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及应对措施
2016-04-12王丽婷
王丽婷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300)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及应对措施
王丽婷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300)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普遍存在职业焦虑现象,表现为身份焦虑、任务焦虑、能力焦虑、影响焦虑,对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应对职业焦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提高青年编辑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焦虑;应对措施
“焦虑”一词《辞海》解释为: “个体对某件事或问题感到忧惧或烦恼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将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焦虑与压力、倦怠是不同层次的情绪体验,压力是一种单维的即时性的情绪体验;焦虑“则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躁、压抑和恐惧郁结而成的复合情绪,其危害远远高于职业压力”[1]128-132,严重的甚至会转化为忧郁症或焦虑症。而压力和焦虑是造成倦怠行为的一种刺激。长期的焦虑将造成职业倦怠。关于编辑的职业焦虑研究目前非常少,比较深入地探讨如张亘稼的《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分析及应对》是针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提出产生编辑职业焦虑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而根据高职学报的特点和现状,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问题的研究则还是空白。
高职学报编辑部的人员状况可以用“铁打的编辑部,流水的编辑”[2]137-139来形容,编辑部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不仅有体制的原因、单位管理的原因,还有编辑个体的原因。高职学报的发展状况很容易导致编辑的职业焦虑,特别是大多由校内青年教师转岗而来的青年编辑更是如此。关注高职学报青年编辑的心理健康,了解、预防、重视青年编辑职业焦虑症状的出现和调试,是关乎高职学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焦虑的表现
(一) 身份焦虑
“目前高职院校不可能为学报编辑部引进科班出身的编辑”[2]137-139,因此,学报编辑部人员大多从校内教师或其他教辅人员中选拔录用。很多青年教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对教学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对编辑工作很好奇、喜欢学术研究等加入了学报编辑队伍,这些青年编辑到岗后一般都需要较长的调整适应期,首先要较快熟悉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掌握编辑工作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编辑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扩充知识面,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相对于单纯的教学、科研工作,编辑工作更加复杂和艰难。角色的转变带来的一系列工作上的变化和种种困难,如考证的困难、职称晋升的困难、处理人际关系的复杂、学报在学校的边缘化地位等等让本来对编辑工作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足的青年编辑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压力和矛盾情绪,同时编辑岗位的津贴待遇与教师岗位的待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现实让青年编辑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容易萌生去意。
(二) 任务焦虑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都较少,普遍只有1~2名专职编辑”[3]71-73。而高职学报的人员配备大多也是1~2名,并且没有专门的校对工作人员,编辑需要包揽组稿、审稿、退稿、改稿、校稿、编辑加工等一系列的工作,还要处理不少关系稿件,工作内容繁缛复杂,压力不能说不小。加上多数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都不是独立建制,需要挂靠在学校的科技处或教务处等二级部门,由于二级部门领导不了解编辑的工作性质和过程,往往还分配一些科研管理或教务管理方面的任务给这些专职编辑,导致编辑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巨大,有时候迫于领导的压力,只能将编辑工作安排到业余时间来完成。再加上高职学报大多是文理混编的综合版,文章内容五花八门,加大编辑审稿的难度,需要青年编辑不断地争取时间学习、充电。现实各种工作的压力排山倒海涌过来,非常容易让青年编辑产生畏难情绪,导致焦虑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能力焦虑
要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期刊,离不开一支综合素质高、编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而高职学报的青年编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上岗后需要重新学习编辑工作相关标准和规范,这些学习内容比较复杂细致,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通过这个考试需要编辑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次难以通过,还需要一考再考,这对编辑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同时,由于青年编辑一般是半路出家,之前没有接触编辑工作,在论文的审稿方面往往缺乏学术敏感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或学科交叉性的文章往往难以判断出真实的水平,其遴选出来送审的文章往往面临专家退审或枪毙的情况,且由于种种原因学报刊发的稿件被二次文献转载的情况较少,这让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编辑享受不到工作该有的成就感,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高职学报优质稿件的缺乏也让青年编辑产生壮志难酬的煎熬或一筹莫展的无力感。
(四)影响焦虑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绩效分配方案都是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学报编辑作为教辅人员被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青年编辑作为一个知识青年群体,不仅有物质上的经济需求以解决生活上成家立业的负担,更需要精神上的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尊重包括内在的尊重和外在的尊重: “内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有实力,能胜任工作,对自己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一定地位、有威信,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合适的评价”[4]364-365。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青年编辑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高职学报青年编辑在学校发展中处于一种尴尬地位,包括晋升职称的受限,如果没有通过考试拿不到中级编辑证书不能评职称,有些学校还规定“从教师岗位转岗到编辑岗位晋升高级职称还要有三年的工作期限”[2]137-139,即使顺利晋升了高级职称,在学校各类绩效奖励或者课题申报中都处于弱势,因此,对比学校的一线教师,青年编辑很容易对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失去信心,产生失落感、孤独感。
二、高职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 客观因素
首先,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编辑的角色在裂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或用不上或不够用,需要编辑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扩充知识面,新的信息环境给青年编辑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前所未有。
其次,社会评价体系对核心期刊的青睐导致在期刊群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高职学报发展艰难,好稿件一稿难求,长期面对低水平稿件所带来的失落感和情绪压力让青年编辑无所适从。另外,社会上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不深所带来的行业歧视让编辑人员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各种关系稿和人情稿也使编辑迫于权威逐渐丧失自主性,形成职业困惑”[5]439-440。
再次,学校对学报编辑工作性质和要求的不理解导致学报编辑部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没有独立建制,办刊所需要的经费支持不足,编辑工作和部门工作混在一起,往往超负荷运转,难以体现青年编辑的自身价值,缺乏编辑工作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在这种工作环境下,青年编辑很容易产生迷茫、沮丧、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还由于高职学报的稿件质量难以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提并论,因此,各编辑部把编校质量放在第一位,力求零差错,然而由于稿件质量不高,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出现的问题更多,给青年编辑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青年编辑个体的人格特征、对焦虑的认知、自我期望及个体的能力素质等。“一般来说,积极乐观的人更倾向于采用主动认知和主动行为的方式来对付困难,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从而避免过分的焦虑,而悲观消极的人则倾向于被动回避的方式,容易产生焦虑,并且耐受性比较差,往往难以消除焦虑感”[6]150-151,适当的焦虑能够刺激个体做出一系列积极的应激反应,前提是个体能够确信某件事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构成威胁时才会采取相应的应激行为。个体自我期望值越高或自身的能力素质越低,其产生的焦虑感越强。
三、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焦虑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减轻职业焦虑
高职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编辑工作的力不从心,内心不能释然。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青年编辑,由于缺乏编辑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素养,在具体的编辑工作实践中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心理焦虑。只有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学习编辑工作相关知识,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加强自我的学识修炼,往“专且博”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减轻职业焦虑。因为任何人对环境最好的适应只有靠知识的丰富这股强大的内部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最终获得信心和成就感。
(二)加深认知,积极驾驭情绪,有效化解焦虑
高职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了解、预防、化解青年编辑的职业焦虑关系到编辑的身心健康和学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编辑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正确对待焦虑,对焦虑有明确的认知和接受的态度,冷静思考产生焦虑的原因,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处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激励作用,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愈积极强烈,其所采取的有关行动的内驱力就越大。”[6]150-151因此,青年编辑只有积极地面对编辑工作所带来的挑战,认真分析编辑工作的客观规律,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好编辑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包括与领导、同事、作者、专家、读者等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另外,要善于自我暗示,积极调节、驾驭情绪。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调节情绪的有效策略。如一句话所说的“你要是心情愉快, 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 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知足, 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名利, 就会感到一切如意”[6]150-151。因此,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如焦虑,是可以由编辑个体有效进行自我驾驭的,编辑只有善于自我暗示,正确对待焦虑带来的负面刺激,才能有效化解焦虑。
(三)改善环境,发挥编辑优势,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报编辑部需要以极大的热情欢迎青年编辑的加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怀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报管理者需要适时创造条件与青年编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或者经常举办部门的联欢会,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满足青年编辑的人际交往和情感需求。同时,改善编辑工作现状,积极向学校争取编辑人员的合理配备,进行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明确分工,减轻编辑的工作负担。
其次,充分发挥青年编辑的专业特长,给予尊重和信任。如适时开辟专栏,由其担任栏目主持人。青年编辑的学历一般较高,有自己的学术圈子和研究领域,可以争取自己的老师、同学为学报撰稿,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编辑的最大能动性和优势,对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经常组织青年编辑在校内开班讲座,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学报并就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进行指导,这提高了青年编辑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价值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编辑部还要赋予编辑自主性,不过度干涉编辑的工作方式,不安排各种关系稿以干扰编辑判断稿件的客观性”[7]23。编辑部领导对表现突出者要及时肯定和鼓励,积极推荐青年编辑参加各级或各类学会组织举办的编辑、论文著作等评奖活动,增强编辑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再次,提供多种继续教育培训机会,拓宽编辑的成长空间,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搭建阶梯。鼓励编辑多参与各种编辑技能培训,增强与同行间的交流,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活跃学习的方式和氛围,激发编辑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鼓励喜欢学习的编辑进一步深造,或将编辑工作提炼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进行科学研究,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1] 张亘稼.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分析及应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2).
[2] 张雪梅.高职学报青年编辑个性特点及培养策略[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
[3] 王音,田喆. 浅谈从科研人员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调适[J].编辑学报,2010,22(7).
[4] 高莉丽,李小玲.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群体的需求特征与激励措施[J].编辑学报,2011,23(4).
[5] 邢运凯.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压力管理[J].编辑学报,2010,22(5).
[6] 吴月红.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压力及心理调适[J].编辑学报,2004,16(2).
[7] 陶范.科技期刊编辑独立性论析[J].编辑学报,2012,24(1).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4-05
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4年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审稿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40105)
王丽婷(1982- ),女,广东揭阳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
G237.5
A
1671-8127(2016)04-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