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莓组培苗三种生根方法效果比较

2016-04-12刘忠辉谢善松黄水珍饶宝蓉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5期

摘 要 2015年3—5月,在福建南平采用蓝莓品种‘夏普蓝’继代芽苗为试材,实验比较了蓝莓组培苗三种方法(瓶内固体培养基生根、瓶外生根、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生根)的生根效果。选取在“改良WPM +ZT 0.25 mg/L”培养基上经多次继代增殖培养的继代丛生芽苗,高6~8 cm者作为实验材料。结果表明,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生根方法的生根率高达70%~90%,同时可降低组培苗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移栽过程无需洗苗,不但相对简化了生根环节,也减少了伤苗、伤根的机率,是效果较好的生根方法。

关键词 蓝莓;组培苗;生根;固体培养基;瓶外生根;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S663.9;S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48-03

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橘、蓝浆果,是杜鹃花科(Encaeae)越橘属(Vaccinium)植物,为多年生落叶或半落叶灌木小果树,因其含有花青苷以及多种抗氧化成分,具有明目、防止脑神经衰老和抗癌等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1]。蓝莓原产于北美,我国蓝莓的引种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后引种规模日益扩大,种苗生产供不应求,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因蓝莓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兴果树品种。

目前蓝莓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扦插和组织培养,随着蓝莓组培技术的发展,在组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组培苗的生根问题一直制约着蓝莓的产业化育苗进程。如何提高蓝莓的生根率与缩短生根时间,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15年3—5月,笔者对蓝莓组培苗瓶内、瓶外生根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用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培室内蓝莓品种‘夏普蓝’继代芽苗为试材。将在“改良WPM +ZT 0.25 mg/L”培养基上经多次继代增殖培养的继代丛生芽苗,高6~8 cm者作为实验材料。

1.2方法

1.2.1 瓶内固体培养基生根

根据蓝莓的生长习性及继代培养状况,确定以1/2 WPM为基本培养基[2],添加0.6 mg/L的IBA,7 g/L琼脂、20 g/L蔗糖、1.0 g/L活性炭,pH=5.2~5.6。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增殖培养45 d左右的芽苗剪切成2 cm左右竖插入固体培养基中。

1.2.2 瓶外生根

(1)苗床准备。水苔经过挑选清洗灭菌后,剔除粗硬部分,将细柔水苔浸泡10~15 h,浸泡液为600倍多菌灵加1000倍硫磺粉溶液;捞出后稍沥干水分,铺到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压平压实,厚度5~7 cm。

(2)扦插。从炼苗棚中将瓶苗取出,在800倍多菌灵中洗净基部附着的培养基,剪成3 cm左右茎段,再置于100 mg/L IBA生根剂溶液中浸蘸后立即捞出[3],用镊子夹住插条的基部,扦插进准备好的水苔苗床中,株行距4~5 cm;扦插后立即扣小拱棚保湿,前1周保持小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20~28℃,之后2周保持相对湿度85%~90%;20 d后逐渐揭开保湿的塑料膜。

1.2.3 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生根

同样以1/2 WPM为基本培养基[2],添加20 g/L蔗糖、1.0 g/L活性炭,pH=5.2~5.6。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增殖培养30~40 d、5 cm高以上的芽苗剪切成单苗,在上述灭菌过的IBA 液浸蘸5 s,竖接于生根培养基中,使其基部与液体培养基接触,瓶底加放1张滤纸[4],7 d后可在芽苗基部及上部1.0 cm的范围内形成根原基,15 d时长出5~10条、0.5~1.0 cm长的白色根,从而形成完整植株。

2结果与分析

2.1瓶内固体培养基生根

观察发现,瓶内固体培养基生根率较低,生根时间长达45~60 d,而且容易在苗基部愈伤组织处形成不定根,在移栽过程中容易脱落,造成移栽成活率不高。虽然通过增加活性炭,可促进植株在插入培养基的切口处长出有效根,但根较细长,而且生根率仅有30%~60%(如图1)。

2.2瓶外生根

蓝莓的根系适宜生长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酸性基质,一般pH值4.0~5.2为宜。水苔为有机基质,具有保湿、透气、pH值适宜、使用方便等优点,其自身具有活性因子,利于诱发根系,并促进其生长。在水苔中生长的根系活性强,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根群[5]。但是生根时间较长,35~45 d开始生根,生根率40%~60%、不算高。瓶外生根可以降低组织培养的成本,同时省去炼苗和移栽步骤,简化了操作程序(如图2)。

2.3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生根

蓝莓瓶内浅层液体苗生根快,8~15 d就开始发根,而且生根率较高,达70%~90%,根系发育好(如图3)。且移栽过程不需清洗苗,可揭盖直接进行驯化移栽至灭菌处理过的苔藓中;移栽后浇透水,并喷施异菌脲类药品(按使用说明稀释),每7~10 d喷1次即可。移栽前期,将其置于拱棚内,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上,并适当遮荫,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17~25℃。待小苗在基质中有新根生长、新叶展开,再适当炼苗,即可移入小营养钵中。

3结论

本实验比较了蓝莓组培苗三种生根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以琼脂为原料使其固化的瓶内固体生根培养基成本最高、生根效果不佳,生根时间长,生根率低,移栽炼苗复杂;瓶外生根延长了驯化移栽成活时间,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需具备较好的管理经验;瓶内浅层液体培养基生根,不但解决了蓝莓生根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其组培苗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移栽过程无需洗苗,不但相对简化了生根环节,也减少了伤苗、伤根的机率[4],是值得推荐的效果较好的生根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庆忠,赵红军,郑亚芹,等.高灌蓝莓微体繁殖技术研究初报[J].落叶果树,2001(5):1-3.

[2]王明莹,李杰,黄学文,等.蓝莓‘美登’组培苗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2):4-5.

[3]程淑云.蓝莓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4):48-50.

[4]关丽霞,韩德伟.蓝莓组培苗瓶内浅层液体生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1.

[5]唐雪东,李亚东,李士举,等.不同土壤条件下越橘根系活力和菌根侵染率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43-47.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