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观看传统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6-04-13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闫虹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从生态文明观看传统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摘要:从单纯追求GDP指数,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反映出国人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很多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契合,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机融入企业日常管理文化中,一定可以开创中国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儒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本论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国管理思想史(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422002)系列研究成果。
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用短短的几十年走完了欧美等国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当我们的GDP指数一路上扬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为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很多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契合,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机融入企业日常管理文化中,一定可以开创中国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一、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途径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1.生态文明:比环保更深层的综合概念
环境污染问题在最近几年逐渐加剧,环保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全体国民的关注,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因此许多人以为,重视环保就是保护生态,而生态文明建设就等同于环保工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生产消费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我的新认知。
2.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观不仅要求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经济活动中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正如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退耕还林、恢复原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演进的矛盾。以生产劳动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它决定了人的生存必然要索取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在人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中,人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近代以来,不断涌现的技术发明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涸泽而渔的掠夺式开采、无所顾忌的逐利行为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观指出,以发展促和谐是改善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基本途径,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意愿,提供个体多样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协商机制化解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当前所提倡的生态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以人为本
传统管理文化高度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以人为本是其基本特征。
儒家思想中有一个主导思想,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尤物,是万物之主宰。人贵于物的根本在于人有理性,可以感知天地万物之变化,把握宇宙生成变化之奥秘,因而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可以自主地进行人生的抉择。因此要尊重每个人生存的自我意愿,不能强迫他人、利用他人,甚至以牺牲他人的幸福达到某种目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仁爱作为人的本性,有一个从应然转化为实然、从个体推及社会的过程,《大学》将这个过程浓缩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式扩展模式。儒家强调“修己以安人”,对于个体而言,人生的所有活动都指向“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追求之境,每个人都是实现“仁”的载体,而个体存在离不开群体的氛围,由一己之修养导向对群体的关怀,是完美人格的外在体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在一起,即是所谓“内圣开外王”的道德实践模式。因此,中国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而以“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达到世界大同为归宿。
3.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
仁爱使人能“群”,不仅人际交往中遵循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 也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儒家认为,人有物欲追求是正常的、自然的,但它只是人的生存的最低层次,如果我们满足于此,我们就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物没有什么两样,人应该有更高的生存状态,全部的文明都是为了这个更高的生存状态,孔子用“质”(天然的、未被社会化的)与“文”(人为的,社会化的)两个概念代表这两种生存状态。人生的真正价值只有发展到“文”的阶段,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冲突矛盾中超脱出来,人和他的生存环境和谐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状态,他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天人合一既是个体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
三、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企业的发展转机
西方管理界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摒弃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管理模式,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索制度、技术和人事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些做法都与传统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抓住这个契机,将传统管理思想精髓转化为中国企业的实践活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3]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闫虹珏(1968-),女,汉族,吉林省人,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任教,副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