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应用前景
2016-04-12周云
摘 要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在国内市场受到广泛追捧,经济价值逐渐凸显。重庆市种植一季水稻的经济效益过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逐年下降。因此,为提高稻田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渔业结构调整,结合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和重庆市生态气候特征及稻田耕作模式,探讨重庆市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模式及应用前景,为重庆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54-03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为欧美市场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加工出口创汇的主力军。近年来在重庆本地市场上也受到广泛欢迎,零售价格由10年前的1 kg几元飙升到目前的几十元,经济价值逐渐凸显。重庆作为有夜宵习惯的城市,小龙虾的消耗量是巨大的,常常供不应求。小龙虾适应能力极强,在江河、湖泊、池塘、小溪、水沟、农田都看得到它们的踪迹。重庆市依山傍水,水体众多,温度适宜,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但是野外生长的小龙虾个体参差不齐,捕捞不易,生存环境恶劣,污染较为严重。重庆水稻种植有大面积水体,正适合养殖小龙虾,发展立体农业生态系统。这样既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提高了种粮农户的经济收入,又保证了小龙虾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生长环境,打消人们对于小龙虾食品安全问题的疑虑,且方便捕捞,一举多得。目前,重庆市还未开展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试验研究。探讨重庆市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模式及应用前景,为重庆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喇咕科、原螯虾属。它在淡水螯虾类中属中小型个体,原产北美,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虾1918年从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随着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该虾现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生物种群量较大。小龙虾性成熟个体全长为3.5~12.5 cm,对高水温或低水温都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与它的分布地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是一致的。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均能摄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在条件良好的池塘或稻田里,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生长2~3个月即可达到上市规格。
2重庆市生态条件
2.1气候条件
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2℃,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38~39℃,年均日照时数1163.3 h,降水量约1105 mm。
2.2稻田分布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梯田,为籼稻生产区。重庆市现有耕地面积223.6万hm2,其中稻田面积109万hm2。根据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公布的种植业分区,渝西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的48.7%,种植区域海拔主要在200~400 m;渝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的35.1%,种植区域海拔主要在300~500 m;渝东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7.4%,种植区域海拔主要在300~400 m;渝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占8.8%,种植区域海拔主要在600~800 m。冬水田是重庆市水稻长期栽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稻田,一年四季蓄水,只栽种1季或1季半水稻,其余时间闲置,非常适合用来发展水产养殖。重庆市冬水田面积约23.3万hm2,在重庆的奉节、忠县、永川、大足、渝北、铜梁、南岸、江津、垫江、合川、荣昌、巴南、彭水、涪陵、武隆、黔江、璧山、开县、巫溪、城口和江北等区县分布较多,占冬闲田的50%以上,在巫山、九龙坡、长寿、万州、綦江、石柱和秀山等区县也有少量分布。
2.3水稻耕作模式
重庆市稻田耕作制度模式多,渝西地区以冬水田种植1季中稻及中稻—再生稻为主,其中中稻的种植时间是4—8月,中稻—再生稻种植季节是4—10月。渝中和渝东南地区以中稻-油菜(小麦)等一年两熟制和中稻—冬水田为主。水稻育秧渝西地区以湿润育秧为主,渝中和渝东南以旱育秧为主。水稻栽插以手插为主,机插秧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水稻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依然要靠天吃饭。
3养殖模式分析
3.1养殖模式分类
目前,我国的小龙虾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虾、河道养虾、稻田养虾、鱼虾混养、虾蟹混养、水生植物与鳌虾种养结合等。稻田养虾模式因分类标准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按耕作制度,可分为稻虾轮作、稻虾共生和稻虾间作3种类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稻虾轮作。
3.2稻田养虾环境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稻田,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加高加固田埂,确保田埂高达1.2~1.5 m、宽3 m 以上,并设置防逃设施。放养前及时杀灭敌害,种植水草,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3.3水稻栽培技术
养虾稻田一般只种1季中稻,选择不易倒伏、抗病虫害、矮秆和生长期较短的水稻品种,如重庆的Q优系列和热粳优水稻品种等。秧苗移栽前大田每hm2施用农家肥3000~4500 kg、尿素150~225 kg,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秧苗一般在4月底5月初开始移植,移植方式可采用抛秧法,移植密度应确保龙虾生活环境通风透气性能好。
3.4龙虾放养
放虾前10~15 d,清理和修正环形虾沟、田间沟及沟壁,对环形虾沟和田间沟进行彻底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放养前7~10 d,稻田中注水,在沟中施放禽畜粪肥,以培肥水质。环形虾沟内栽植沉水植物,在水面上放浮植水葫芦等。常规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收获后,即每年8—9月或来年的3月底,放养密度每hm2稻田按300~475 kg抱卵亲虾放养,雌雄比3∶1。放养虾苗一般选择晴天早晨和傍晚或阴雨天进行。
3.5饲养管理及病害预防
水位调节应以稻为主,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田沟水质变化,一般每3~5 d加注新水1次;盛夏季节,每 1~2 d加注1次新水,以保持田水清新。投喂时要实行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原则。养虾稻田一般以施基肥和腐熟的农家肥为主,促进水稻稳定生长,保持中期不脱力,后期不早衰。稻田养虾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龙虾摄食昆虫,降低病虫害,所以要尽量减少除草剂及农药的施用。龙虾入田后,若再发生草荒,可人工拔除。龙虾的病害采取预防为主的科学防病措施。常见的敌害有水蛇、老鼠、黄鳝、泥鳅、鸟等,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驱逐或诱灭。
3.6收获
收获一般采取收谷留桩的办法,然后将水位提高至0.4~0.5 m,并适当施肥,促进稻桩返青,为龙虾提供避荫场所及天然饵料,稻田养虾的捕捞时间在4—9月都可,主要采用地笼张捕法。
3.7稻田养虾模式优缺点分析
稻田养虾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土壤资源,达到农作物和小龙虾双丰收的目的。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能很好地利用水草,起到为水稻除草并提供有机肥的作用,同时水稻又为虾提供了隐蔽、栖息的场所,净化和改善水质,可谓互惠互利。稻田水体中,其溶氧量较高,且动植物饵料丰富,可为小龙虾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摄食和生长环境。
4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人们通常认为,稻田养虾模式会减少水稻栽种面积,且虾会破坏水稻,导致水稻减产,从而影响经济效益。而经过多项试验验证,这种模式虽然不能达到单产最大化,但在稻田中饲养小龙虾,可以明显提高双重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人。稻田养虾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稻田种养新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优点。通过稻虾共生连作,产出无公害、高品质的水稻和龙虾,获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这对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环保循环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稻田增产增效潜力、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农药化肥污染、打造优质稻米龙虾品牌、促进农渔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稻田养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发展稻田养虾,利用稻田开展多种经营,是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三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粮食稳产増产和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径。稻田养虾,将养殖、种植有机结合,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利用共生原理以废补缺、互利共生、化害为利,以“稻田养虾,虾养稻”。不少学者对多项稻田养虾做了相关试验及推广工作,表明稻田养虾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能提高水稻产量,有效清除稻田中的杂草,达到降低水稻虫害的作用,且对土壤肥力有正向的影响。多年的研究结果证明,稻田养虾有利于促进稻田生产和稻田的农业资源利用。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