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铁路藤县西梁场滑坡原因分析及病害整治
2016-04-13任瑞馥
任瑞馥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南广铁路藤县西梁场滑坡原因分析及病害整治
任瑞馥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55)
Reason-analysis and Disease Treatment in Tengxianxi Beam of Nan-guang Line
REN Ruifu
摘要阐述广西藤县西梁场IDK191附近路堑高边坡坍滑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现场调绘及变形观测成果,对多个断面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病害整治方案。
关键词路堑高边坡坍滑裂缝稳定分析病害整治
1工程概况
该工点位于广西藤县境内的低山丘陵区,绝对高程70~140 m,相对高差10~70 m,丘间洼地较窄小,植被发育。IDK190+965.00~IDK191+120.00左侧坡脚设置了路堑挡墙和桩板墙收坡,上部边坡按10 m分级,坡率1∶1.25~1∶1.5,坡面采用框架锚杆和浆砌片石拱形骨架防护。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表层为粉质黏土(Q4el+dl),褐黄色,硬塑,厚3~4 m,以下为全—弱风化的白垩系下统(K1)泥质粉砂岩与砾岩互层为主,遇水易软化。全风化层:岩体呈粉质黏土状,表层松散,砾岩保留圆砾结构,全风化厚度约0.8~18.4 m,局部地段较厚。强风化层:薄层状构造,岩体呈碎块状,风化厚度约1.0~10.5 m。弱风化层:岩芯短柱状,泥质胶结。岩层产状为8°∠13°~1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
地表水主要为沟谷中溪水及水塘,水量随季节变化。地下水位埋深0.1~8.4 m,地下水位高程70.24~73.79 m,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层的裂隙水与第四系粉质黏土中的孔隙潜水,水量较小,由大气降水补给。
3滑坡的变形特征及施工情况
2009年5月开始施工,2009年9月,IDK191+000~+120段左侧桩顶二、三级边坡局部发生浅表层溜塌,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清除溜塌体后,桩顶二、三级边坡均采用框架锚杆防护。
2010年7月,由于进场便道开挖改变地形,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取消IDK190+936~+965段左侧挡土墙,同时取消IDK190+965~+979.88段左侧桩板墙,改为路堑挡土墙。
2012年6月,IDK191+034.3~+087.5段桩顶一级边坡施工过程中局部发生浅表层坍塌,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拆除原一级边坡框架锚杆,清除坍塌体,修整边坡,重新采用框架锚杆防护。
本次坍塌发现于2013年6月初,藤县西梁场进场道路(与线路夹角约80°)左侧及相邻路基IDK190+960~IDK191+010段左侧路堑边坡发现局部边坡开裂、骨架护坡拉断、平台浆砌铺砌开裂、天沟拉断等,边坡及平台裂缝最大缝宽约3 cm。堑顶最远处发现错落裂缝,垂直位移明显大与水平位移,错台高0.5~1.2 m,裂缝宽0.1~0.5 m不等,裂缝走向与山坡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框架锚杆完整,未发生破坏,但梁底掏空。接近山顶部位产生一道顺线路及进场道路方向的长大裂缝。随后边坡及堑顶变形逐渐向大里程方向发展至IDK191+090附近,平台及堑顶裂缝宽度15~60 cm,95.0高程边坡平台外缘隆起,造成部分框架纵梁上翘或顶部断裂,其余框架锚杆完整,未发生破坏。
病害发生后,现场共布设了40个变形观测点,从监测情况看,沿线路方向最大位移30.62 cm,发生于进场道路终点附近,横向最大位移51.28 cm,发生于IDK191+000堑顶。桩板墙及挡土墙未发现裂缝,桩顶最大位移2.01 cm。
根据现场调绘及监测结果,裂缝位置情况见图1。滑动面位置的选择主要依据前沿开挖的临空面鼓起变形、后缘最远裂缝、错台面和钻探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坍滑体厚度一般为5~10 m。滑坡代表性断面见图2。
图1 裂缝平面位置
图2 滑坡代表性断面
4滑坡原因分析
4.1内在因素
该段路堑边坡地层为粉质黏土及易风化的泥质粉砂岩与砾岩互层,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崩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4.2外部因素
藤县西梁场地方道路(与线路夹角约80°)开挖形成高大临空面,且道路高边坡底部无锚固措施,造成边坡失稳开裂变形。加之该时期连续强降雨,地表水顺裂缝下渗,土体强度下降,引起变形加剧,变形范围向大里程方向牵引发展,形成路堑边坡开裂变形,局部滑塌。
5滑坡稳定性分析
从现场调查的滑坡体变形特征分析,可判断此滑坡处于挤压阶段渐变为滑动阶段的过程中,整个滑体逐渐形成并沿滑面缓慢移动。
5.1滑动面参数选取
滑面指标主要根据滑体多个剖面进行反演法综合分析确定,最后确定滑面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为C=10.0 kPa,综合内摩擦角Φ值见表1。
表1 综合内摩擦角及下滑力计算结果
5.2滑坡推力计算
滑坡推力采用折线滑动法,由后向前计算各条块分界面上的剩余下滑力(见表1)。
6滑坡整治工程措施及效果
通过现场勘察与分析,在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滑坡特性,滑坡整治采用削坡减重、修筑支挡工程、加载反压体,并加强表水的截排和地下水引排和坡面封闭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综合整治措施平面见图3,滑坡整治代表性横断面见图4。
图3 滑坡综合整治平面
图4 滑坡整治代表性横断面
6.1削坡减重
采用“宽平台,缓边坡”对滑坡体削坡减重。IDK191+000~IDK191+120段左侧于90.80~95.47 m高程设置了10~25 m宽卸荷平台,平台以上分级开挖,单级高度8.0 m,边坡坡率1∶1.75,每级边坡间设置3.0~5.0 m宽平台。卸荷平台以上第一级边坡采用框架锚索防护,以上边坡均采用框架锚杆防护,框架内采用空心砖内草灌结合防护。
6.2修筑支挡工程
IDK191+000~IDK191+120段左侧桩顶以上、卸荷平台以下边坡于框架中心加设预应力锚索。拆除桩顶二级边坡已破坏的框架梁,重新施做后,于框架中心加设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内与承压板之间采用空心砖内草灌结合防护。框架格梁冲刷脱空部分,采取C25混凝土填塞。
地方道路左侧及IDK190+960~+980段左侧设置锚固桩。此段桩顶以上、卸荷平台以下边坡拆除已破坏骨架护坡,采用框架锚索防护,框架内采用空心砖内草灌结合防护。
IDK190+885~IDK190+965线路左侧设置C25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墙顶平台宽5 m。IDK190+965~+979.88段既有挡墙加高至高程74.8 m处。
6.3设置反压体
IDK190+885~IDK190+965左侧挡墙后设置反压土体,填筑时分层碾压夯实,反压顶部至高程81 m处,反压平台做成向外侧2%的排水坡,顶部反压平台需设置0.3 m厚三七灰土防渗层,上铺砌0.3 m浆砌片石。
6.4封堵并加强排水
卸荷挖方前,地面裂缝应采用原土回填并夯实,边坡开挖完成后坡面及堑顶裂缝采用三七灰土回填并夯实,以防止表水渗入。
每级边坡平台上设置截水沟,反压土体底部设置渗水盲沟。IDK190+917~IDK191+000、IDK191+120~+206堑顶设置M7.5浆砌片石天沟,于IDK190+960~+980段左侧桩顶平台以上1.0 m处各设一排仰斜排水孔。
6.5滑坡整治效果
本工点已竣工两年多,经受了风雨的考验,通过观测,坡体稳定,达到预期效果。
7结束语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是边坡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外部原因是雨水和人为活动等。
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的软质岩路堑边坡开挖后应及时防护。发生滑坡时,选择适当的剖面进行位移观测、沉降监测等,结合勘探成果及时分析出病害的具体位置、深度和发展情况,采用削坡减重、修筑支挡工程、加载反压体,并加强表水的截排和地下水引排和坡面封闭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5]祝辉,叶四桥.山区公路岩土复合型高切坡稳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5(2):28-31
[6]任华锋,兰渝线太公车站滑坡病害原因分析及综合整治[J].铁道勘察,2013(4):51-54
[7]武鹏,高伟.寒区路堑人工土质边坡坍塌原因与稳定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1-4
[8]彭茜.新韶关站DK1987路堑高边坡坍滑病害分析和整治[J].铁道勘察,2009(4):12-16
[9]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10]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11]郑颖人.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2]王贡先.滑坡防治100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U216.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479(2016)01-0065-03
作者简介:任瑞馥(1983—),女,2005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