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问题及发展取向
——基于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视角
2016-04-13贺琳霞
贺琳霞
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问题及发展取向
——基于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视角
贺琳霞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提高家长教育素养,促进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城市化取向、忽视家长主体性和本土亲子教育资源发掘欠缺等问题,基于人类文化本质理论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置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于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重视亲子活动中农村家庭资源的利用;发挥亲子活动在中华民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 农村学前教育 幼儿园亲子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由幼儿园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目的在于建构和谐亲子关系,提高家长育儿技能,保障幼儿健康成长。随着大教育观的普及以及亲子活动独有的生活性和娱乐性,亲子活动日益受到家长和幼儿的喜爱,成为幼儿园主要的家园合作形式之一。
文化本质理论是芭芭拉·罗高福在其著作《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中提出的,在书中她从多方面阐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和学习中无处不在的作用,并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这种作用的变化过程,考察了儿童学习的多种条件和环境,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
罗高福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简介
1.文化和人类的发展相互构成了彼此
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认为,文化生态系统制约并影响人的发展,而Rogoff认为,文化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也促使了文化的动态发展,文化和人类的发展相互构成了彼此。把人类参与的活动放置于文化社区的文化过程中进行研究,[1]发现,人的发展和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相依相存的共同体,人依赖于社区文化而发展,人同时又影响着社区文化的进程,他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两个方面,相互构成了彼此。在Rogoff的理论中,文化是“一个社区内的参与者共享(即使他们是相互对立、竞争的)的普遍运作方式。”[1]因此,对活动背景的关注就成为研究的焦点。
2.人的发展是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转化
在发展心理学家看来,人的发展是遗传或者环境的结果,或者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Rogoff认为“人类的成长或改变只能以他们所在社区的文化实践和社区的状态来理解。”[3]因此,她把人的发展界定为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转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文化,应基于人所在社区的文化来理解人的发展。如“人类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人类不断持续动态参与社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当人们参与世代延续下来的文化活动并有所贡献时,人的发展就显示出来了。”[2]58文化社区里,参与者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形成新的共同活动,也就是文化过程的动态发展,这种动态发展也是人的发展过程。
3.文化在人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获得发展
文化作为社区内参与者共享的普遍运作方式,其发展离不开参与者——人,文化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Rogoff的“参与中转化”不仅指人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转化,还指文化在人的参与中的转化,是人与文化的相互建构的过程。“文化活动本身由于人的代际传递而发展,每一代人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时,会运用和拓展从上代人那里继承的文化工具和惯例,人通过共同运用文化工具和惯例而发展,同时人也促使了文化工具、文化惯例以及文化机构的转变。”[2]52人通过运用文化工具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促使自己和文化的转变和发展,塑造了文化。Rogoff认为文化的改变与发展不是与外来文化的简单融合,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的,“改变的方式以维持社区的核心价值的方式进行。”[2]81
我国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标准化”取向
标准化取向指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设计以模仿为主,没有园所特色和地方特色。表现为亲子活动的设计缺少思考,方案取自互联网的相关网站或者示范园网站,较少考虑亲子活动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原因一方面在于农村教育多年来形成的城市化取向,尽管一些学者一直呼吁农村教育的本土化,但是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从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到教材的设计都是城市取向,城市教育俨然成为教师眼中的“好教育”和学习对象。此外,相对于家长会、家访等家园合作形式,亲子活动在农村幼儿园是个新生事物,教师对亲子活动的认识也较为有限,模仿就成为主要的形式。幼儿和成人的发展是亲子活动工作的核心,“标准化”取向使亲子活动失去其“亲子同乐,共同提高”的宗旨,成为农村幼儿园一种徒有虚名的潮流和家园合作形式。
2.缺乏家长主体性
缺乏家长主体性指亲子活动中忽视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幼儿互动,处于为了完成任务的状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被动参与活动,包办代替幼儿完成任务等。这种忽视家长主体性的轻过程重结果的亲子活动不利于幼儿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与发展,也不利于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使亲子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家长的个体特征、文化程度、从属职业以及社会经历等都会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素养,[4]亲子活动从设计到实施没有充分利用农村家长的优势和特长,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缺乏主动性。
3.发掘本土亲子教育资源意识欠缺
新《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家庭和社区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公燕萍、王赛等(2013)认为,教师在设计亲子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5-6]实践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发掘农村本土资源的意识不强,城市化取向严重,表现在农村幼儿园以亲子运动会、废旧材料的亲子制作等亲子活动较多,材料选择到活动形式难以看到地域文化的印迹。
我国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改善策略
1.关注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特定文化生态环境
Tobin等人曾运用多重声音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对中国、日本和美国学前教育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同属于集体价值观念导向的东方文化,但是对于教室管理,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日本的教育者认为在儿童争吵时使用不介入策略,可以增进社会控制与社会团结的发展,中国的教师则认为是对集体团结的破坏。这源于两国基于自己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对“团体”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中国人对团体的涵义是与秩序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一群没有秩序的儿童不是一个团体。相反,对日本人而言,无论是杂乱或是有秩序的,自发或计划的,无政府状态或控制严密的,都是团体。[7]从纵向来看,虽然中国经历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纷纷进入中国,如寄宿学校、双语教育等,但那些曾让外国学前教育同行质疑和不解的内容并未减弱或消失,而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中传承与保留了下来,如幼儿园每天的晨检、广播体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的说教和指导等,这些都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尊重生命的理念、师道尊严的理念等的影响。幼儿园亲子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离不开特定文化背景对其的影响,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文化生态环境,把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看作在农村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动态发展和转变的过程。首先,从农村家长特点、农村人际关系特点和农村社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层面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亲子活动的目的,确定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宗旨定位;其次,把农村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置于微观而具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即把亲子活动延伸至幼儿园与社区,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创建适宜的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模式。
2.重视亲子活动中家长主体性的发挥
伴随着我国人口流动,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成为留守儿童的聚居地,隔代抚养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祖辈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文化素养低且年龄偏大(一般在50-60岁),长期的生活经验又造就了他们的固执己见,因此要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内化到这些家长的心里,首先,需要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设计简单有趣,源于农村生活,家长有能力参加的亲子活动,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或特产为材料进行亲子制作,以民间游戏为主的亲子游戏等,吸引家长参与积极性。其次,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家长熟悉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技艺、生活礼仪、民间艺术(歌谣传说等)、传统节日活动等都是我国农村地区特有的资源,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创编便可以成为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3.发挥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在中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维系一个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该民族历史上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人类历史而言,都不能脱离有生命的个体而独立存在,作为社会化的生命个体,在承担社会化使命的同时,也作为传统的产物而客观存在着。[8]3亲子活动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活动,是传承中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发展本质理论认为,每一代人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时,会运用从上代人那里继承的文化工具和惯例,在运用文化工具和惯例的过程中同时也促使了文化的转变与发展。
首先,将家长作为优秀民间文化的传递者。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作为主要的文化传递者有着自己的生活和专业背景,不能穷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作为民间文化的承载者,农村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辅助教师的文化传递。因而幼儿园应该引导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其次,在亲子活动中创新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既要充分开拓其独特的民族性,从而保持这个民族在文化和精神上的独立,取得文化上的自主性,也要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世界性、普遍性的意义,以赢得其在世界立足的根基,并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8]5不同的参与者在共同的文化实践中,会发展出不同的活动方式,建构一种新的社区文化。
[1]Rogoff,B.,“William James Book Award: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General Psychologist,no. 42(Jan.2007):4-7.
[2]Rogoff,B.,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28页。
[4]邓子红:《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66-68页。
[5]公燕萍:《幼儿园亲子活动现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
[6]王赛:《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
[7]Joseph Tobin,Yeh Hsueh,Mayum i Karasawa.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p.130.
[8]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陕西西安
G640
A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陕西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SGH 14069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