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石敢当习俗流变研究

2016-04-13郭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灵石蚩尤泰山

郭蓉

(云南大学中文系,云南 昆明 650000)

泰山石敢当习俗流变研究

郭蓉

(云南大学中文系,云南 昆明 650000)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对其信仰和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带有民族性的信仰习俗,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底层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本文将从灵石信仰、石敢当和人的附会,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三个方面来论述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文化变迁。

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灵石;人

在中国的城镇农村街道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刻有“石敢当”或者“泰山石敢当”的石头,镶嵌在墙壁里或者独立在墙壁外边。这是一种用来镇宅压灾驱邪以保佑人们不受到邪恶势力的侵害与骚扰的民间风俗习惯,通常在房屋前后、道路十字路口、村落河边等地,放置或在墙壁镶嵌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石质、木质或砖质雕刻,一部分上部还有兽头,或狮或鬼或狗或人,大都面部狰狞可怕。石敢当习俗经历了“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其职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箔……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以下将从灵石信仰、石敢当和人的附会,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三个方面来讲述泰山石敢当的习俗文化变迁。

1 灵石信仰

灵石信仰是一种十分原始而且流传十分广泛的民间信仰习俗。中国自古就有着很多的灵石崇拜故事,如早期的“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生于石纽”、“启生于石”,以及祭祀高禖石等等活动。灵石崇拜与各种祭祀都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以及辟邪压殃)。石敢当习俗信仰是灵石信仰的传承和发展。远古人类在无法判断石头属性的时候,石头的坚固让他们认为石头是神灵的馈赠,是具有神力的物品,和其他的自然物崇拜一样,“灵石”承载着远古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是人们对天命的一种信仰,是人们集体团结和追求和谐的表现。

关于灵石信仰的起源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黄帝和蚩尤作战的时候,蚩尤连连胜利,所以站在泰山顶上得意地大喊,天下谁能比我蚩尤更加厉害?谁人敢当?天上的女娲娘娘听到这句话,非常不满意,认为蚩尤这个人真是太嚣张了,于是便从泰山取了一块石头,放在蚩尤面前说:“泰山石,敢当!”,蚩尤便率大军攻打泰山石。然而,泰山石任凭蚩尤攻打却纹丝不动,蚩尤心里很不舒服。黄帝听说了这件事,便在以后和蚩尤的作战中,每次都祭拜泰山石,终于连战连胜,成为了中原的主人。从此,蚩尤的部落就流窜到了南方,黄帝便命令天下的百姓都树立石碑,上书“泰山石敢当”来辟邪。

石敢当信仰究竟生成于何时,学术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据现今的考证,关于石敢当的文字最早出现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1]从文中可以看出,石敢当三个字最迟在西汉已经有了镇邪驱魔的功效。但是关于该段文字中的石敢当是否是石敢当民俗信仰,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唐代著名经学家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说:“敢当,言所无敌也。”认为“敢当”二字是“虚构”,是与石姓相配的,“石敢当”即是石姓的勇士[2]。当代学者刘锡诚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与人无涉”,“石敢当之语应解释为灵石可抵挡一切。”[3]笔者在文中采用刘先生的观点,认为泰山石敢当是远古灵石崇拜的遗俗和变体,证据除了石字,还有当今存在的石敢当大部分是石质。福建高湖乡出土的一块刻有“石敢当”的宋牌,是现存最早的实物,高约80厘米,宽约53厘米,上边横着写着“石敢当”三个字,下边写着“奉佛弟子林进晖,时维绍兴载,命工砌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这是一块南宋的石敢当碑。其功用在镇路护道,筑路人希望通过修路行善,以超越父母往生天界。[4]

“泰山石敢当”这一习俗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平安、祥福、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其文化核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认同和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石敢当和人的附会

石敢当和人的附会过程可以参考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中对于龙图腾演变的阶段。闻先生指出龙图腾演变第一阶段是先假定龙是自己的祖宗,自己便是“龙子”,是“龙子”便具有“龙性”,等假扮成“龙”,愈看愈像龙,愈想愈是龙,于是自己果然是龙了。这样一步步推论下来,可称为“人的拟兽化”。从第一阶段变到第二阶段,便是从图腾变为始祖。在第一阶段的拟兽化过程中,实际上只能做到半人半兽的地步,根据“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与自身同型的祖先便产生了,便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塑造祖先的样子,自己的样子是半人半兽,那么祖先也必然是半人半兽的,这样由图腾变成了半人半兽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第三个阶段便是,等到纹身的习俗完全绝迹,甚至连记忆也淡薄了,始祖的模样便也变作人形了。[5]

对于石敢当和人的附会研究,就可以借鉴闻一多先生“兽的拟人化”过程来理解。由于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对于某些自然社会现象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便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某些自然物上,认为自然物是神灵的化身,并可幻化成人形,对人间的疾苦了如指掌。当然这种被附会的自然物也有正义和邪恶之分,如果自然物的属性符合人们的某种属性,则被认为是正义、光明、力量的化身,反之则为邪恶的化身。起初石敢当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是其质地坚硬的属性使人们认为石头就是正义的化身,石敢当便成为刚正不阿的代表,将石头附会与人,赋予其人的属性。于是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便应运而生了,石敢当由一块石头变成了一个具有人格的人,毫无疑问,这样的故事传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传播更受欢迎。

学者陶阳在在《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中将石敢当传说分为四个类型:“两挚友型”、“驱妖型”、“驱鬼型”、“唐太宗被泰山石敢当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驱妖型”和“驱鬼型”,因为“驱妖型”和“驱鬼型”故事的出发点即是灵石信仰,即石头可以镇妖邪保平安。有一则传说是说石敢当是泰山上的一个壮士,有一次上山打柴,看到有一家人娶媳妇,花轿后边跟着四个鬼,石敢当就上去把鬼打跑了,但是当石敢当走远后,又看到那四个鬼跟在了花轿后。石敢当就一直跟在了花轿之后,一直护送新娘到家,可是他想,他也不能一直在这里看着新娘,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新娘家的外边放一块石头,上边写上“石敢当”,那四个鬼见状,都灰溜溜地逃跑了。至于“唐太宗被石敢当阻型”是说唐太宗骑马上泰山,看到马蹄盘,是在上不去了,他非常好奇,说:“我从长安来,遇山开路,逢水造桥,还没有敢挡住我的,偏偏泰山石敢挡”,于是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其实,唐太宗并没有到过泰山,这则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为了显示石敢当的威力而附会的。

石敢当信仰最初应该是一种石崇拜,人们相信生活范围内所有的自然现象及自然物也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和意识。但随着泰山石敢当习俗信仰的大众化地方化,其信仰习俗有了更多的人的附会,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3 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的出现早于泰山石敢当。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石敢当’之前加‘泰山’二字为‘泰山石敢当’的风俗开始流行。‘泰山石敢当’约晚于‘石敢当’,它与海岱文化区的泰山信仰密切相关。”[6]但是,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结合在一起最迟也在宋朝和元朝换代之时,现存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的泰山石敢当拓片既是明证。傅斯年图书馆收藏的泰山石敢当拓片共有两组,一组名为“金如意院尼道一首座幢记”共两张拓片,另一组名为“金泰山石敢当蒙古文”,共有八张拓片。第二组拓片明确提到的“皇统六年”是金熙宗完颜亶的年号,为公元1146年,亦为南宋高宗绍兴16年,这与福州于山顶出土的宋碑是一个时期的。[7]

“泰山石敢当”的出现据现有文字资料是在明中后期开始,明杨慎之《升菴集》卷44《钟馗即终葵条》言:石敢当本《急就章》中虚拟人名,本无其人也。俗立石于门,书“泰山石敢当”,文人亦作《石敢当传》,皆虚辞戏说也。昧者相传久之,便谓真有其人矣。呜呼,不观《考工记》不知锤馗之讹;不观《急就章》不知石敢当之诞。到清代,“泰山石敢当”五字的形式基本定型,如清初王士祯之《古夫于亭杂录》卷5:齐鲁之俗多于邨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案:“石敢当”三字出《急就篇》,师古注但云所当无敌。石贤士祠本汝南田间一石人,有妪遗饵一片于其下,民遂讹言能治病,是两事而讹为一也[8]。在后来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9]卷9以及众多的文人笔记都是记载“泰山石敢当”而非“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的出现和岳岱文化的传播是分不开的,也民间流传着“泰山安则天下安”的说法。汉代以来,民间就把泰山作为制鬼之山,东汉镇墓文说:“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泰山。”(《古器物识小录》)“生属长安,死属泰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范晔撰《后汉书·乌桓传》:“使犬获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泰山信仰是当时齐鲁一代的灵魂不死信仰的延伸,既然死者归泰山,那么泰山神也就成了冥府掌管冥界事务之神,于是泰山是治鬼之山的信仰便通过神灵信仰得到了强化。随着信仰的扩布和流传,泰山二字便具有了辟邪驱魔的效果。所以把具有同样镇压不详的泰山和石敢当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4 小结

根据现已知的记载和出土石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西汉的时候,出现了书面记载的“石敢当”,最迟在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刻在石头上的“石敢当”,而在南宋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到明清的时候,“泰山石敢当”的石碑已经传播至全国各地,风靡一时。泰山石敢当的传播和人们期望平安吉祥,驱魔辟邪的美好心理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宅地驱邪的方式,泰山石敢当久盛不衰,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泰山石敢当可能会慢慢变成最简单的形式,但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却会一直流传下去,经久不衰。

泰山石敢当的民俗信仰体现了人们除暴安良,渴望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更加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泰山石敢当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得到了各个民族的认可和接受,传播甚广,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当的身影。泰山石敢当的信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包容性和生命力。发掘、保护和传承石敢当民俗信仰,弘扬它所体现的中华平安文化,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增强社会团结和民族凝聚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史游.急就章.[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3]刘锡诚.石敢当:灵石崇拜的遗俗[J].东岳论丛,1993,(4).

[4]陶思炎.石敢当与山石信仰[J].艺术探索.2006,1.

[5]闻一多.神话与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周星.中国和日本的石敢当[J].(台北)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1994,(8).

[7]叶涛.泰山石敢当习俗纵横谈[J].文化月刊,2013,(7).

[8]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李斗.扬州画舫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TheChanging Custom Researchon Shigandangof Mount Tai

GU OR ong
(D e p ar tment of C hinese,YunnanUniversity,K unming Yunnan650000)

A s one of the f irs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 ture heritage,the faith of S higandang of M ount Tai has itso w n longhistory.I t isanational ity custom,w hich ref lects thes p iritual sustenance to a bet ter l i fe of our ancient w orking p eo p le and the uni q ue values,and the w ays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 lying p eo p le`s great vital ity and creativity of our C hinese N ation.This ar ticle w i l l discuss the cul tural changing of S higandang of M ount Tai C ustom f rom three as p ects:the faith of stones,the contact of stones and p eo p le,S higandangand S higandangof M ount Tai.

S higandang;S higandangof M ount Tai;S tones;P eo p le

K892

A

1672-2094(2016)03-0089-03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6-1-20

郭 蓉(1991-),女,山西晋中人,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灵石蚩尤泰山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灵石山药寮”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大战蚩尤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蚩尤之歌
决战学院星座(试阅读)
徐州龟山·中国赏石长寿石(灵石润·苏东坡杯)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