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三国演义》“三绝”的评价

2016-04-12

关键词:关羽三国演义诸葛亮

陈 卓 然

(日本长崎大学, 日本 长崎)



日本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三国演义》“三绝”的评价

陈 卓 然

(日本长崎大学, 日本 长崎)

[摘要]在毛宗岗本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关羽、诸葛亮作为三大主要人物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被称为“三绝”,三人的形象也随着小说的普及而深入人心。相较于中国学者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日本学者则把目光放在了《三国演义》所涉及的真实史料上,这样的着眼点使曹操、关羽和诸葛亮三人的形象在日本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或源于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特有方式以及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三国演义》; “三绝”; 曹操; 关羽; 诸葛亮

在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的首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则“读三国志法”:

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 ——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 ——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历稽载籍,奸雄接种,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1]8

如此看来,在三国时代有三位杰出的人物,毛宗岗本《三国演义》 更是将其称为“三绝”。也就是杰出的宰相诸葛孔明、超群的武将关云长以及古今首屈一指的奸雄曹孟德。这三人在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引领小说发展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日本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可以说是除了中国之外最为深入透彻的。涉及《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本文主要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学者的相关论著来进行分析:渡边义浩①渡边义浩(わたなべ よしひろ,1962年-),男,日本东京都生人,早稻田大学教授,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1991年筑波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历史·人类学研究科结业,并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北海道教育大学(讲师)、大東文化大学(助教授·教授)、早稻田大学(教授)。专攻是中国古代史。先生,他的著作主要基于对历史资料的考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三国时代;金文京②金文京(きん ぶんきょう,1952年-),男,日本东京都生人,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毕业,京都大学大学院中国语学文学专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专攻是中国文学。先生,他的著作主要是通过分析《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还原了诸位英雄豪杰的真实形象。井波律子③井波律子(いなみ りつこ,1944-),女,富山县高岡市生人,小学时期迁居至京都府,金泽大学教授,国际日本文化中心名誉教授。1966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1972年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课博士课程结业,1974年在京都大学担任助手,1976年任金泽大学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009年退休离任。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因有关《三国志》的研究以及对《三国演义》的翻译而被世人熟知。教授,她的著作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对三国时代的主要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这三位学者的著作是在对日本关于《三国演义》主要人物评价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先行研究。通过分析三位学者对曹操、关羽及诸葛亮的研究,可了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在日本是如何被定位以及接受的。

一、 曹操在日本的形象

1.渡边义浩眼中的曹操:划时代的英雄

渡边义浩在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曹操形象。首先,由于毛氏父子强烈的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尊刘贬曹”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毛本《三国演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毛本《三国演义》中,从曹操一出场就强调他是宦官之孙。这与刘备的景帝玄孙的出身简直是天差地别。以当时的社会观念来看,身为宦官之孙的曹操的卑微出身是为人们所厌恶的。[2]74从此曹操总是作为正面人物刘备的对立面出现,在两相比较下使胜负自见。这正是毛宗岗塑造曹操形象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曹操也正是这样在《三国演义》中被狠狠地扣上了“恶”的帽子。除此之外,他残忍狡猾的性格以及对汉室的无理也在《三国演义》中被强调、放大。

而在《三国志》中,曹操被陈寿评价为“非常之人”。渡边义浩把曹操的优势归结于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他身为军事家的优势。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并熟读孙武、吴起的著作,在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2]90-92。在御将方面,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并且对曹姓以及夏侯姓以外的将领,很少给予一万以上的兵力供其差遣,借此来防止地方割据。[3]45-46第二则是他身为政治家的优势。曹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用人唯才。强调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也可受到提拔[3]66。并且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2]86。第三就是他身为文学家的优势。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3]70。他所创造的一些体制甚至延续到了后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律令体制正是基于曹操的屯田制而来。而盛唐时期流行的五言诗被作为一种文化受到很高的评价,而这种文化恰恰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

透过这种小说和史书的对比手法,我们不难体会到渡边义浩为了改善曹操形象而做出的努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洗去身上污垢的更为真实的曹操形象。

2.金文京眼中的曹操:拥有压倒性实力的“恶”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欺善怕恶”,而把这个词放到《三国演义》中,我们说它的意思并不只是“欺辱善良者,惧怕凶恶者”,还包含了“惧怕强大的人,欺负弱小的人”的意思。这里的强者和弱者分别指的是谁呢?正是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描绘成反差最大的两个人物:曹操与刘备。如果没有曹操的“恶”那刘备的“善”岂不只是弱者的意思?[4]169

同时,金文京把曹操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词汇“恶”细化进行了解释,其一是他身为奸臣的坏、品行恶劣。其二就是身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他,实力压倒性的强大。在金文京看来正是因为曹操的过于强大,才给予人们一种“坏”的负面印象。

3.井波律子眼中的曹操:具有两面性的角色

井波律子为考证曹操奸雄化的过程,围绕吕伯奢被杀事件,分别列举了《魏书》、《世语》、《雑记》中的事例与 《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曹操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因为正当防卫杀害吕伯奢一家,进而变为因为自己多疑的性格大肆杀戮,最后更是在杀人之后留下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句。[5]12-19透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被不断的添枝加叶,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奸雄曹操。

而在曹操究竟是奸雄还是英雄这一问题上,井波律子也做出了她的回答。她分别罗列了可以体现曹操奸雄性和英雄性的诸多事例,主张曹操具有奸雄和英雄的两面性[5]126-139。我们说像这样具有好与恶的两面性的曹操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毕竟小说《三国演义》也是基于很多历史资料来进行创作的,因此曹操的一些优秀的性格也被自然而然的写进了小说中。这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矛盾的一个方面,相反,这样的刻画更加凸显了小说在文学上的成熟。

在历史上,曹操确实蔑视献帝,强权专制,甚至做出了徐州大虐杀这种惨无人道之事。他所犯下的种种恶行,在后世小说家和艺术家的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中,被日渐丑化,导致了他原有的一些功绩也被世人所遗忘。而透过这三位日本学者对曹操形象的分析以及评价,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关联性,那就是日本的研究者对于曹操的评价与其说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奸雄来看待,倒不如说把他当作英雄的倾向更加强烈。

正如史书中记载的,可以支撑曹操成为英雄的事例还是很多的。横槊赋诗、爱才如命、活用人才等等,他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以及对人才的求贤若渴甚至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位很有魅力的明君,以至于他对后世的影响也让我们敬佩不已。唐太宗李世民的律令体制正是基于曹操的屯田制而来,盛唐时期流行的五言诗被作为一种文化受到很高的评价,而这种文化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

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可能并不理解曹操,只看到了他强权专制的奸雄性格,但在近代日本,曹操的“奸”正是成为“英”的一种手段。曹操的“奸”其实就是“英”。这种认识或可对中国的曹操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二、 关羽在日本的形象

1. 渡边义浩眼中的关羽:《三国演义》塑造的忠义之神

渡边义浩为了研究关羽形象的变迁,把陈寿的《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在陈寿的《三国志》(包括了之后的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关羽并没有被赋予很高的地位和较高的评价。不但被陈寿一语道破“自负”及“刚愎自用”这一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变身为一个对人妻抱有幻想,为了得到不惜屡次请求曹操的好色之人。[6]21-33这样的关羽确实很难被神化。我们说关羽的神化并不是基于史书中的记叙演变而来的。如此看来,关羽被神化似乎只可能与《三国演义》有所关联了。通过李卓吾本《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六回中“汉寿亭侯”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视到关羽对于汉的忠心。而在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五回中的“关公约三事”以及第二十七回的“千里走单骑”中,我们则可以体会到关羽对刘备的忠义。的确,在三国时代,乃至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当中,即使君主败退也不舍弃,受到优待也最终回到原来君主身边的事例实在是太少了。比如韩信之于项羽;吴三桂之于明朝。但是这些归顺者都不得善终,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中都没有“义”这一信念,新的君主也无法统御他们。三国时代的曹操麾下也有数之不尽的归降者,而再仕旧主的却仅仅只有关羽一人[2]141-144。我们说正是这份对君主“义”,扶持关羽登上忠义之神的位置。

而对于关羽信仰的形成,渡边义浩也做了解释。开始关羽是作为寺院的守护神被供奉。因为军事力量的薄弱,到了宋代,关羽被皇帝做为守护国家的武神被供奉。然而,伴随着山西盐商的振兴,关羽被用来供作守护盐池的财神。最后因为具备了儒教五常中的“义”,关羽得以与孔子比肩,成为了儒教的武神。[6]131-202如今的关羽更是在世界各地被供奉,不仅仅是在中国大陆,在宝岛台湾,甚至在日本以及世界各地存在中华街和华人的地方,关羽都被作为最具有人气的中国神明被供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将关羽的“忠义”作为唯一标准,纷纷在其面前起誓,从而建立起信赖关系。

2. 金文京眼中的关羽:异文化的传播者

金文京向我们介绍了关羽这一人物形象传来日本的经过。首先在书籍方面,元禄四年(1691年)京都的书店,栗山伊右卫门发行的湖南文山译《通俗三国志》中可以窥视到关羽的身影。而在文化娱乐方面,江户时代“歌舞伎十八番”的《关羽》是著名的剧目。这也正是当时关羽风潮的一种体现。然而在金文京看来,书的发行和文化娱乐的发展使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在日本的知识人群和百姓群体中都得到了普及。但是这位历史人物与日本终究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所以也就谈不上是信仰的对象,只是作为一种异国趣味被大家所接受。[4]282-285

3. 井波律子眼中的关羽:充满虚构色彩的名将

井波律子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三国志演义》中充满虚构色彩的关羽的勇武和忠义。我们看到关羽武将生涯中最浓重、精彩的几笔都被井波律子拿出来进行了分析。比如“斩华雄”这一幕,可以说是关羽初露锋芒的一战,可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却看不到这一段情节,这只是《三国演义》在一开始为了赋予关羽一个英姿飒爽、勇猛无敌的形象而特意创作的故事。而关羽的另一丰功伟绩莫过于“斩颜良、诛文丑”了。 这一事件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羽望见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7]939短短十八个字而已。到了《三国演义》中,我们则看到“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瞪,蚕眉直竖……割了颜良首级,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1]305的描写。在《三国志》关羽传的十八个字的基础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再一次被完美地塑造出来。从“凤目圆瞪”、“蚕眉直竖”的神态描写,到“飞身上马”、“提刀出阵”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的同时,也使关羽的勇武更加形象化。

而对于关羽的“义”,井波律子举出了最令读者所叹服的一段情节“华容道义释曹操”。 被委以重任,立下军令状的关羽居然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放走对自己有恩的曹操,这是何等的大“义”。关羽的形象在此刻得到再一次的升华。然而,透过陈寿的《三国志》,我们似乎找不到关于华容道的蛛丝马迹,这一情节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创作,肩负着将关羽的大“义”升华的任务。

此外,井波律子还强调关羽神的形象与民间流传的神化故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关羽在孙权和曹操的夹击之下惨死后,他的魂魄还留在现世,飘到了玉泉山上。之后关羽的魂魄又多次显圣,直接导致了吕蒙的惨死。此后,民间还流传着关羽与阻碍盐顺利生产的蚩尤大战,以及关羽面如重枣是因为在相中杀人后,逃亡过程中在圣母庙旁边的泉水中洗脸所致,也因脸色变得通红,才得以通过追捕的关卡等传说。[5]107-109

透过这三名日本学者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是通过一系列的虚构故事以及民俗传承,进而从陈寿《三国志》中高傲、自负,带有感情色彩的一名普通将领逐渐转变为毛宗岗笔下的忠义之神的。而通过对于关羽热潮在日本起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在日本的地位以及他的普及状况,其实和中国是不同的,他并没有被作为信仰的对象被祭拜,只是作为一个异国的趣味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样看来,现在日本的横滨、神户以及长崎的中华街中随处可见的关帝像和关帝庙,对于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也不过仅仅是好奇心的对象,或者旅游观光地吧。

三、 诸葛亮在日本的形象

1. 井波律子眼中的诸葛亮:魔术师

井波律子提出《三国志演义》按照主要人物的配置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关羽(第一回登场)和曹操(第一回登场)组成的。到了第二部分,诸葛亮出场(第三十八回登场)和关羽、曹操形成交叉态势,并且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第三部分,随着关羽(第七十六回退场)和曹操(第七十八回退场)两大主角的退场,成为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舞台。

把这个结构放到《三国演义》中的话,也就是第一部分,后汉群雄割据,曹操逐步扫除对手,统治了华北;刘备遭到驱逐,没有安身之所,一直逃亡到了荆州。第二部分,刘备迎来军师诸葛亮,与东吴的孙权联合,阻止曹操称霸江南;并把势力范围从荆州延伸到了益州。 第三部分,刘备死后诸葛亮一跃从幕后走向台前,继续带领蜀国与曹氏展开斗争。[5]152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存在正是《三国志演义》情节发展与整体构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此外,井波律子还强调诸葛亮在一出场就被赋予了魔术师的形象。而这神秘的魔术师形象与他的家乡是天师道圣地以及他在“七擒七纵”中操纵人工兽、呼风唤雨和他在第六次北伐战争中,夜观天象,得知自己大限将近后,在营中布阵、向北斗星祈祷,试图为自己延长寿命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5]154-167

2. 金文京眼中的诸葛亮:科学家

而在金文京的眼中,尽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刻画成了通晓一切的神。但透过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我们则可以看到一个褪去了一切铅华的诸葛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邦域之内,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7]934

的确,身为政治家的诸葛亮赏罚分明,治国有道,的确是可以比肩管仲、萧何的名宰相。而在他身为实战指挥官的角度,我们不得不说连年兴师动众北伐,也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多么冷淡的评价,但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公正的。

在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后,金文京又举出了“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的故事。提出了被井波律子定义为魔术师的诸葛亮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家这一观点。[4]165-167的确,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就是运用了天文观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事先算出了三天之后的大雾,才有了“草船借箭”这一佳话。也正是因为在南征战争中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心理战术,才使孟获心悦诚服。

3. 渡边义浩眼中的诸葛亮:权谋家

渡边义浩强调诸葛亮是一位权谋家,这不仅体现在他献出的天下三分之计。渡边义浩还把视线放在了诸葛亮与刘备的政权纠纷上。并强调刘备临死前给出“如果刘禅无能,你可取之而代”所谓的乱命①乱命:臣下不能够遵从的君主命令。。围绕着两人的政权争斗一直持续到刘备死后。虽然,陈寿把刘备临终前君臣的这段对话视为展现两人之间无比信赖的体现。但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看来,“你可取而代之”,这正是刘备给出的乱命。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没有像和关羽一样的信赖关系,才会特意对诸葛亮临危重托。[2]178-179透过渡边义浩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些我们在小说中无法体会到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微妙而紧张的君臣关系。

这样看来似乎有些矛盾,虽然诸葛亮存在与刘备在政治权利上的纠纷,但是渡边义浩还是表明奉上《出师表》,到最后一刻也为蜀国奋斗的诸葛亮的忠义是值得赞扬的。[2]180就像前文说的,通晓天文地理、知晓未来的诸葛亮,想必也知道蜀国不能统一三国的现实吧。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当初还要应刘备之邀,与之共图大计呢?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是说,即使知道这是不能达成的愿望,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日本人眼中的忠臣诸葛亮。

通过这三名日本学者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在日本被当做魔术师,甚至是科学家被大家所认知的同时,史书《三国志》也被重视以及运用,一个军事才能受到质疑,甚至与君主刘备之间存在政治权利纠纷的诸葛亮形象也被搬到了桌面上。在日本人的眼中,诸葛亮的形象可谓是多面的。

四、 结论

通过分析曹操、关羽、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日本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与中国颇为不同的评价。首先关于曹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对曹操的再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系列为曹操“翻案”的论述。但是,曹操恶人的形象是从唐代到今天,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孕育而成的。即使在历史学界确立了曹操的正面形象,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也还没有给曹操一个新的定位。而在日本,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接受现状则是偏向于把他作为一位英雄的。他的奸雄气质被认为是为了成为英雄的一种必要手段而被大家接受。同时,他横槊赋诗、爱才如命的性格特点也被广大读者喜爱。

其次,对于关羽,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关羽被作为“义”的典范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中。关羽的义,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他的影响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一席之地。而日本人更多的是把关羽作为一种异文化的趣味来接受容纳,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把他作为“义”的典范、神一样的存在来祭拜。

最后,相较于在中国被刻画成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人民心中的英雄,中华名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能的化身的诸葛亮形象。诸葛亮在日本被当做魔术师,甚至是科学家被大家所认知的同时,历史资料也被重视及运用,一个军事才能受到质疑,甚至与君主刘备之间存在政治权利纠纷的诸葛亮形象也跃然纸上。像这样一个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格魅力,更加贴近真实性的诸葛亮形象,又怎么能不让日本人喜爱与接受呢。

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与日本最早接受外来文化的方式以及中日两国文化、文明的不同有关。比如,我们如果回顾一下《三国演义》的日本传来史,不难发现,在涉及到日本是如何接受《三国志》时,江户时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给出的答案是“读和看”、一般大众给出的答案是“看和听”,这其中包括以绘画、版画、浮世绘、歌舞伎为中心的接受方式。明治到昭和初期,“读和看”逐渐成为主流,比如明治十七年的《三国志长坂坡图》,演义三国时代的歌舞伎更是空前的发达。昭和后期到现在,“看、读、书、绘、游、说”等多种多样的接受方式逐步出现。如果更进一步的问“对于日本人来说,《三国志》代表了什么呢”。 答案就是,江户后期以后,“什么都包含的娱乐形式”。正因为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所以对日本人来说,关羽这样的历史人物自然而然在日本不足以成为神吧。

与日本文明的核心是神道和佛教不同,中华文明是以儒教和道教为中心,所以不具备仁、义、信的曹操,才会在中华民族的内心变为千古恶人、绝世奸臣。另一方面,日本从江户时代就对《三国演义》有了接触,但是谈到让《三国演义》普及的最大要素,我们不得不说是因为吉川英治所改写的《三国志》。在吉川英治《三国志》中,曹操并没有被当做一个恶人来描写,而是与诸葛亮一同被作为故事发展的两大主线,逐渐在日本人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然这与曹操经常被拿来和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做比较也是有关系的。并且,对很多日本研究者而言,曹操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修养,是三国时代里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总之,文化与文明的不同势必会造成想法和观点的差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伴随着近年来日本对三国时代主要人物的研究时,把“正史”和“演义”分开理解,甚至更加趋于抓住历史资料真实性的研究方式。我们认为这种现代的再评价方法可以对了解《三国演义》人物的真实形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大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评订.山东:齐鲁书社,1991.

[2]渡边义浩.三国志——演义から正史、そして史実へ[M].中央公论新社,2011.

[3]渡边义浩.《三国志》の政治と思想[M].讲谈社,2012.

[4]金文京.三国志演义の世界(増补版)[M].东京书店,2010.

[5]井波律子.三国志演义[M].岩波书店,1994.

[6]渡边义浩.关羽神になった《三国志》の英雄[M].筑摩书房,2011.

[7]陈寿.三国志(全五册)[M]. 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渡边义浩.三国志の魅力[M].汲古书院,2015.

[9]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の研究[M].岩波书店,1968.

[10]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の研究[M].汲古书院,1998.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陈 曦]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1-0012-06

[作者简介]陈卓然(1989-),男,天津人,日本长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汉文学。

[收稿日期]2015-06-30

[修订日期]2015-12-11

猜你喜欢

关羽三国演义诸葛亮
“关羽”去世
华容道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闲话关羽护嫂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