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特的文艺观及其启示

2016-04-12殷学明

关键词:萨特行使艺术作品

殷学明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萨特的文艺观及其启示

殷学明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萨特不仅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评论家。其基本的文学观念是:文学既是自由的,又是干预的。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行使自由,因而它是非现实的存在。从文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积极地介入,因而它具有解放的功能。萨特的文学自由论与介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文艺观念蕴含着丰富的诗学观念,加强萨特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20世纪西方诗学观念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以及诗学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萨特;自由;介入;非现实;文学观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早期主要受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影响,后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创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等重要哲学命题。在文学观上,萨特积极主张文学介入说,并提出了“文学就是行使自由”“艺术是非现实存在”等重要的理论命题。虽然任何观念都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产物,但萨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对理解我国的文学和艺术还是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一、文学就是行使自由

文学缘何而存在?文学之于人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抒情言志,抚慰心灵,还是娱乐消遣,抑或载道育人?古今中外,回答莫衷一是。萨特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文学是这样一种运动,通过它,人得以每时每刻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总之文学就是行使自由。”[1]165对此,萨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萨特所说的文学就是行使自由,是基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首要原理是: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的实质即自由。萨特说得很明确:“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2]可见,萨特所说的“自由”,既不是指对必然规律认识后的主体状态,更不是意志活动不受限制的权利,而是存在主义哲学意义的人的本质自由。这种自由不是主体经过努力得到的,而是本质上就被给予的。萨特还指出,语言为人类提供了物的虚无和人的存在的虚无两种基本形式,自由就是在语言的虚无化中完成的。这样一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也就必然与自由和想象联系起来,即文学是以虚无和想象的形式行使和展示自由的。换句话说,文学是对现实的超越,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行使自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生活中对自由的追求其实就是对广义文学的追求,因为文学就是行使自由。

其次,文学就是行使自由是由文学意象的本性决定的。在萨特看来,意象是非现实的,而是对事物的想象和虚无化。萨特举例说:“按照我们已经接受的术语,我的知觉是某种意识,而那把椅子则是这种意识的对象。我闭上眼睛,我也就造出了那把我刚刚感受到的椅子的意象。那把椅子这时是作为意象出现的,而不会再作为对象进入到意识之中。椅子的意象不是也不可能是椅子。”[3]24也就是说,意象不是现实的对象,意象活动是一种想象和虚无化的活动。意象这种想象和虚无化的活动显然是自由的活动。因此,意象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种综合的自由创造活动。萨特就明确指出:“意象也就是一种纯粹的幻象,一种通过现象而得以实现的游戏。”[3]69意象的虚无、幻象、游戏等自由的天性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必然就会给予文学先天的自由。所以说,文学创造意象的过程,也就是行使自由的过程。

再次,文学就是行使自由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萨特认为文学首先是纯粹的召唤,是纯粹的存在要求,只有当人们从审美的解读欣赏它的时候,它才显现自身即文学从来不追求外在与我的功利性,也从来不以功利的角度强迫人们接受它。与之相关,作家创作也不是对阅读做出规定,而是让读者在期待中自由想象。正是由于作家是“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因此,“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1]125也就是说,作家如果没有这种自由,不能行使自由,他的作品就不能有价值的存在。所以说,创作是自由的创作,阅读是自由的阅读,文学的整个活动就应该是行使自由的活动。与之相反,没有自由的创作和阅读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活动。

萨特把意象理解成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或现象活动,是动词性的概念,这种动词性保证了文学的自由性即文学的意象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意象”也有类似界定:“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4]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周易·系辞》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刘勰曾将意象视为艺术构思的标尺——“窥意象而运斤”;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对于意象,中西方看法不尽相同。中国人对意象的理解多趋向于名词化,意象主要被视之为表意之象。尽管如此,中西方在文学行使自由、解放人自身方面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清代著名诗评家钱泳就特别指出:“读画评诗,游心物外,怡然乐也。”(《履园丛话》)

总之,萨特认为,由于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因此,人生的一切选择都是“自由选择”。作为文学创作,当然也是一种自由选择,故而文学就是行使自由,不是文学要争取或实现的状态,而是必然是的状态。萨特对自由以及对文学与自由之间关系的阐释,对于我们理解意象以及文学的本质,可以提供新的启示。

二、艺术作品是非现实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艺术虽然在创作和阅读活动中是一种自由的非现实活动,但文学艺术作为物性的作品则是现实的存在。然而萨特在《想象心理学》中却坚持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萨特认为作品的物质性存在并不是审美对象本身,甚至物性的东西有时还会阻碍审美对象的形成。如果我们将意向或知觉放在维纳斯物理基础的石头上,可能我们看到的是“鼻子”上有一个斑点,“乳房”被水侵蚀过,维纳斯就不是美的了。所以说维纳斯的美不在现实性上,而是非现实的东西。萨特还曾以查理八世的画像为例论证了物性对审美性的遮蔽,“在这里,使我们受蒙蔽的是画布上的某种现实的色彩所提供给我们的那种现实的和感性的愉悦。”[3]286萨特认为审美的愉快是现实的,但它又不是自为地被把握的,非现实对象的具象化才是美的东西。所以说,艺术作品的物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作品是现实的基本依据,物性只是艺术作品的承载或潜能而已。

萨特的这一文艺见解,虽然直接来源于他的想象心理学,但在深层意义上,仍是基于他的虚无存在论。萨特认为虚无是否定判断的概念性统一和基础,艺术作品是非现实这一否定性判断是虚无的现实判断,所以说艺术作品作为自为的存在,也必然是通过虚无化的否定形成于世。萨特认为艺术家并没有完全使他的心理意象得到实现,他只是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近似物,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看着这个近似物的条件下把握到那个意象。萨特举例说:“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正是借助于语词近似物构成了一种非现实对象的。”[3]288如黑格尔所说“这时是夜晚”的语词与阅读语词人的现实(譬如此刻是白天)是矛盾的,所以说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语词是真实物的一种符号性替补,它本身不指向现实,而是指向自身的非现实。文学艺术作为替补真实物的非现实性恰恰是艺术的本性和优越性。

“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也是由想象活动本质决定。萨特认为想象的活动是一种变幻莫测的非现实活动,想象活动是一种假定活动;这种假定是从一种非现存的不在现场的状态向一种现存的在现场的状态的过渡;在这一过渡之中,现实性却是不存在的:作为意象的对象,虽然被假定是现存的,但却还是非现实的。艺术作品的想象活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非现实性。

萨特认为文学艺术是想象的替补物,因而是一种非现实。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萨特不同于海德格尔而同于英加登和杜夫海纳,海德格尔将物解蔽从而达到物与作品的源始同一,而萨特等人则悬置物,从活动和呈现中理解作品。这看似不同的路向,但殊途同归,都是基于现象学的方法。萨特的文艺观——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萨特将艺术作品判定为非现实,并认为艺术作品只是近似物或替补物的思想是深刻的。“替补”是20世纪乃至当下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广泛地运用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并在各个领域引起一场观念的革新。“替补”这一思想最早是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出的,卢梭旨在说明不在场的“替补物”比在场的“真实物”更让人着迷。在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将梦的象征符号视为被压抑欲望的替代者,提出文学就是“白日梦”。语言学家也从在场语词转向不在场语词研究,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经过多次替补而成为在场的,所以研究在场不如研究如何在场的——替补。“替补”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论文字学》中提出文字对于言语的“替补”思想。“替补”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革命,是从在场到不在场、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向。“替补”是以假当真的游戏,具有延迟的时空距离感,所以说替补物比真实物更具有审美的自由。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写景”,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5]语言的魅力恰恰就是它的替补性,网络聊天以及网络写作更加深化了这一特性。从文学替补思想看,我们以前太关注在场的现实性,而忽略不在场非现实性的研究,从而造成文学研究诸多局限。

三、文学介入原则

萨特一方面积极倡导文学就是行使自由以及非现实的存在特性,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张文学介入说。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行使自由,因而它是非现实的存在。从文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积极地介入,因而它具有解放的功能。萨特的文学自由论与介入说既对立又统一,在深层上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介入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萨特所说的“介入”,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文学介入”是1945年萨特在《现代》杂志发刊词中正式提出的,它集中体现了萨特的文学创作原则以及文学存在的价值、功能等文学思想。从萨特“自由先于本质”的哲学观看,文学介入是指写作的必然行为,文学写作就是文学介入。萨特说:“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6]从萨特的现实政治观来看,他所说的介入就是指文学要揭露现实,干预政治。一言以蔽之,在萨特看来,文学介入,本质上是写作的必然,现实上是文学的干预。

由此,我们得知萨特主张文学介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其哲学观的必然产物。萨特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宣称“存在主义是行动的哲学”。显然,正是其“行动哲学”,直接触发了他文学介入思想的生成,可以说没有萨特的存在论思想就没有文学介入的深层意蕴,没有文学存在价值的现实思考。萨特集作家、哲学家于一身,他的富于人生与现实思考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即是他介入主张的体现。二是与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的推动有关。萨特说:“战争使我懂得了必须介入。”[7]二战后,萨特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也部分地调整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更为重视文学对现实政治的介入。所以二战后,萨特更加强调作家要有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对于文学如何介入,萨特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一,作家要不断地写作,因为作家写作就是介入。第二,对于一位作家,一定要清楚“写什么”“为谁写”“写给谁看”,萨特自己的回答是“写今天”“为今天而写”“写给多数人看”。第三,作家要敢于揭露现实,要有改变现实的责任感,要以解放人为使命来介入。萨特说:“对知识分子来说,介入就是表达他自己的感受,……作家与小说家能够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从这个观点来表现为人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揭示人所处的环境,人所面临的危险以及改变的可能性。”[8]总而言之,萨特的文学介入就是要求作家、知识分子,要面对现实,要担当责任,要重视文学的社会现实功能。从文学介入的一系列主张中,我们可进一步看清萨特的文学观念:文学超越于现实,又要服务于现实。由此看来,萨特的文学介入说与文学就是行使自由以及非现实的存在在深层上并不矛盾。反言之,其实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功利,也是非功利的存在。

文学究竟是要走向自足,还是走向介入?这也一直是文艺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自足,即意味着封闭,且会导致脱离现实,减弱价值的弊端;介入,又有可能使文学丧失自我,而沦为达到另一目的工具。萨特所提出的文学介入原则,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是在强调哲学意义的介入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是更具合理性的。但萨特过分强调文学与现实斗争的关系,毕竟又很容易使文学介入滑向政治介入,故而萨特在晚年,明显地淡化了“介入”的政治色彩,将“介入”视野更多地转向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与人生等方面。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正面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无限丰富”[8],文学艺术也呈现出急剧下移的“介入”趋势:从政治的介入转向经济的介入,从而致使其商品气息加重,应有的独立价值与独立品格走向萎缩。文学艺术,固然可以作为文化产业,“介入”经济发展,但无论是何“介入”,文学艺术都不能自我迷失。且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文学艺术毕竟还应承担养育人类灵魂,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更为重要的使命。萨特的“文学介入”观,虽亦存在某种不足,但对于启示作家的崇高责任感,仍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献

[1]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6.

[3]萨特.想象心理学[M].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0.

[5]亚里士多德.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5.

[6]柳鸣九.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4.

[7]Jean Paul Sartre.qu′est-ce que la literature[M].Paris:Gallimard,1986:30.

[8]萨特.词语[M].潘培庆,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45.

[9]程正民.文化大发展的新局面和当下美学的机遇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461.

(责任编辑伯灵校对伊人凤)

The Literary View of Sart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YIN Xue-m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Sartre is not only a famous litterateur in 21th century but also an excellent critic.His basic literature view is that literature is free as well as intervened.From the view of literary itself literature wield the power of freedom due to its non-existence in reality.I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function,literature refers to active intervention,which endows the liberation function.The freedom theory of literature proposed by Sartre and the invention theory possess the relation of unity of opposite,which are reconcilable.The literary view contains various poetic perspectives.To improve study on literary views of Sartre not only makes contribution to western poetic development but also enlightens the current literary creation and poetry construction.

Sartre;freedom;intervene;unreality;literary view

2015-12-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ZW021);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ZZ-WX-06)

殷学明(1976- )男,山东曲阜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外诗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6.03.002

B83-0

A

1672-9617(2016)03-0295-05

猜你喜欢

萨特行使艺术作品
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逾期清税情形下纳税人复议权的行使
党员应如何行使党员权利?
论FRAND原则对标准必要专利权行使的限制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