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保险企业报刊
2016-04-13马学斌
马学斌
民国时期的保险企业报刊
马学斌
民国时期,与银行业普遍办有企业报刊不同,关于保险业的报刊数量很少,保险企业办的报刊更属凤毛麟角。据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记载,当时华资的保险企业有民营37家、国营3家。但经笔者考查,除上海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曾办报刊已停刊外(详见《吕岳泉与中国最早的华商保险企业刊物》,《上海保险》2015年第8期),办报刊的企业仅有三家,且都集中在上海,即:上海华商宁绍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和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后者办的《简易人寿保险》可能只出版了一期;而前两者分别办的《人寿》《太安丰保险界》则发刊时间较长,影响较大,且各具特色。它们不仅促进了本企业的经营,对向社会传播保险知识、推动保险事业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民国时期保险行业的标志性刊物。
一、面向保户和员工的《人寿》
人寿保险由外人于清末传入中国。但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人寿保险之价值,国人还普遍对之漠不经意,甚至怀疑犹豫。当时的华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颉颃,竞争乏术,往往采用“借花酒之酬酢,作业务之策展”。对此,保险界的有识之士都痛心疾首。中国保险业的先导、中共地下党员、上海华商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胡咏骐提出,“本公司营业方针,采用教育工作,务使社会人士对此有透彻之认识而自动投保,打破一切以酬宴为号召之恶习”。为此,他于1933年4月10日创办《人寿》季刊(图1)。
图1 马寅初、胡适等名流为《人寿》题写刊头
胡咏骐亲撰《发刊词》,确定《人寿》的宗旨有三:一是“宣扬寿险之真意,并唤起国人认识寿险为人生之需要”;二是“报告公司之状况,联络保户之谊愫”;三是“同人砥砺攻错之借镜,俾可入手一篇,作业务之遵绳,作文字之消遣”。
《人寿》,大32开本,每期20页,非卖品,免费赠阅给保户和内部员工。聘江南名士陆士雄负责编辑。其栏目依据宗旨设置。前期有:《论坛》《业务报告》《保户园地》《同人讨论会》《通讯》《水火保险同业汇闻》《消息》(注:内部)、《艺林》等;后期固定为:《业务报告》《保险论坛》《寿险讲座》《健康常识》《赔款征信》《条文释意》《特载》(注:文艺作品)。
纵观《人寿》的内容,突出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善于利用名流来树立企业形象和拓展业务。对于投保人来说,当然十分看重保险公司的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该刊的每期封面刊头,都请马寅初、胡适等著名学者和张公权、陈光甫等商界精英题签。卷首也时常刊载林森、孙科等政界名人提倡投保寿险的亲笔题词。同时,《保险论坛》的文章,往往是社会名流撰写的对寿险意义的认识和自身投保的体会(图2)。如,当时的上海市商会主席王晓籁撰《人寿保险在工商界的贡献》(第2号),上海中国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颜福庆撰《团体保险与社教事业的服务者》(第3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朱光潜撰《子女教育问题》(第27号)等。对他们的文章,该刊着重注明作者系“本公司被保险人之一”。采取“领袖效应”策略推广寿险,意味明显。
二是充分利用刊物作为公司与保户互动的平台,取信于保户。一方面,每期《人寿》的封里都有固定栏目,将公司董事暨监察人、总公司职员和各埠营业部经理、业务员的名单一揽子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刊物定期公布公司的“年度业务报告”“业务进展统计”“公司资产负债表”“保户受益人分类表”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查核本公司帐目证明书”等,向保户报告经营状况。公司通过《人寿》体现经营“公开化”,接受保户的监督,实际会收到取信于保户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保户园地》反映保户的意愿,解疑答惑;开展《我为何要保寿险》征文活动,发动保户撰稿,现身说法;设《被保险人著述》专栏,刊载如《人寿保险给我的兴奋》《宁绍人寿保险公司给我的便利服务》等一类的文章。尤其是经常刊载保户获得赔偿以后的“鸣谢赔款迅速”的署名来信,让人感到公司讲诚信,值得信赖,后来还发展成《赔款征信》专栏。这些举措无疑会起到稳定老保户、吸引新保户的作用。
图2 各界名流投保人在《保险论坛》撰稿
图3 《人寿》定期刊载『本公司荣誉会』,表彰推销保险优胜者
三是让员工唱主角,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促进业务拓展。他们认为,“我公司赖有三种人力,即董事会居高指导,内部职员忠职管理,外勤人员展业服务,秉此三种力量,因得人定胜天,业务日昌”。同当时一般企业报不同的是,《人寿》很少有公司高管的“讲话”,更没有“指示”的文字;多的是关于员工工作、文化生活的文章和报道。经常刊出《同人讨论会》《同人著述》等专栏,反映员工的工作心得,交流经验;设《本公司同人志》,介绍各埠营业经理等一线业务人员。公司利用《人寿》开展的各类业务竞赛活动,更是有声有色。对春夏秋冬四季竞赛优胜者,登载照片,介绍业务事迹;对“一个月中招得保款二万五千元或以上者”“一个月中招得保单四张或以上者”,载入《人寿》的“光荣榜”——《本公司荣誉会》专栏中(图3)。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总结出经营人寿保险同维持人体需要的“维他命”——A、B、C、D、E——一样,“亦需具备此五项元素”,即:“技能”(Ability)、“组织起来”(Building Up)、“信心”(Confidence)、“勤”(Diligence)、“完成”(End)。
四是宣传、推销有技巧。《人寿》作为面向保户的刊物,宣传寿险、招徕保户自然是第一要务。怎样才能感染保户,《人寿》颇费心机。《艺林》《特载》是发表文艺作品的栏目,其娓娓道来的小说,最后都回归到动员投保这个主题;《诗词漫谈》选取脍炙人口的名句,作者都将其与“保险”勾连起来。如在评述前清革命诗人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歌颂了“落红”的牺牲精神后,就掉转笔锋说:“为家庭奋斗到底,万一死了,还替他们留下一笔现款,这是何等的胸襟,这是何等的热情!”用漫画这一通俗幽默、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保险,也是常采用的手段。如有投保人故去,《人寿》还为其发讣告,充满人情味。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推销手段,显然比直接推介保险产品更易感染保户、吸引投保人。
据现存资料,《人寿》可能发行至1940年11月的第33期后停刊(1940.4)。在发行7年多后,《人寿》曾概括出《本公司编行人寿季刊的十种意义》,对刊物做了全面总结。因其较客观,似可为《人寿》刊行做结论,兹录如下:
(一)阐扬人寿保险的意义;(二)辅导新营业的推展;(三)维持有效额的继续;(四)劝请失效额的恢复;(五)灌输被保险人以寿险的常识;(六)灌输被保险人以健康的常识;(七)提高公司从业员的寿险学识水准;(八)报告公司消息及赔款征信;(九)提倡华商寿险事业;(十)介绍欧美各国本业的现实情况。
二、公开发行的《太安丰保险界》
1935年10月10日创刊的《太安丰保险界》半月刊,由上海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总经理处创办。上海太平、安平、丰盛,最初是三家独立的保险公司。为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应对保险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三公司于1935年5月“联合为一体”,“组织总经理处,以统管三公司业务”,并“为研讨保险原理,改进实务之计”,发行了《太安丰保险界》半月刊。
《太安丰保险界》(图4)为大32开本,每期16页,公开发行。其总编辑郭佩弦是上海滩保险界闻人。他确定“本刊之使命有三:曰研究保险学理;曰阐扬保险利益;曰推进保险事业”。其栏目有《短评》《保险论坛》《研究》《保险法言》《调查》《特载》等,另外穿插有《保险情报》《国内外半月大事记》等小栏目,其中以《保险论坛》和《研究》为主,占有较大篇幅。
图4 《太安丰保险界》和更名后的《保险界》
《太安丰保险界》刊载的保险专业文章,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实务技术两部分。关于前者,以第1卷第1期为例,刊有《保险公司保证金利息问题》《论火灾保险之保证特款》《水险制度溯源》《什么是寿保险》《公断条款之外国判例》等。又如第2卷第2期,有《监督保险业之专员制与委员制》《水险契约之保证特款》《火险分保制度之沿革》《人寿保险对于社会的效用》等;还刊有实务技术的文章如《火险实务概述》《老河口樊城襄阳一带水险计划书》等。关于后者,再以第4卷第11期为例,刊有《火灾保险中之道德危险及其预防之方法》《火险查验问题之检讨》《恢复保单效力之研究》等。尽管该刊外观形式较简陋,内里也很少图片,但其内容选材比较好,文章作者大都是保险界学有所成的海归专家,刊物的学术水准应能代表当时中国保险界的最高水平,因此受到社会读者的欢迎。
研究其“使命”和栏目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该刊与《人寿》有明显不同。《人寿》是公司与员工和保户联系的“平台”,是沟通关系的工具,要素是“信息”。而该刊则将保险专业的研究作为重心,旨在传播保险“学理”,其要素是“专业”。尽管它在阐释“推进保险事业”使命时也声称,“外埠各分公司及代理处之情况,亦将尽量登载,以通声气,以资联络”,而且要“多载同人消息,以资考镜”。但实际上有关内部员工和业务的信息极少,至于保户的内容,几近空白。因此,《太安丰保险界》是欲办成一份具有保险专业学术性质的企业刊物。
《太安丰保险界》的宗旨和发行对象的定位,可能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与《人寿》等保险刊物形成“差异化”,填补保险专业刊物的空白。二是彰显其“高度”,以提高刊物的格调。它曾自称:“定期刊物仅有《保联》(后叙)《人寿》与本刊三种。本刊黍效前驱。”三是跳出企业的圈子,面向社会,以扩大影响面。将刊名冠盖“保险界”并公开发行,亦可证明以上论断。这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办刊策略:踞保险业和保险专业的高度,自我提高了企业和刊物在行业中和社会观感中的“身价”;形式上避免了与同行业的竞争,凸显了自身特色;貌似忽略了员工、保户和业务,实收“全社会”的效益。如此,对促进公司的经营必然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刊能以此姿态——即使在上海成为“孤岛”的艰难环境下——连续刊行7年也证明了这一点。
1939年1月1日,《太安丰保险界》更名为《保险界》。该公司总经理协理王伯衡撰《保险界之新使命》一文,回顾发刊历史,说明更名原因:
出版以来,备荷各界赞许,颇不以鄙陋为嫌,良为深幸。顾吾国保险事业向无定期刊物,保险界实为大辂之椎轮。际此战云迷漫之秋,仍能继续发行,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者,诚为难能可贵已。今自第5卷始将太安丰三字删除,直名之曰保险界,扩充篇幅,增加材料,此不可多得之刊物。自今以后,变一家之言改为中国全体保险业所有,发扬而光大之。
以上虽有自我溢美之词和偏颇之处(注:称“向无定期刊物”不确),但也基本与事实相符。《太安丰保险界》作为当时公开发行的保险刊物,确实对提高保险专业水平,推广保险知识,促进保险经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名其实是其“办刊策略”的深化,是为了能公开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形象面世,为公司“加分”。正所谓“改名保险界,所以示其为独立学术之刊物也”。隐身其后的太安丰公司,肯定也从办刊获益良多。
改为《保险界》后,刊物栏目调整为《保险论坛》《实务研究》《名词解释》《情报》(注:分《国内保险情报》和《海外保险消息》两部分)《判例》。内容选材更趋合理,分类也更清晰。
据查阅,该刊最后1期是1942年初发行的第8卷第2期。时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可能迫使其无奈停刊。
图5.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办的《简易人寿保险》
三、《简易人寿保险》和其他类型的保险刊物
关于《简易人寿保险》,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能查阅到的都只有创刊号一期。尽管资料有限,但作为为数不多的保险企业报刊之一,也有必要做简单介绍。
鉴于当时绝大多数国人支付保险费用能力有限,而他们又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保险界遂设计出“简易人寿保险”产品。1935年5月1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简易人寿保险法》规定,“简易人寿保险为国营事业,属交通部主管,其他保险企业不得经营之”,属国家“特许专营”,只能“由邮政储金汇业局管理,并指挥各邮政储金汇业分局或邮局经理之”。1935年12月2日,上海邮政储蓄汇业局成立保险处主持这项业务。由于邮局有等客上门的“坐商”习惯,不主动推销,再加上邮政员既缺乏保险专业知识又不掌握规则,业务效果不佳。
于是,上海邮政储蓄汇业局保险处于1937年1月创刊《简易人寿保险》(图5)。欲以此来“介绍关于寿险的学理,以供大家的研究。一方面对于简易寿险的章程和办事的手续,亦随时加以解释说明,以备各经办人员之参考;同时希望各经办人员亦能将实际上发见的问题,或是感到的困难,随时提出来发表,供大家研究探讨”。该刊16开50页,刊期不详。从仅存的第1卷第1期看,“本期因为创刊的关系,所以内容方面关于普通的文字及叙述一年来业务状况的篇幅较多”,再加上又转载了几篇文章,关于简易人寿保险业务的文章仅有《简易人寿保险制度创设之经过及由邮政经办之理由》《保险费简要说明》等几篇,因此无法概括该刊的内容和特点。
该刊究竟刊行了多少期,还有待新的资料出现来揭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西迁重庆,于1942年9月又创办了《储汇服务》月刊。此时期,储汇局以银行业务为主,简易人寿保险业务所占份额很小。因此,尽管《储汇服务》偶而也刊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已经不是一份专门的保险企业刊物了。
除上述三份保险企业办的报刊外,民国期间由社团等组织也办有几份保险类报刊。两类刊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因此,掌握它们的一般情况,对考察企业办报刊所处的时空背景很必要,故简介如下:
《寿险季刊》,由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于1933年4月创刊。1934年3月出版第4期后,更名为《寿险界》,并曾以此名在保险界享有声誉。协进社成立于1932年9月,创始成员有华安合群保寿、中国、友邦、泰山、四海、宁绍人寿、先施人寿等七家上海经营寿险公司。倡议发起人、社长张似旭曾首创《中国保险年鉴》,并通过协进社出版了很多保险类书籍,还曾利用其留美新闻学出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协助过《人寿》和《太安丰保险界》的创办和编辑,因此被誉为“旧中国保险业的‘布道者’”。张似旭还是一位勇敢的爱国者,因在其主持的《大美晚报》等报刊上宣传抗日,而在1940年7月被汪伪特务暗害。《寿险界》于1935年6月出版第3卷第2期后停刊,总编辑郭佩弦旋即应聘创办《太安丰保险界》。
《保险季刊》于1936年9月创刊,由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宋汉章倡议发起的中国保险学会创办,该学会汇聚了上海保险界的专家、“大佬”。宋汉章撰《创刊词》说明创刊目的:
图6 《寿险界》及目录(上);《保险季刊》及其刊载的广告(下)
图7 上海保险业业余联谊会创办的报刊
环顾国内保险定期刊物,寥若晨星,本刊之产生,必有其重大意义与必要。不惟业斯者籍可沟通声气,灌输新知,以达事实与学理互相印证,共作进一步之切磋。即各界人士对于保险事业,亦可因此而获正确之认识,加强其信仰,以收事业推进之进效。
《编辑语》提出“本刊以研究保险学理,推进保险事业为主旨”。该刊内容全部是当时保险界专家所撰学术性文章,是一本纯粹的学术刊物。总编辑张明昕是在美国学习过保险专业的“海归”,在当时中国亦属凤毛麟角,几乎所有保险刊物上都可看到他的文章。“八一三”事变后,“奈军兴以还,因负责人员之星散,该刊遂告中断”。1937年6月《保险季刊》出版了3期后停刊。刊行期间,每期都为《太安丰保险界》做发行广告(图6)。
《保联》月刊(图7),是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会刊,创办于1938年11月1日。其发行范围较广,因而在保险界影响较大。“保联会”先于同年7月1日宣告成立。名义上它是中国保险学会停办后新办的一个保险行业组织,而《保联》是“继《保险季刊》之产生”;实际上,“保联会”是中共地下组织为争取团结保险业职工共同抗战而组织的群众团体。宁绍保险公司总经理胡咏骐任会长。《保联》创刊的目的,是为了让“同人们大家在精神上溶成一片”和“会友们在精神上交流和‘联谊’”。初期的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剂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设置的栏目有《保险论坛》《会务报告》《会员意见》《保险信箱》和刊载会员文艺作品的《原野》等。
1940年1月15日第2卷第1期,《保联》更名为《保险月刊》,并在上海和重庆同时发行两个版本。其宗旨改为:“一、普及保险知识;二、发扬保险学理;三、研究保险问题;四、报道保险消息;五、从事保险服务;六、促进保险事业。”栏目有《保险论坛》《保险界人物志》《保险问题研究》《防险谈座》《保险判例》等,成为一份专业刊物。刊行至1941年8月,出版第3卷第8期后停刊。但“保联会”仍在活动,并于1943年6月复刊《保联会报》,此次复刊后刊行至何时,情况不详。“保联会”曾根据需要,发行了如《保联会第八届征求会员暨筹募福利基金委员会特别公报》(1944.12.10)等临时出版物。其所属业余话剧组还曾在1940年10月和11月出版了两期《保闻剧讯》。
另外,还有上海保险与储蓄旬刊社办的《保险与储蓄》(1924.7.11-1925.2.28)、上海保险知识社办的《保险知识》周刊(1948.1-2)等少数几种保险学者同仁办的刊物。它们刊行时间都很短,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人寿》《太安丰保险界》《简易人寿保险》和早期的《华安》等四份保险企业刊物,再加上社团办的几种报刊,构成了民国时期保险刊物的全貌。其中,社团办的报刊对宣传学理、普及知识、推动保险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企业报刊因其同保险经营紧密相连,案例具体,内容丰富,为今天开展保险业务提供了宝贵的鉴镜;其刊行时间较长且连续,保险业务演进脉络清晰,对了解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解剖麻雀”的功能。尤其是它们以具体的经营实例,对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和保险文化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一般保险刊物所无法比拟的。
胡咏骐在回顾和总结中国保险业关于文化方面的努力时,特别强调了“由公司单独出版”报刊的作用。他说,“前有中国保险学会,‘八一三’后,中国保险学会以负责人离沪,工作暂告停顿,适我保险业同仁有业余联谊会之组织,对于学术方面,颇能致意。编印《保险月刊》,首揭‘普及保险知识,发扬保险学理’为主旨,出版以还,行销至广;此外由公司单独出版者,有太平保险公司之《保险界》半月刊,宁绍人寿保险公司之《人寿季刊》,悉系研究保险学理之刊物,陈义崇高,非仅以公司为立场之宣传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