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研究
——以校园心理微电影为例
2016-04-12刘飞
刘飞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研究
——以校园心理微电影为例
刘飞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纪落实党的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是运用新媒体和受新媒体影响的一代。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与导向作用。经过实践与探索,校园心理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团体活动方式,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显著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新媒体微电影
校园心理微电影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3G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形态。[1]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校园心理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校园心理微电影的主题及实施方法
1.主题
校园心理微电影是受校园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它集电影、心理问题为一体,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电影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参与演出者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并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观众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
校园心理微电影的题材主要反映校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包括大学生的新生适应、学习问题、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宿舍关系、师生感情等题材;表现大学新生、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等阶段性心理成长过程;也可以表现民族生、国防生、贫困生、拔尖学生等群体性心理特征。可以单独成剧,也可以成系列。
2.实施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一转化,只凭讲解、灌输等手段提高认识水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心理素质。[3]因此,该项目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在校园心理微电影制作与传播的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剧本的创作、几个演员的本色演出,再加上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几个软件以及心理学专业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心理微电影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为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与可能,学生乐于在创造性微电影的活动中体验、参与、合作、内省着,他们是制作的主体、传播的主体、感受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兴趣饱满、真实体验着心理学对人性的关怀与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校园心理微电影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契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方式的转变,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传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满含着对当代大学生的关怀与热爱。它易操作、可传播,不仅生动形象且具有示范性,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探索。
校园心理微电影的教育效果
经过探索与实践,校园心理微电影达到了学生预防干预与教育辅导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互助相结合、思想修养与艺术专业相结合、思想修养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教育成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有效占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1.探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一转化,只凭讲解、灌输等手段提高认知水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心理素质。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小报、心理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校园心理微电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及其很强的参与性,被新时代的大学生喜爱和接受。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心理微电影的制作与展播,将发生在相对封闭环境内的心理咨询、课堂讲授等展现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将发生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对一”或“一对少”专业咨询、课堂讲授的模式,转换为“一对多”的受众模式。将相对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音乐、图画等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新颖、生动地将心理健康知识带到了学生中间。[4]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如果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困惑,你会选择去心理咨询中心吗?”45%的学生选择不去,他们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认为有心理障碍。4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有心理咨询机构。当问到:“以微电影的方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你喜欢吗?”23%的学生表示喜欢,63%的学生非常喜欢。这表明学生乐意接受以微电影的方式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电影的时长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在短时间内展示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在朋辈和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新的方式契合了微时代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学生看完一部有关青春与梦想、奋斗与迷茫、爱情与亲情交织而成的心理微电影后,心理健康教育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学生的生活。[5]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你是否愿意参与心理微电影的拍摄?”9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这表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2.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效果
(1)起到了学生预防干预与教育辅导相结合的作用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只是主体发展、提高、完善的外因,教育影响只是通过主体的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6]在微电影的制作当中,学生是制造的主体、传播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体验、参与、合作、内省着,在经过比对、强调、内化,学生学会了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完成了预防干预与教育辅导。
这种新的方式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视角,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他们主动涉猎发展心理学、性别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并将知识内化为行为,指导自我实践,教育在不自觉中完成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2)起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互助相结合的作用
校园心理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探索,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他们既是生活的经历者,又是剧本的创作者,有的也是剧中人。创作过程包括剧本的创作、剧目的演出、电影的拍摄、剪辑与传播等。学生们参考、对应、体验着剧中演员的心理变化,不仅促进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又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感受能力,达到了自我教育和朋辈互助的效果。
(3)起到了思想修养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作用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微电影的制作相结合,整合了资源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在微电影后期制作过程中,涉及到构图、色彩、字幕、影视、剪辑、声音处理等专业课的内容,这些知识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思想修养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作用。[7]
(4)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格层面的成长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心理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当中,借助心理辅导与实践参与个体与朋辈互助的力量,培养大学生感恩与宁静、希望与自豪、激励与敬佩、爱与喜悦等积极情绪,重塑宽容、谦虚、谨慎、自律、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团队协作等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才能,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这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3.占领了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当今大学生的互动平台和交流方式,越来越向交互式的高信息量的网络沟通模式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说教、信件等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占领网络教育平台,是教育在新形势下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校园心理微电影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呈现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地的重要方法。
[1]赵泽洪、朱亚兰:《新媒体时代中的政府形象塑造》,《长白学刊》2014年第3期(总177期)。
[2]秦娟:《校园心理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总207期)。
[3]谭春芳:《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53期),第64页。
[4]廖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元化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2期,第65页。
[5]李瑜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文化传播与教育》2014年第1期。
[6]谭春芳:《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53期),第64页。
[7]刘晓华、陈艳:《微电影——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载体》,《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第31卷第4期。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学工部陕西西安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人文社科类)项目“校园心理微电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的探索与实践”(No.31082515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