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名著的光芒照进课堂
——从阅读工程到戏剧课程

2016-04-13杨进兵

教育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本剧名著语文课程

文/杨进兵



让名著的光芒照进课堂
——从阅读工程到戏剧课程

文/杨进兵

教科书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也不等同于课本。为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使学生增长见闻、开阔眼界,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以读书和实践为辅的课程建设活动,具体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二是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捧起名著——从滴水到海洋

读之初体验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研中心拉开了阅读工程的序幕——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家》。同时,围绕着《家》的阅读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各班的读书汇报会、“书香杯”读书手抄报比赛、《家》人物评论小讲坛、巴金先生与《家》的故事等,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探索阅读赏析经典文学名著的途径和方法。

读之缘由 名著难读,尤其在这样一个阅读“碎片化”与信息网络化高度运转的时代,读书已成为一种“快餐式消费”,回味中少了原有的那一片方塘。网络盛传《红楼梦》位居“死活也读不下去”名著之首。在指导学生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也在一遍遍拷问自己:为什么非要让学生去读难读的名著?

《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此外,《语文课程标准》将突出“核心素养”,加入“专题教学”,更加强调读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明确地把语文学科定位为“一门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的阅读和实践才是浩瀚的海洋。

成果展示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们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是部分学生喜欢上阅读,逐步掌握读书技巧,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并且记录读书笔记和人物短评;二是学生们的专注力得以提高,养成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三是学生变得更加明理、懂事。在阅读文学著作中净化心灵、优化品格,是一条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有效途径。

走上舞台——让世界成为教材

实践出真知 读名著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家风范,实践则是为了将著作中的道理进一步内化。本学期初,在校领导班子提出把课本剧演出纳入校本课程,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克服了服装、道具、经验上的不足,师生集思广益,通力合作,课本剧《家》的汇演正式拉开帷幕。十二个班,十二个节目的演出,小演员们在舞台上迸发出了惊人的演出潜能,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排练课本剧的缘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现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研讨会、戏剧表演……”课本剧的排练和演出能贯彻这一理念。

演出成果 通过自编自导课本剧,教师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与成长:一是学生自我表现欲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内在潜能得到开发;二是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听、说、读、写、思、创等方面的锻炼,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转变,做事情能提高效率。

阅读名著与排演课本剧的关系

课本剧作为一门课程,是一种驾驭语言的全新尝试。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转换延伸。它把课文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名著为排演课本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排演课本剧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使这种阅读变成了一种更主动、目的更明确的自主行为,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猜你喜欢

课本剧名著语文课程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