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
2016-04-13石京雨共青团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
石京雨 共青团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
浅析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
石京雨共青团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
摘要: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从传统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到现阶段被推广应用的新增长理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认识日益加深,并认识到建立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尝试将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重点因素考虑到经济增长过程中,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中如何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全面落实符合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作出努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合
前言
随着人类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经济增长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所以人们尝试在实践中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通过两者的协调实现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一、经济增长分析
经济增长即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其速度通常由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一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现阶段人们习惯将经济增长率的大小作为反映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指标,将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视为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要素,可见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国家比较优势和公共品提供两方面[1]。当结合现价进行计算经济增长时,其可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进行反映,当用不变价对其进行计算时,可以获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促进经济增长,但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升;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三方面的原则[2]。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为目的,并且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其含义有三个基本要点: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理论,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实现不可脱离以下关键性因素:首先收入再分配要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其次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再次要向人类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水、卫生、教育等,使人类可以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的自由[3]。可见此理论强调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强调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
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不否定经济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要求通过经济增长使当代人福利水平提升,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增强;但其并不完全以经济增长的数量作为追求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现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更有利于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4]。
(一)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融合
当不考虑科技、人力资源等条件的情况下,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G)要高于经济增长中对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R);其次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速度要高于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速度(E);再次环境自净能力(A)要高于经济增长中废物的产出水平(W),所以经济增长中环境的退化速度如果用S代表则S=(W-A)+(R-G)+E[5]。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用的资源和产出的废物量相同,则可以发现环境质量测量度与经济增长中环境的退化速度之间就会表现出某种反向联系,其与环境恢复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的差值之间存在某种正向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再次环境自净能力=经济增长中废物的产出水平,并且资源的生态能力=经济增长中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经济增长中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的退化率为0,所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果相应的指标不超出计算获取的标准,具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能。当将知识、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存量等因素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中时,可以发现,当产出废物量和产出的比率之间受科技的影响会表现出一定的函数关系,此时环境污染对消费者效应产生的负效应将表现出下滑的趋势,假设时代拥有的技术能够保证污染产出比率贴近于0,那么可以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相符,而且随着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积累,生产效益或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使产出的废物率不断降低,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见理论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具有可行性。
(二)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融合
1.转变传统经济增长观念,提升经济增长的低碳意识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为顺应时代形势,对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设定了约束性指标,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预示着我国也进入低碳经济发展阶段,低碳减排、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主体的共同责任,通过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与减排理念相结合推动经济增长是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6]。另外,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能源消费密度和能源消费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表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受到能源结构刚性、能源效率相关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低碳经济增长在工业全面落实存在较大的实际困难,但仍应在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低碳意识,通过逐步优化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
2.健全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
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目标,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现需要各级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全面、准确的经济增长指标,例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率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碳排放减少指标等,为各级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为保证相关指标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应将其与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相挂钩,并增加相关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以此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环境破坏程度缩减。
3.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据资料显示2011至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分别为9.2%、7.8%、7%、7.6%和7.1%,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经济逐渐回暖过程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对产能过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对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以此保证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产能过剩的控制不仅在时间空间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其自身也存在总量过剩和绝对过剩的区别,现阶段我国并未形成统一、有效衡量产能过剩的标准,单纯依赖间接度量统计进行产能过剩判断并不科学,所以我国政府应尝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产能控制中,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预调微调、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增长,以此促使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
4.健全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要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需要构建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思路,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监督约束机制和能源保护政策,使现代企业在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以此保证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有效,可见政府宏观调节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中的重要性。国家应结合其在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的职能,鼓励引导产业结构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推动企业向循环、协调、低碳的经济增长方向发展,使我国的多元经济发展模式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实际容量,使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产品升级需求等得到逐渐满足。这要求我国在保证自身能源供给的前提下,加大对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研发推广力度,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同实现,在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攻关计划的指导下,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使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粗放方式得到不断的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保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融合的重要因素。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的同时,开始在实践和理论中进行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现阶段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人类思想和经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仍需要持续深化。
参考文献:
[1]曹玉书,尤卓雅.资源约束、能源替代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国外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5-13.
[2]赵君然.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8-19.
[3]明翠琴,钟书华.国外“绿色增长评价”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3,05:75-84.
[4]诸大建.重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自然资本新经济与中国发展C模式[J].探索与争鸣,2015,06:18-21.
[5]周小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与框架设计[J].学术月刊,2015,09:15-26.
[6]张力炜.新经济增长点与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6,0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