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课:从常态出发

2016-04-13徐相瑞魏存智

教育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例参与者常态

文/徐相瑞 魏存智



磨课:从常态出发

文/徐相瑞魏存智

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是促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专家的有效途径。然而聚焦磨课,不难发现,这一过程仍然带有诸多的功利和浮躁,往往是为“比赛”而“磨”,为“公开”而“磨”,面向的是个别“优秀典型”,而非全体“一般教师”。

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开课,一种是常态课,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一所学校,仅凭几位教师的几节公开课、优质课是支撑不起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为教师日常活动的常态课,才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对教师而言,几节成功的公开课,也并非其教学水平的真实反映,相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是其内涵的充分体现。作为影响教师专业生活主要方式的“磨课”要从常态出发,“公开”“常态”两相宜,“个别”“一般”都兼顾。

让磨课成为常态的校本教研活动

磨课,既然是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不能仅仅为某些赛课、某些教师服务,而要尽可能地扩展它的作用,让其成为学校常态的教研活动。

“磨课”是一种真实的、深入的学习、研究、实践活动 磨课,就是对某节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促使执教者和参与者围绕这节课不断地切磋、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目的是由“磨”而“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让执教者和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让所“磨”的课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执教者和参与者要围绕教学过程进行相互的争辩和碰撞,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思考过程。他们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变革,更要考虑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执教者和参与者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其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随之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毫无疑问,磨课的过程就是参与者、任教者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磨课”能营造自由民主、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研究氛围 “磨课”因为有其共同的、单一的目标和愿望——把这节课打造成精品,而且一般都是在非正式、小范围的场合进行的,没有太多的顾忌和约束,大家交谈、发言相对自由,基本上都是各抒己见,对某一有争议的话题,还可以自由辩论。在这种“百家争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袒露最真实的想法,实现最大限度的对话与交流,这正是校本教研追求的最高境界。

“磨课”为建构和催生新的教学思想,发现教学规律提供了可能“磨课”的过程是执教者和参与者自由交流、辩论与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思考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创新。每个参与者陈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往往不是简单地要对某一教学环节、存大问题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还可能从理论视角或从实践层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据。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常常会形成对某一专题的系统论述。正如磨课者所言:“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和对话过程,是一种逐渐逼近教学本真的过程。”这正是校本教研要达到的真正的、最终的目的。

让“‘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成为磨课的常态形式

“磨课”具有强大的研究“魔力”。如何让“磨课”发挥这种研究魔力?这几年,本校一直把磨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进行“主题、反思、共享”式的“磨课”。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是指磨课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强化“反思”和“共享”,力争两个实现:通过磨一节而磨透一类,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通过磨课,不断积累优秀课例,让所有同学科教师都能根据优秀课例“照猫画虎”,共享磨课的成果经验,从而促进整个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操作”。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主题、反思、共享、磨课四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磨课为载体,反思为目标,共享为目的,主题统领磨课全过程,让每一位参与者都体验“磨课—反思—共享—提升”这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种磨课方式的目的是,让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更大程度上显形、积淀和传播,让成熟的教育智慧集体共享。不仅让一部分年轻教师通过模仿或参考习,得众多名师的教学经验,快速提升专业水平,也让那些有经验的教师站在这些成熟的教学案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不断改进、不断丰富设计,从而使校本教研实现真正的螺旋式上升。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的基本流程和具体操作 一是确定主题课题,制定计划进度。每个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根据课标对年段的要求,以及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困惑,选定1—2个带有共性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要“磨”的主题。并选定每个主题借以研磨的课例,数量按每个教师1—2篇确定。磨课的主题和课例确定下来之后,教研组长首先组织全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喜好选定1—2课为自己的主磨课,之后教研组长据此制定磨课的计划和进度。确保每周至少要有一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的集中研课,一次由主磨人执教的试教,一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的集中评课。

二是备课试教评议,反复研磨锤炼。首先组内所有教师都要针对要磨的课例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并编制教学方案。其次,主磨教师组内说课、集体讨论修改教学方案。第三,主磨教师提前进度反复试教,教研(备课)组长组织观课、议课,直到形成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效果。

三是形成终结教案,共享磨课成果。主磨教师根据最终磨课结果整理磨课资料,包括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以及相关资料,用以组内其他教师上课参考、使用,并于学期末上交学校教科室,作为学校的教学研究资源,供下一轮教师参考,再研讨、再提升。

四是及时反思总结,促进内化提升。个人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因素。因此,本校要求每次磨课结束后,组内每个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以此督促教师将磨课过程中的认识、收获及时内化提升,形成超越磨课本身的教学思考和主张。长久以往,教师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是促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专家的有效途径作为影响教师专业生活主要方式的“磨课”要从常态出发,“公开”“常态”两相宜,“个别”“一般”都兼顾。

“磨课”成为教师常态的教学行为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不仅促使教师“跳到教学理论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跳到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跳到生命历程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也促使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成就课堂,成就自己。更促使教师们以成功者的角色享受课堂,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修炼生命。

“主题、反思、共享”式磨课,逐渐形成了学校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这种温润的教研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慢慢潜入教师的内心深处,显露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合作、反思、共享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习惯,磨课已成为教师的常态教学行动,每位教师都因有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课而有了成功的愉悦感、职业的幸福感,更多优秀的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行动,资源共享的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操作”正逐步实现。教学上的得心应手,工作上的日益轻松,让教师们的幸福感正在悄然滋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课例参与者常态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课例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