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转型发展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
2016-04-12唐奕
唐 奕
(成都师范学院人事处,四川成都611130)
论高校转型发展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
唐奕
(成都师范学院人事处,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职业理想有直接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人才培养在观念、模式、方法上的变革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理想的理解和选择上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如何理解社会需要、职业以及大学生自我,作为大学生思考确立职业理想的三个基本思路,在新时期也有着需要重新理解的新内容。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大学生;职业理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地方高校开始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转型发展在本质上对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革,带动了作为培养对象的大学生在对社会、职业以及自我理解上的转变,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和确立。大学生如何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理解和选择职业理想,成为当前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点问题。
一、职业理想及其价值
简单来说,理想就是我们立足当下,对未来生产生活的所要达到的应然状态的一种构想和假设。[1]学界根据社会生活的不同场域,将我们的理想划分成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四者相互兼容,在实际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融为一体。其中,职业理想是四种理想类型当中十分特别也非常重要的一种。职业作为个体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从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链接点,是促使个体走向社会化的主要手段。职业发展情况的好坏,又与个人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紧密相连,成为四种理想的中间环节,这是职业理想社会价值的集中彰显。
相对于社会价值,职业理想对于个人的价值更为直观和具体。一般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或清晰或模糊,或坚定或徘徊,或已然成型并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或仍在酝酿而自己的职业生活也较为茫然。学界根据职业理想的理论构成和实践教育经验将职业理想对个人的作用划分成三个方面:未来维度的导向作用、过程维度的调节作用、现实维度的激励作用。[2]无论是导向、调节还是激励,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价值,是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将从事的工作,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事业观的精神引领。也就是说,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真正价值,不是外在的获得,而是内在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动力。
二、高校转型发展与大学生职业理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对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职业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高等教育人才观念的变革都会伴随着相应时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理想定位的改变。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一共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当下的转型发展阶段。精英化教育阶段主要是指高校扩招之前的高等教育阶段,高校规模小、数量少、教育资源奇缺,能在这种艰难环境下接受高等教育,当时的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并不为过。而这些大学生也不负重托,皆以“国家栋梁”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目标。自2003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高校数量快速增长和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已经被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诟病。高等教育的“爆炸”式增长给“天之骄子”这样的人才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一个“国家栋梁”到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过渡,是诸多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理想定位转变的一个写照。由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和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利用教育体制优势从政策上引导高校开始转型发展,不再求大求全,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转型”所体现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象牙塔”式的封闭式发展转变到不断开放,通过与地方企业的产业合作,不断扩展社会捐赠的渠道、开发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二是发展观念的转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再以综合型大学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是结合行业特色与区域特色,更加注重自身特色的发展,即“放弃全能冠军,追求特色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的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统一追求“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强调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简要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中心和重点都是集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上。高校转型发展并不是一个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偶然性事件,它是在国家发展需要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着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意义。[3]高校转型发展,从培养综合型人才到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的结果。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导向之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直接点明了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校转型发展所彰显的发展方式、发展观念、人才培养的变革,高校转型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关乎人才培养的转变,是社会通过各方面的力量逼迫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手段上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间接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下渐已形成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作为被培养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定位之下,对职业以及职业理想的理解就也就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新时期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载体。同时,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回应。因此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必然是一个多维度的理解过程,包括对社会经济大环境的理解、对应用型人才内涵与特征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理解。
(一)理解社会经济大环境
大学生理解和确定职业理想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对自己所将要走入的社会进行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即要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大学生需充分的认识到,任何理想的确立都必须是要以社会需要为现实依据,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是有生命力的职业,才能言及理想,才可能从适应社会进步到引领社会,完成大学对于社会更为崇高的使命。诚然,从社会的整体来说,只要是存在着的职业就必然是被社会需要的。但是社会对不同职业的需要是存在明显差别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娴熟技能、高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我国政府甚至已经在对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政策性倾斜,尤其是在硕士以上的高学历层面。因此,作为大学生理解和确定职业理想的现实依据,如何理解和把握高校转型发展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是理解和确定职业理想的首要前提。
(二)理解职业
大学生在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对职业理想的理解和选择的第二维度就是对职业的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职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大学生对职业就需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首先,大学生对所向往职业有一个相对模糊的认识,只是将很多相关或者相似的职业在头脑中归为一类,学术界称之为“职业群认知”。目前,我国高校很少有直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职业去培养特定的人才,而是采取“宽口径、厚基础” 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一对多”的扇形职业面向。但是在这样的扇形面积即“职业群”当中,并非是每一个职业都适合自己。因此,职业理想的理解和确定,首先就需要去了解自己未来所要涉及的扇形面积中的职业群。通过不断的对比和自我分析,判断和选择哪一种职业更加适合自己,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确定做好预热。其次,在充分认识职业群之后,大学生还需要对所选择职业的职业素养有一定的认识。就当前的经济发展形态而言,职业对大学生在能力上的要求更多的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即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但是,即使在同一职业群当中,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的要求有时也会有很大差别,如高校当中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虽然同属一个职业群,但是对两者的要求明显不同,前者侧重于科研,后者侧重于实践教学。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种职业的准入门槛愈加专门化,对从事这一职业的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之外,专业性要求摆在了更为鲜明的地位。要使大学生职业理想定位准确,了解这份职业对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这种要求成为必须因素。[4]只有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内在世界,形成一种客观的理性认识,才能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定位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理解自我
大学生理解职业理想的第三个维度就是对自我的理解。理解自我是大学生选择和确定职业理想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高等教育甚至是教育整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构建的应有之义。[5]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并不是仅仅确定“我有什么样的兴趣?”以及“我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就能足够。对此,大学生需要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以下几种自我理解的基本观念。首先,要将自我看成是一种实践的存在,[6]高校转型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观念的变革本身就是高等教育长期实践的产物,大学生也要在实践过程中来理解自己,确定职业理想。从现实情况来说,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性存在一是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践性的存在意味“我”不是停留在意念当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自我,从“我思故我在”过度到“我动故我在”。二是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理想的定位。第二,要将“我”看成是超越性存在。[7]“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立于这两极之间”,因为“超越”我们的本质才不会被规定,我们才会有发展的可能。但是我们的超越不是随意的,是要基于现实和历史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意识主体的超越性特征,在理解确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自己的超越,还是对未来的超越。高校转型发展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不是说将我们自己完全的规定在“应用型”的范围之中,“我”的超越性特征意味着我们有在未来职业工作中有着无限变化的可能,我们的职业理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此进步空间也是无限的。[8]第三,要将“我”看成是生成的“我”而不是固定的“我”,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彰显着生命的绵延。无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还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大学生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理解自己、重塑自己。因此,大学生是逐步成长为应用型人才,职业理想也是逐步实现,大学生在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也是在逐渐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高校转型发展所带来人才观念的变革,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理想确立的直接因素。高校与大学生、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又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理解职业理想基本思路。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构成了大学生理解职业理想的宏大背景,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行业发展与职业特点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而大学生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自我理解则构成了大学生理解和确立职业理想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柯羽.回归生活世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2(7):63.
[2] 张继延,万勇华.试论职业理想及其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23.
[3]李河星.“卡理斯玛”与立志教育——以重庆交通大学“兴趣小组”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6):122.
[4] 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22.
[5] 朱红萱.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4):154-157.
[6] 杨魁森,程彪.历史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17.
[7]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1.
[8] 牛燕,唐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3):144-147.
[责任编辑范藻]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唐奕(1980—),男,四川雅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4-0142-04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establish career aspirations
TANG Yi
(Personnel Department,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Career aspir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aduate career planning,and also a key factor which impact the professional lif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ge position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establish professional ideals have a direct relationship.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hange of Personnel training:concept, mode and method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ideal understanding and choice must be made corresponding change.How to understand the need of society, professional and college students self, as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career ideal thre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in the new era is also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ew content.
Key words:Colleges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Applied talents;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i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