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溪县农机人才队伍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2016-04-12陈超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1期

摘 要 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化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分析巫溪县农机人才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机化;人才;现状;对策;重庆市巫溪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39-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126.2255.00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6 22:55:41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北部,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大巴山东段南麓。境内沟壑纵横、山大坡陡、立体气候明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辖区总面积4030 km2,其中耕地面积52400 hm2,共32个乡镇,总人口约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农村实用劳动力27万人。

1巫溪县农机系统人才现状

1.1农机人才队伍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2009年,巫溪县机构调整,把原农机局的机构职能并入巫溪县农业委员会。全县实有农机人员27人,核定总编制47人,占定编人数的57%。其中县级农机机构中,核定编制15人,实际从事管理、推广、培训、监理的农机人员10人。32个乡镇按一乡一员的编制配置,但实际只有17个乡镇配有专门农机人员,其他乡镇由他人兼职代理,县级、乡镇农机人员严重短缺。

由于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和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渴求,巫溪县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7.4万千瓦,而2010年为26.8万千瓦,年均增长率8%以上;农机作业机具8.3万台(套),年均净增量2000台(套)以上。因此,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人才却没有相应增加,整个农机队伍一直处于薄弱、萎缩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1.2文化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

巫溪县农机科技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部分人员对农机专业知识、相关术语都不甚了了,对全国、市、县的农机化发展状况一片茫然,对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一片空白。巫溪县农机部门无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10人,占总人数的 37%;中专学历12人,占比44%;高中以下5人,占比19%。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现有初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人。

1.3年龄结构问题十分突出

巫溪县农机部门近15年来一直没有新进人员,加之中途人才流失严重,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工程等人员严重不足。无35岁以下年轻人;36~40岁2人,占总人数的7%;41~50岁13人,占比49%;50岁以上12人,占比44%。其中在近3年内即将退休的人数9人,占比33%。因此,年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存在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1.4农机专业人员来源匮乏

巫溪县农机专业人员来源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原万县地区农机校农机专业毕业,其他近70%的人员都不是农机专业毕业。专业不对口、专业人才流失、后继乏人等问题成为制约巫溪县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需要多渠道引进高层次的农机专业人才。

2对策建议

2.1认清农机化的发展形势,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2004年以来,连续11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聚焦国家“十三五”规划,农业现代化成规划重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机械化投入资金将加大,对农机行业的扶持政策将加大,因此农机工作大有可为。

目前,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突破60%,重庆市农机化发展已迈入中级阶段,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而巫溪县机械化水平仅26%,尚处在初级阶段,远远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因此,抓住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瞄准差距,跟上全国、重庆市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巫溪县农机化发展正走在关键路口,需要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2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教育

为适应农机工作的发展需要,知识结构亟待优化更新,应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按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农机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促进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人员到市级业务部门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农业机械理论知识、新型农机操作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理论等业务培训;组织农机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达到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找准差距的作用;邀请上级业务部门领导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强化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实践能力。

2.3发展和壮大农机专业人才队伍

2.3.1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

(1)建立职称评定制度。通过农委、人事、科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农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人才选拔同职称评定相结合,落实农机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2)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农机专业人员施展才干的舞台,加快培养一批踏实肯干、技术精湛的农机人才队伍。(3)表彰优秀人才。加大对业务骨干、拔尖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扩大影响力,增强荣誉感。

2.3.2 大胆使用农机实用人才,充实乡镇农机人员

统计巫溪县农机从业人员共有19720人,分别从事农用运输、加工、田间作业、维修等工作。通过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机维修服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巫溪县共有农机维修人员532人,其中获得农机执业鉴定证书人员376人,高中文化91人,大专学历6人,25~35岁年轻人217人,维修经历5年以上的359人,多数人员具有懂维修、会操作、能吃苦耐劳的特点。面对乡镇农机人员缺额较大、农机技术服务点多面广等现状,应从市级、县级层面制定相关的招录政策,适当降低学历门槛(高中以上学历),把素质优良、年富力强的农机实用人才,充实到乡镇一线从事农机工作,并通过短期的农机法规政策及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

2.3.3 有计划、多渠道引进农机专业人才

认真分析所急需的人才,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人才引进方案,有重点地从高等院校引进农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为农机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农机工作是涵盖多领域、多学科和多技术合成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引进1~2名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