不一定是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世界科技和创新的中心,其普通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创业素质和高精尖人员的创新能力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政府强力推进某一类高校、某些高校的转型发展,特别是美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身影。无论是以人格培养、普通素质的提高为核心的小型文理学院,还是大量的4年制综合型大学都没有这样。2年制社区学院尽管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是职业技术教育,但这充其量是社区学院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不是它的全部核心职能。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社区学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从来没有超过1/3[6]。为什么世界上最多样化、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综合质量最好的美国没有专门职业技术教育序列呢?他们认识到,大学阶段本质上是一种准备教育,学习、修养各种今后创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才是最主要的,初次就业岗位和就业质量并不是大学最迫切的目标。就业所面对的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岗位,而不是教育创造就业岗位,创新、创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创造需求、创造岗位,但创新、创业本质上是资金、技术、市场、个人决断等综合素质的考量,而具体的创业技巧不一定是最主要的。为了就业率而奋斗,可能是大学本末倒置的行为,政府强制大学的转型,值得慎思。

[1]徐毓龙,樊来耀,秦荣.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卡内基分类的新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37-38.

[2]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8.

[3]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8.

[4]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

[5]约翰·塞林.美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6.

[6]贺国庆,何振海.战后美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43.

On the Local Gener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Liu Haitao
(College of Education,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Through learning from British Medieval colleges,America had initiated its own management mode by establishing colleges of arts and sciences.By learning from French experience of run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t had set up service-oriented state universities.From Germany,it had introduced the idea of emerging research into teaching to establishment community colleges integrated the transferring education,upgrading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mediation education together.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 local generation based on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To build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China,a profound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ffairs in Chinese discourse are essential.Also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built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instead of copying any existing systems.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demands an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designing a system which will bring in more interests so as to achiev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without depriving the interests of certain people.

higher education;America;local generation;systems

G 456

A

1674-5450(2016)03-0039-05

2016-03-10

2016年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6066);滁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5qd38)

刘海涛,男,安徽潜山人,滁州学院编辑,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责任校对:赵践】

猜你喜欢

研究型学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