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间圈养”乃教育之殇

2016-04-12李长伟

中国德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圈养天性课间

李长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上海等地多所小学规定课间学生不得出教室和去操场玩。在厦门,甚至有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记名扣分。“课间圈养”正成为一些小学生及家长的“痛点”。

为什么会这样?校园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一旦学生出了事故,学校就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课间圈养”虽然让孩子的身体得到了保全,但也存在种种的问题。第一,禁锢了孩子好动的天性。孩子是人,人是动物,既然为“动物”,那就得“动起来”。当孩子动起来,跑跑跳跳,追逐打闹,他的自然天性就得到了展现,自然的冲动就会获得释放。“课间圈养”,只会禁锢和压制孩子的自然天性和自然冲动,长而久之,烦恼、忧郁、冷漠等负面情绪就会显现于孩子的心理之中。只有动起来,生命才会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健康才可能真正实现。第二,阻碍了孩子与自然的交流。孩子是自然之子,他们生来就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玩泥巴、捡树叶、爬树、推雪人、戏水的。在与自然世界的不亦乐乎的直接接触中,他们的经验在增长、在重组,身体的感知力、想象力及个体的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课间圈养”阻止了孩子对自然世界的热切拥抱和体验,他们的生命因为失去了自然之物的丰富滋养而变得枯萎和呆板,他们的世界中除了抽象单调的文字符号和用其构造的毫无质感的人为之物,还有什么呢?这样的孩子能健康吗?第三,割裂了身心。人是有机体,身与心虽然有分别但却不可分割。西谚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身体,心就会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体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灵魂的教育前提。“课间圈养”显然割裂了身与心的关联,强调安静而忽视了运动。

身体固然要保全,但不能因为保全身体而禁锢了身体的运动。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教给孩子玩的规则,这些规则由种种“否定句”构成。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车流就不出门一个道理,在马路上避免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遵守交通规则。家长和教师需要在研究各种玩耍和运动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并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必须遵守它们,否则就要受惩罚。这和西方的fair play是一样的,fair play强调争,但争也要合乎规则,譬如不欺负弱者,只与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争斗,不打腰部,不拉头发,不撕女孩子的衣服等。同样,孩子们在课间时可以玩耍、运动,但如何玩耍,如何运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简单的禁止性的规则。如果孩子们遵守了规则,那么身体既可以得到保全,又可以得到锻炼,同时心灵也会更为健康。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圈养天性课间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课间10分钟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