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出口蔬菜基地安全生产投入品调查

2016-04-12龚久平杨晓霞李必全洪云菊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5期

摘 要 对重庆市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武隆和潼南投入品的调查和取样监测结果表明,基地生产使用的农药、肥料、农膜和种子等投入品流通监管到位、使用科学合理且质量安全可靠,仅有个别基地使用的有机肥中重金属镉接近有机肥料的质量安全上限,长期使用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庆;蔬菜基地;投入品;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S304.3;X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69-05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中上游,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地形复杂多样,立体性强,为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各种蔬菜周年生产栽培与均衡供应。从2011年开始,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开展蔬菜的集约化、标准化和无公害栽培生产,且生产的优质蔬菜成功出口日、韩、港澳地区和欧盟等地,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帮助农民增收。为了确保进一步出口蔬菜的优质、安全和卫生,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2015年开展了出口蔬菜基地生产使用投入品的安全性调查,希望准确掌握出口蔬菜生产中影响质量安全的风险因子,确保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

1出口基地蔬菜农药调查

2015年3月30日,对武隆县石桥乡和黄莺乡港峰农业的出口蔬菜基地、潼南区赐康农业出口蔬菜基地桂林镇双坝村和太安镇罐坝村,实地查看了基地生产资料仓库中存放的农药、基地农资经营店中销售的农药,并通过访谈和互动式交流方式,对基地农药使用和经营进行详细调查。

1.1农药生产管理

港峰农业生产基地和赐康农业生产基地,均专门聘用了专业的农技人员进行生产管理;基地均建立了相应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程,如建立农药使用制度、农药使用台帐制度等;制作了违禁农药公示牌,如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目录(23种)、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目录(19种)、农业部氟虫腈禁用公告等。

对基地生产使用的农药进行了一一登记,未发现在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详见表1。

1.2农药销售管理

为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潼南区从2012年就开始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全县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试点工作要求努力做到“四化”(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努力实现高毒农药销售100%信息可查询、100%流向可跟踪、100%质量有保证,通过控制住高毒农药的销售渠道,也就等于扎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同时加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的宣传培训,让农民知道哪些高毒农药不能用,哪些可以用,到哪里可以买到,发现违规行为到哪里去举报;要摸好底,建好台帐,布好点,制定好制度,加强监管。

2014年武隆县也实施了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工作,锁定重点对象,控制关键环节,对重点基地在重点时期,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到位;挖掘武隆特色农产品潜力,继续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以品牌创建带动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通过建章立制,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实行标准化生产;落实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生产记录,切实加强生产环节监管。

1.3农药取样验证

对基地企业使用的农药进行了现场的抽样,主要查看农药标签是否完整、是否销售和使用了违禁农药等。根据调查结果(表1)总的来看,销售和使用的农药都是标识完整的农药,无违禁高毒农药销售;由于规模、种植时间等因素,潼南基地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数量远较武隆基地多,如:潼南桂林双坝基地农药达到40种,潼南太安罐坝基地也有32种,而武隆基地仅有11种。

参照农业部199号、274号文等,对明令禁止使用且生产中的农药和近年蔬菜质量安全农药超标频率较高的农药在生产中的违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武隆和潼南基地使用频率高的农药进行现场抽样,抽取了生产中常用农药20个,然后再进行室内验证。室内验证主要针对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的隐性添加成分,包括:克百威、涕灭威、水胺硫磷、氧乐果、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氟虫腈。结果表明(表2),基地现场抽取使用的农药中未检出禁限用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4农药使用量与成本调查

潼南区桂林镇和太安镇属于重庆市沿江河谷早菜区,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优势,每一年茬口模式普遍为4~5茬的高产栽培模式,但是气候因素和连作障碍等造成的病虫害也相对较重,施药频率较高,平均每季施药次数达到3~4次,参照常见蔬菜的农药售价,计算出来的施药成本较高,达到240~320元/667 m2(表3)。

武隆县石桥乡和黄莺乡基地,属于重庆市中山晚菜区,海拔1000 m以上,每年冬季均下雪,因此土传病虫害发病率远远低于潼南基地,但是由于积温相对偏低,多为每年3~4茬的栽培模式,施药频率低,平均每季施药次数1~2次,施药成本较低,达到80~160元/667 m2(表3)。

2出口基地肥料施用调查

2.1基地蔬菜生产使用的肥料

武隆和潼南两区县蔬菜生产基地,以复混肥和有机肥结合施用占多,单一化肥施用较少,既保证作物生产的需要,也改良和培肥土壤,减少因为单一化肥使用造成肥料流失污染环境和破坏土壤结构等不利影响,比较科学合理。两区县3个基地现场调查共发现使用5种复混肥料、1种复合肥料、3种有机肥料(含一种干猪粪)和1种化肥(表4)。

2.2肥料中重金属的取样分析与评价

对于重金属质量安全标准限量,有机肥参照标准NY525-2012《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参照标准GB18877-2009《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其他肥料由于没有相应国家标准进行限量,参照标准GB23349-2009《肥料中砷、铅、汞、镉、铬生态指标》进行分析,具体相关标准关键参数指标见表5。

依据相关标准,对所抽取的样品的室内分析测试结果(见表6)分析如下。

(1)5个复混肥料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全部合格。且其中的一个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值也远低于标准GB18877-2009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所规定的最高含量值,也判定质量合格;(2)1个复合肥料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也未超标,质量合格;(3)抽取的3个有机肥料(或干猪粪)样品检测结果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标准NY525-2012有机肥料所要求的最高限量值,样品合格。但是,其中一个样品CKSC2015FL008有机肥料中镉的含量达到2.51 mg/kg,接近标准要求的最高限量值3.0 mg/kg,如果基地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污染风险,因此,应该引起基地重视。

2.3肥料使用数量

潼南区出口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桂林镇和太安镇,以红棕紫泥和新冲积土为主,“辣椒(茄子、番茄)黄瓜—冬瓜—甘蓝(萝卜)”是其主要种植模式,多数农业公司或农户种植辣椒、茄子、黄瓜和甘蓝时,667 m2用油饼100~300 kg或过磷酸钙60~75 kg或50~70 kg的复合肥做底肥,用20~40 kg尿素与1500~2000 kg的清粪水追施3~4次;冬瓜一般不施追肥。

武隆县的石桥乡和黄莺乡2个基地属于中山晚菜区,土壤以矿子黄泥为主,种植蔬菜为甘蓝、萝卜、黄瓜、四季豆、生菜、辣椒和菜心等,主要是3~4茬的轮作方式。其施肥品种有机肥、复合肥和尿素,667 m2施肥水平为有机肥2000~2500 kg、复合肥80~100 kg做底肥,尿素35~50 kg做追肥。

可见,潼南区桂林镇等沿江河谷区施肥水平较高,武隆石桥乡等中山晚菜区施肥水平较低。有机肥施用较普遍,复混肥等蔬菜专用肥普及率高,普遍施用尿素单质肥料,较少施用单一钾肥,施肥不平衡现象仍突出。由于蔬菜种类繁多,对各种养分吸收要求不一,而且一年间茬口较多,变化频繁,轮间套种方式很多,栽培方法各异,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还不能做到随时跟踪土壤养分的变化、采取科学的施肥计量方法加以矫正,农民只能看菜施肥、看天施肥、看肥施肥和依不同轮作方式施肥。菜农为了获取蔬菜的丰产,经常采取充分满足供应的方法,使施肥量成倍地大于作物吸收量,习惯施肥量往往比估算施肥量高1倍以上,有时甚至高2~3倍,过量施肥不但增加投入、降低收益,而且随着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有机肥和复混肥的使用必然带入重金属,使蔬菜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加大。

3出口基地农膜使用调查

潼南基地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种植早春菜,一般大棚膜重复使用2~3 a后作为废弃物回收,早春萝卜栽培部分使用地膜,栽培结束之后也及时回收,田间地块未见随意丢弃的塑料膜。武隆高山蔬菜基地很少使用薄膜,仅在育苗时少量使用地膜。因此认为,武隆和潼南两区县基地塑料薄膜的使用是安全的。

4出口基地种子使用调查

作为基地生产使用的种子,其安全危害主要源于其包衣剂可能带来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武隆和潼南基地使用种子的调查表明,除了水稻和玉米两杂种子部分使用包衣剂外,蔬菜种子很少使用包衣剂,蔬菜种子的使用量少,且从播种到蔬菜成熟采收的时间间隔长,几乎不存在安全隐患。

5结论

通过对武隆和潼南蔬菜生产基地投入品的使用调查和取样检测,认为无论农药、肥料、农膜和种子等投入品都是安全的,表明基地监管到位,生产中投入品的使用科学合理,保障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仅有潼南个别基地使用的有机肥中重金属镉接近有机肥料的质量安全上限,长期使用需要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