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盾蚧在柑橘上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6-04-12全明旭
摘 要 分析桑盾蚧在湖南省龙山县柑橘上的发生规律,总结桑盾蚧绿色防控技术,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防控工作,为柑橘生产和橘农们提供较完整的技术措施供参考,促进柑橘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桑盾蚧;柑橘;发生规律;绿色防控;湖南省龙山县
中图分类号:S888.7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23-04
桑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 Tozzetti)],又名桑白蚧、桑介壳虫、桃介壳虫、黄点介壳虫等[1],系同翅目盾蚧科昆虫。桑盾蚧属杂食性害虫,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桃、李、杏、樱桃、梅、核桃、猕猴桃、山茶、茶树、胡桃、枇杷、葡萄、梨、银杏等。近年来,桑盾蚧在龙山县的柑橘主产区尤其是椪柑上发生较为严重,逐渐成为主要害虫之一,已经严重威胁龙山县柑橘产业的发展。自2013年以来,农车镇农技推广服务站配合县植保站抓好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工作,在柑橘蚧壳虫上特别针对桑盾蚧开展绿色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龙车镇的橘农最大限度挽回了损失,实现了增产增收。介绍桑盾蚧在柑橘上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供橘农们参考。
1桑盾蚧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成虫体长0.8~1.1 mm,淡黄到橙黄色,呈扁平圆形,腹部有明显分节。雌成虫介壳灰白至黄褐色,圆形,长1.9~2.4 mm,略凸起,有螺旋纹,壳点黄褐色,偏生一方。雄成虫体长0.7~0.8 mm,橙黄至橘红色,触角10节、念珠状、有毛。翅展1.8 mm,前翅卵形,灰白色,有细毛,后翅进化为平衡棒。性器针刺状。雄成虫介壳细长,1.1~1.6 mm,白色,背面有3条纵隆线,壳点橙黄色位于介壳前端。
1.2卵
卵椭圆形,长0.3~3 mm,初为粉红后变成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1.3若虫
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椭圆形,长0.25 mm左右,眼、触角、足俱全,能爬行,腹末有2根尾毛。两眼间具2个腺孔,分泌绵毛状蜡丝覆盖身体,2龄时眼、触角、足及尾毛均退化,开始分泌蜡质介壳。
1.4蛹
仅雄虫有蛹,橙黄色,长椭圆形。
2发生规律
2.1生活习性
桑盾蚧在龙山县一年发生3~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柑橘等树枝上越冬,由于温差变化,在枝条阳面越冬的虫体死亡率明显高于阴面。次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危害,虫体迅速膨大并产卵,卵产于雌介壳下,每头雌虫可产卵50~80粒,3~4代可产卵150~180粒,4月中旬产卵结束。第1代若虫于4月上旬始见,初孵若虫先在壳下停留数小时,然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1~2 d后固定在枝干上为害。5~7 d后开始分泌灰白色和白色蜡质,覆盖虫体表面并形成介壳。6月上旬始见第2代若虫,6月中旬为第2代若虫盛发高峰期,7月上旬进入成虫期。7月下旬始见第3代若虫,8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第3代若虫发生高峰期,8月下旬进入成虫期,由于世代重叠,成虫期可延续至9月中旬。9月下旬始见第4代若虫,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第4代若虫发生高峰期,10月下旬陆续进入成虫期,然后寻找越冬场所,逐渐进入越冬状态。
2.2发生环境
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桑盾蚧的发生,温度在40℃以上或下降至-12℃则大量死亡,温暖高湿为其适合的气候条件,气温在20~26℃,最适宜繁殖。地势地下水位高、密植郁闭多湿的果园小气候有利于其发生,枝条徒长、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偏重。一般情况下,新感染植株桑盾蚧雌虫数量较多,感染已久的植株雄虫数量较多,严重时雄介壳密集重叠,枝条上仿佛挂了一层白白的棉絮。
3为害特点
桑盾蚧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柑橘枝干和叶片背面上,以口针刺入皮层刺吸树体汁液,偶尔也有在叶脉、叶柄、芽基两侧或果实上为害。以2~3年生枝条受害最重,受害植株春秋发芽迟缓,被害处由于不能正常发育而凹陷,致使枝条表面凹凸不平,果实大量脱落。严重发生时灰白色的介壳密集重叠,从枝条一直向下延伸到主干上中部,致使树体日渐衰落,枯枝增多,叶片萎蔫皱缩,最后整株枯死,对果园造成毁灭性危害。它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对柑橘的叶片和枝条也造成污染,多雨时节容易诱发煤烟病[2]。
4传播途径
桑盾蚧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接穗、砧木等带虫调运。果树苗木、园林树木的远距离频繁调运是此虫扩散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近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靠初龄若虫爬行,也可靠人为疏花、疏果、修剪、嫁接等田间作业携带,鸟类和其他昆虫,以及风力、降雨、流水都是桑盾蚧的传播媒介。由于活动能力和扩散范围有限,此虫在果园内分布极不均匀。柑橘和桃、李等近距离栽植,也是导致此虫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5绿色防控技术
5.1加强预防和检疫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措施控制有害生物,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创建好两型农业,实现农产品安全[3]。县级植保部门要做好虫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乡镇农技站配合测报调查,同时做好农户的传达指导工作。加强检验执法,植保部门搞好柑橘苗木、接穗、砧木、果实等检疫和调运检疫,阻断检疫对象的传播,一经发现,严肃处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危害。
5.2实施生态调控
5.2.1 品种选择
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品种改良、高接换种选择对介壳虫等抗性好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控制其发生与危害。
5.2.2 肥水管理
柑橘栽培过程中,科学合理施肥是重要环节。柑橘全生育期要注意好花期肥、稳果肥、壮果肥、冬季采果肥。尽量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也可在园中放养生猪,猪可以帮助松土,除去地下害虫,但是不能放养家禽,禽类身上的虱子有时也危害树叶,或种植豆科作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或低洼地种植的橘园,在后坎环山处开设排水沟,以免橘园积水,影响橘树的正常生长,同时破坏桑盾蚧繁殖生长的环境,降低其虫口基数,减小其危害。
5.2.3 修剪控梢
根据柑橘品种特性,合理整形修剪控梢,保证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主要剪除病虫枝、徒长枝以及干枯、闭塞、衰枝外,还要进行疏树、疏大枝、疏果。疏树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进行,当树冠覆盖率≥75%时,应对过密橘树采取隔株、隔行或梅花形方式疏伐,以600株/hm2为宜;疏大枝,根据树冠郁闭情况,每年锯除1~3个主枝或副主枝,年修剪量在全树枝叶量的20%以内,保持树冠高度在3 m以内;疏果在橘树第2次生理落果结束时开始,至9月上旬结束,分2次进行,疏掉病虫果、畸形果、小果。人工抹除夏梢,集中留放秋梢,塑造健康合理树形树势[4]。
5.3物理防治
5.3.1 手工刮除
(1)休眠期(12月—次年3月):用硬板刷或钢丝球轻轻刮刷枝条和叶背,清除在上面越冬的介壳虫体,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液或3%~5%洗衣粉,也可用桐油涂刷虫口密集的部位,使其介壳虫虫体粘连成膜而死亡脱落。(2)活动期(4月—11月):虫口密度过大时,采取手工刮除。主要方法:若虫盛发期,用钢丝刷、硬板刷、竹刷、草把等刷除密集在枝条、叶片背面上的虫体,边刮边用塑料盆子接住,然后同剪除的虫枝一道,带出橘园外烧毁,或在受害严重的枝条上涂石硫合剂残渣或泥浆,减少虫口基数,达到防治目的。
5.3.2 黄板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桑盾蚧对黄色有一定的趋向性,每年3—9月,在橘园悬挂黄板300~375张/m2。黄板规格以20 cm×30 cm为宜,悬挂高度在橘树的中上部树枝上,待黄板粘满后及时更换。
5.4生物防治
5.4.1 保护和利用天敌
5.4.1.1保护天敌
桑盾蚧的天敌很多,已鉴定出的天敌有20多种(包括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5]。龙山县桑盾蚧的天敌主要有如下几种:桑盾蚧捕虱蚜小蜂(Prospaltella berlesei Howard)、桑盾蚧黄金蚜小蜂[Aphytis proctia(walker)]、桑盾蚧盗瘿蚊(Lestodiplosis pentangona Jianf sp. Nov.)、日本方头甲(Gybocephalus nipponnicus Endrody Younga)、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mnae Silvestri)、四川寡节瓢虫(Teisimia sichuanensis Pang et Mao)、黑斑赤艳瓢虫(Sticholotis punchtata Crotch)等。必须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天敌,才能做到绿色防控。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做到大面积防治与挑治相结合,减少对天敌的危害;提倡使用机械除草,禁止进行化学除草,以免伤害天敌种群和群落。
5.4.1.2利用天敌
从每年的4月开始至11月,是不同天敌的活动时期,搞好天敌的利用,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1头红点唇瓢虫的成虫和高龄幼虫,1 d可以捕食桑盾蚧幼虫、若虫几十头甚至上百头。4月上旬、6月上旬、8月上旬可以人工投放红点唇瓢虫,成虫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投放,幼虫选择在阴天投放,固定率高。投放数量,每株柑橘树投放100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释放幼虫时将带有幼虫的纸筒悬挂在枝桠中、上部,便于分散。1头桑盾蚧捕虱蚜小蜂,一生可产卵致死雌雄蚧虫效果达几十米远,应该大量引移释放利用。注意在投放天敌期间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农药,这也是绿色防控的主旨。
5.4.2 生物制剂防治
按照“以菌治虫”的方法原理,使用0.5%苦参碱水剂稀释100~150倍液喷雾,防治低龄若虫;或者在成虫期使用27%皂素·烟碱可湿性粉剂稀释25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1.2%烟碱·苦参碱乳油稀释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0.6%苦参碱·内酯水剂800~1000倍液均匀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5.5化学药剂防治
在虫口密度过于庞大,使用非化学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但是使用药剂必须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天敌和环境友好的农药,推荐药剂:(1)7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雾;(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雾;(3)90%晶体敌百虫900倍液喷雾;(4)26.5%敌畏·吡虫啉乳油800倍液喷雾;48%乐斯本乳油800~1200倍液喷雾;(5)20%丁硫克百威乳油1300~1500倍液喷雾;95%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液喷雾;(6)18%杀虫双水剂400倍液喷雾;(7)25%三唑锡悬浮剂1800~2000倍液;5%唑螨酯悬浮剂1200~1500倍液喷雾。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使用,以延缓桑盾蚧产生抗药性,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6小结
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在柑橘园内大量放养家禽,不利于绿色防控,家禽身上容易长虱子,这种虱子树禽共患,从侧面导致了粉虱、蚧类的蔓延。放养家禽的园子桑盾蚧的发生与危害明显高于放养生猪的园子。
由于桃、李等果树在本地不受农户的重视,病虫害防治做得较差,再加上部分与柑橘挨近栽植或混栽,造成了桑盾蚧在柑橘上的发生逐年加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防治,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让害虫没有藏身之处,最终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标示牌等媒介大力宣传绿色防控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指导思想;各级财政等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参与,提供资金保障;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提供技术保障,最终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过来,行动上参与进来,进行产业化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效的推广机制,才能有稳定的投入和积极的介入,最终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6],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农业梦、美丽乡村梦。
参考文献:
[1]张格成,李继祥.桑盾蚧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1998(4):24.
[2]高鹏,朱战强,杨立宁,等.桑盾蚧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2(20):133.
[3]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今日农药,2011,30(3):20-24.
[4]彭建波,李泽森,杨顺华.龙山县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6):140-142.
[5]唐和,任全发,熊晓英,等.桑白蚧生物防治的研究[J].四川蚕业,2001,29(1):18-21.
[6]欧高财,郑和斌,任凡,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8):59-62.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