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国影视评论状况综述

2016-04-13戴清

艺术百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抗战影视创作

戴清

摘要:2015年是中国影视作品创作高产井喷之年,总体而言,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稳健出新,主旋律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呈“回暖”之势,类型化影视创作不乏较高水准的作品,网络剧也突破了前些年的创作瓶颈,呈现出可喜的创作潜质和实力。与创作的繁荣景象相适应,2015年中国影视评论也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发挥着“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形成了主流媒体、新媒体共生互补、百家争鸣的格局。在此,文章对2015年中国影视评论的基本状况及特征、评论与创作的互动、理论研究创新等进行了梳理,力求把握发展趋势,前瞻未来走向,并反思在当前中国影视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2015年;中国电影;电视剧作品;影视创作;影视评论;现状;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是中国影视创作高产井喷之年,现实主义创作稳健出新,主旋律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呈“回暖”之势,类型化影视创作不乏较高水准的作品,网络剧也突破了前些年的创作瓶颈,呈现出可喜的创作潜质和实力。与创作的繁荣景象相适应,2015年影视评论也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发挥着“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形成了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共生互补、百家争鸣的格局。在此,文章对2015年影视评论的基本状况及特征、评论与创作的互动、理论研究创新等进行梳理,把握发展趋势,前瞻未来走向,并反思影视评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回归现实主义精神,植根生活,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影视艺术领域的现实题材创作出现了一批佳作,银幕荧屏上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表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的强大生机与活力。电影创作表现尤为突出,既有《我是路人甲》《烈日灼心》《山河故人》《一个勺子》《老炮儿》等表现中国普通人生存状态的作品,也有《滚蛋吧!肿瘤君》《失孤》《解救吾先生》《心迷宫》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之作,极具现实感与当下性。评论界对这些植根于中国当代生活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把脉,从精神内涵与美学品格上去阐释流淌在这些作品中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情怀,这在众多围绕热映电影展开的个案评论有着鲜明体现。如对《山河故人》真实感、现实性的把握与阐释:“那种以不粉饰、不回避的镜头记录行进中国的个体生命的视角,依稀可见。世殊事异,聚敛在镜头下,却是霾土一般的真实”;“感怀沧桑世事,漂泊、乡愁,同时继续葆有绵里藏针式的对现实和底层的近逼”(制片人戢二卫评语)。再如对《我是路人甲》艺术价值的判断与解析,“在于内容意义对于故事意义的超越,即影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高度一致性”。此外,还有像《十二公民》这种改编自外国电影但在本土化改造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针对其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评论界也给出了恰如其分的理论回应:“本片巧妙地把西方社会中的庭审辩论以‘虚拟的形式引入中国社会”,“对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实议题与民众思维方式的剥示与批判是影片在深层实现了在地性和本土化”。

当然,在如何把握现实、塑造典型、提升艺术的概括力方面,2015年影视创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评论界对此给予了总结与反思。如对《失孤》存在的当下国产电影“素材制胜”问题的剖析:“对题材与故事的强调超过了对叙事的关注”,“一些历史或现实中本具备感染力的‘真实故事,在走上银幕之后,反而丧失了其动人的力量”。而《山河故人》在深度开掘生活、提炼典型上的力不从心也受到批评,如有评论者指出,导演“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这让他一度以为自己了解中国的全部,也因此赋予他在电影中用单一个体指代整个社会的盲目信心”。

评论界激赏影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作品个案的分析中,也体现在对创作群体追求的整体判断与把握上。如在王一川、尹鸿等影评家对“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特征展开的一组笔谈中,高度评价了学院派电影的精神意蕴与艺术追求,如传统学院派与当下一批新学院派影片大多有着“融合中西文化的国际视野、现实主义关怀、人文主义价值观、美学上的自觉意识”等诸多优长,同时也面临着“情感与思想等意义深度被无情地消解”的平面化(即浅薄化)浪潮的侵袭,以及“电影唯市场化”、“学院独立精神退化”等诸多困扰,进而表达了对“新学院派”作为“平面化影像浪潮下的深度重构者”的深切期许,即“通过平面化浪潮下的影像深度重构,坚持人文关怀,以特定的人生价值观去刻画当今社会现实,并做出自己的冷峻的评价”。

2015年电视剧方面的现实主义力作首推根据路遥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该剧作为一部高品质的诚意之作,甫一播出即引起了观众热议,也为评论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思考和话题。原著植根中国陕北农村大地,表现农村改革、农民摆脱贫困命运的故事,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围绕该剧展开的评论是多视角多方法的,从人物分析、改编的叙事调整、对白、影像特色等微观角度到文化研究、传播效应等宏观把握,不一而足,显示了全面深入争鸣热播剧的评论热忱与多种方法论的阐释力量。主旋律剧中如《温州两家人》《青春集结号》《雪域雄鹰》等也都是2015年现实题材剧创作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当然,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创作的分量还不够,某种程度上存在“口碑与收视倒挂的现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需求与把握中国经验的实际困难之间的矛盾”对创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综艺节目方面,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延续了2014年末推出时的收视热潮,评论界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由百姓唱主角、讲亲历故事,让普通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主持者”;“说真话、讲真事、真情互动”;“靠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产生‘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这些多姿多态、激情充沛的“中国故事”,充满了人生启迪,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场宝贵的精神洗礼。

2015年纪录片创作继续保持活跃状态,话题级纪录片频出,《鉴史问廉》《第三极》《记住乡愁》等作品备受关注,但现象级纪录片仍然缺位;真人秀类纪实电影热度下降,纪录电影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院线纪录片《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等作品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荣获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大同》(也称《中国市长》)也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对于其中现实主义作品对中国社会的反思与关怀,评论界给予了充分关注,如评价《大同》为“展现了一种或许是中国独有的政治生态”,认为其以真实的质感纪录了一个中国市长的作为与思考、奋争与尴尬,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度反思与人文关怀。

二、汲取传统文化因子,锻造文艺的民族魂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更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需。2015年的创作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成绩,尤其是暑假期问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真人动画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推陈出新,清新活泼,并以高科技3D技术,创造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评论界高度肯定了《大圣归来》在表现民族文化上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基因般的文化情感”,“大圣归来,实现了对这种记忆和情感的一次呼应”,“是一种民族性的深层呼唤”。《捉妖记》则取材于传统志怪传奇《山海经》和《聊斋志异》,影片主创以《聊斋志异》中的“宅妖”篇作为故事蓝本,以《山海经》的神鸟帝江(六足四翼)作为胡巴原型,再造了一个《山海经》中描述的“人妖共生”的世界。有评论者认为,比之《大圣归来》,《捉妖记》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蕴似乎更为“世界化”,也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题中必有之义。

在当下荧屏各类真人秀节目盛行的背景下,《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传承者》这些原创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精神与传承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体现着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流媒体评论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电视节目要想深受大众喜爱,需要有它的娱乐形式,但除了‘秀或‘洋,泱泱数千年的中华传统及汉语文化蕴含丰富,岂能无睹?电视节目承载的不仅是娱乐功能,更应注重信息传递和文化延绵。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仅靠借鉴和引进是不够的,它必然是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中的创新和仓0造。”

2015年纪录片的创作,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代表作品首推引发极高收视和热烈讨论的《记住乡愁》,此片对传统文化、民俗的呈现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寻获得评论界高度评价。有评论者准确把握《记住乡愁》在对传统村落发展脉络和人文故事的呈现中,探寻的是“沉潜于古老村落巾的那种勾连着历史与当下内在统一的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蕴藉在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民族精神密码”。还有学者则认为该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延续到民族文化传统长河中”,“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基因在实现‘中国梦这一民族梦想中的核心作用”。

三、反思并纠偏历史虚无主义创作倾向,充分肯定抗战题材影视新作的“历史理性”与“纪实品格”

2015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百团大战》《开罗宣言》《东北抗日联军》《长沙保卫战》《黄河在咆哮》《太行山上》等一批带有鲜明纪实色彩的影视剧作品,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较高评价。这些作品“极富时代质感和历史厚重感,彰显了抗战剧自身的宏大叙事魅力,对此前的抗战‘神剧不失为一次重要的艺术正名与超越”,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由此“获得了一种史诗性品格,客观开放的历史观也使抗战剧突破了以往的束缚、大大拓展了该类型创作的精神视野”。有评论家从抗战“雷剧”、“神剧”的缘起、发展及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批评这些创作“甘愿做了电视剧市场的奴隶……消解了中国人民神圣的抗日战争的历史”。也有评论者的研究立足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历史演变,批判当下某些抗战题材影视剧“消费抗战与亵渎国殇”的创作症结。还有的学者将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历程概括为“抗战动员”、“革命传奇”、“重写历史”、“人道主义”、“家国一体”、“多元混合”等不同阶段,批评了“近年来的许多抗战影视作品开始出现商业价值至上的不良倾向,未来的抗战影视作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问题”。

2015年的抗战类纪录片的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的关系,如《血铸河山》《大抗战》《东江纵队》《东方主战场》《大后方》等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地域地展示了真实的、细部的抗战历史。评论界充分肯定了《大抗战》这部纪录片的历史观、翔实的史料、创作手法等诸多优长,认为其“创作者以反映真实的抗战历史为本,并充分吸收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抗战历史都尽力做到历史真实与叙述真实的一致性”,并“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四、类型影视剧“百花齐放”,亟需精神引领与审美提升

2015年影视剧的类型化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喜剧片、警匪片、青春片、谍战剧、魔幻题材影视剧以及网络剧的创作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创作症结亟需反思。

1.国产喜剧电影的丰收及其对喜剧审美品格的思考

2015年出现了《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港囧》等多部高票房喜剧影片,不乏温馨温情,但喜剧品质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喜剧的讽刺与批判功能,高品质喜剧笑中有泪、笑中蕴含沉思与哲理等特质都远没有得到体现。有批评指出此类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充分展露出围绕‘性与暴力群氓狂欢的特征和娱乐至死的游戏精神,在其低格化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同时表露了对国产喜剧电影的担忧,认为喜剧电影“旧有的叙事标准开始向碎片化、小丑化、小品化乃至网络化策略妥协,无论是逻辑硬伤还是人物形象的单薄都成为这种妥协的必然结果”。

2.警匪片的突破与类型美学的自觉追求

2015年《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的出现打破了国产警匪类型片的低迷状态,《解救吾先生》的类型化创作手法及其表现出的美学自觉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从题材面向、叙事形式、视听语法营销策略”等多方面来总结此类创作的美学特征。《烈日灼心》则为国产警匪片的个性表达、人性探索的深度树立了新的标杆,“《烈日灼心》对人性的表达与诠释,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维路径,除了在情节设置上体现其多元性之外,更在文本的结构层面,呈现出一种对惯例认知的‘解构意向。”

3.谍战剧的收视热潮与问题思考

2015年谍战剧创作出现了如《锋刃》《伪装者》这类制作精良、表演精彩的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年轻人对国产剧和主流评论的热情。《锋刃》的历史感、人物成长历程的复杂性等优长受到评论界的肯定。《伪装者》更是以人物身份的复杂性、深厚的手足亲情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在肯定其创作成绩的同时,也有评论者指出了该剧的不足,认为《伪装者》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对“抗日谍战故事的游戏化书写”等问题,使其“抗日题材故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4.国产青春片的持续火爆与放逐现实的虚幻怀旧

国产青春片的高产量、高票房与低评价一直如影随形,2015年的《万物生长》《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仍然差强人意。国产青春片的火爆既有“电影市场与创作环境繁荣的带动”,也应和了“集体回忆消费热点的推动”。同时,青春片中的“怀旧”对现实生活的遮蔽、虚幻的浪漫主义唯美表现也都不断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与质疑,国产青春片“很少触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生存环境,往往有意规避青春的躁动与爱或不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5.影视剧的“IP”改编及市场反思

魔幻题材影视剧成为2015年影视题材影视剧的一匹“黑马”,代表作品即电影《九层妖塔》和电视剧《花千骨》,它们均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九层妖塔》《寻龙诀》的视听表现受到影评家的广泛认可,但却难以掩盖其叙事上的欠缺。《花千骨》引发的收视热潮同样与原小说的影响力不无关系,都确凿无疑地显示了当下左右票房和收视率的IP(知识产权,当下主要是指网络文学的改编权等)价值及其粉丝效应的力量。评论界关于此类作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大“IP”的好坏、热播分析、改编得失等。

《琅琊榜》的热播、热议是2015年电视荧屏令人瞩目的现象,也与其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有直接关系。该剧制作精良、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网络媒体对该剧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与悬念设置以及音乐、人物服饰、影像风格都表现出远较主流媒体更高的热度。而历史故事剧而非历史正剧的定位,使该剧“架空历史”、规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冲突得以实现。

针对此类作品涉及的“IP”概念,有评论者对其兴起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阐述,“从创作出发的高品质的IP渐弱,基于市场的IP渐强,泡沫越吹越大”,也有评论者分析了IP背后的资本控制,“热钱的急功近利性质使它们最喜选择性失明”。2015年11月,一批坚持“内容为王,原创是根”编剧们也在怀柔雁西湖的会议上,对“垃圾IP”的七宗罪如“本末倒置”、“强占资源”、“污染源头”等加以反思和声讨。

6.网络剧逐渐壮大与品质反思

经历了2014年的“网络剧元年”的洗礼与蓄势,进入2015年,网络剧已告别曾经段子化、碎片化的格局,也逐渐并力图摘掉“低俗”标签,推出了一系列高投入高播放量的作品,如《盗墓笔记》《无心法师》《心理罪》《他来了请闭眼》《灵魂摆渡第二季》《蜀山战纪系列》等等,各大视频网站开始探索大投资、好IP的精品制作之路。但其创作类型相对单一,过于注重明星演员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精神内涵不足,仍是明显弊端。

五、文艺创作与评论的互动关系

1.新媒体时评崛起,与主流媒体评论互为补充

网络新媒体的影视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如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等,与大部分网民个人的碎片化表达不同,一些影视自媒体人的评论更为专业,反应快捷,如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中国电影票房吧”、“娱乐资本论”、“传媒内参”、“首席娱乐官”、“独立鱼电影”、“毒舌电影”、“眼之愉悦”等。这些影视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领域较广,从影视产业的最新发展、传媒事件动态讯息到热门影视作品、综艺娱乐节目的评价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网络评论大多采取时评方式,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文字简洁、逗趣,图文搭配,在年轻网络用户中比较流行。其中某些公众号对作品的评价坚持艺术标准与人文情怀,有较好的品质和口碑。但新媒体时评中也存在为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辞、不够客观等问题,更有重实效、轻深度,重数据价值、轻文本价值的弊端,这一问题恰好为主流媒体上的学理评论所匡正和弥补。

2.主流评论对某些创作的忽视,造成评论覆盖面不足

2015年影视创作蓬勃发展,给评论界带来了众多热议的话题,但同时这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创作态势也造成评论界的应接不暇,主流评论与这些作品的对接和即时反应还很不够,特别是对一大批票房、收视率、点击量较高而艺术质量不佳的庸常之作更缺乏发声和引领,形成主流评论的真空地带,也和主流评论者的精英意识及自我定位有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形下,来自某些网络白媒体及时却缺乏文化反思的声音就显得较为强势和突出了。

3.专业评论与大众接受的错位

这一错位现象集中体现在台北著名导演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这部斩获戛纳奖与金马奖的艺术影片上,形成了专业评价普遍很高、大众评价一般较低的极大反差,也引发了关于“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作者电影”坚持艺术个性与大众接受之间的冲突等多方面探讨。显示了当下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多种趣味共生的媒介环境特质。在此,客观理性的文艺争鸣与批评是保障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抗战影视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Jazz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看影视学口语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