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像力、自我与社会
——基于《社会学的想像力》

2016-04-12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米尔斯社会学心智

高 研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社会学研究

想像力、自我与社会
——基于《社会学的想像力》

高 研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社会学的想象力”影响了社会学在内的众多学科,可米尔斯却并未对此下过严格的定义。围绕“想象力”、“自我”、“社会”等概念梳理全书,可以发现米尔斯所说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智品质,它饱含对社会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关怀,而非简单的一种理论或视角。

《社会学的想象力》; 想象力; 自我; 社会; 心智品质

一、米尔斯其人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赵刚的《知识分子米尔斯先生》一文中,作者将米尔斯的生平履历和学术活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穿插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米尔斯形象[1]。在社会学界,他被冠以左翼知识分子的头衔,是一个斗士。有此头衔,不足为奇,当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西装革履时,他却是土里土气,骑着笨重的摩托车,满身透着不合时宜。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小册子作者”,在米尔斯看来,“小册子作者”没有什么不好,潘恩的小册子《常识》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启蒙之作。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也是一本小册子,可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王汎森(2012)在南方周末中说道:“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马克思的小册子《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形容这本书是在分析‘为什么一个有三千六百万人的民族竟会被三个衣冠楚楚的骗子(包括路易·拿破仑)偷袭而毫无抵抗地做了俘虏’,列维-斯特劳斯大概是要一次又一次亲近那种从四面八方、一层又一层地解剖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政变事件的锐见”[2]就是这样有着独特秉性的社会研究者写出了小册子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并成为社会学界公认的排名前十的著作。这也算了却了他成为小册子作者的心愿,何为小册子呢?就是那种立足于社会公共议题,以小篇幅来阐释社会民众普遍关心而且影响重大的著作。小册子有小册子的优点,切中时弊,不是隔靴挠痒,不必在自己的学术小圈子中打转。可以说,这样的写作风格是米尔斯一直追求的。

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把批判时下美国盛行的社会理论和社会气质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首当其冲的是以帕森斯为主的结构功能主义等宏大理论,在这个社会斗士看来,宏大理论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宏大理论家们没有从更高的一般性回归到他们所处的历史的、结构性的情境中存在的问题[3]3。米尔斯以为,这些宏大理论似乎在玩一种文字和话语游戏,缺乏和自身切身体会方面的联系。紧接着,米尔斯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一系列美国学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流行的社会气质,比如抽象经验主义,广泛盛行的实用性,科层气质等。拉扎斯菲尔德是一个成功的应用社会学家,他采用诸如问卷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手段完成了伊里县的美国大选调查,这一研究至今影响深远,拉扎斯菲尔德被世人冠以“工具制造者”的头衔,对于应用社会学界来说,这是个莫大的荣耀。可对于米尔斯来说,这些工具和研究与他的追求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以为这些问卷调查貌似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社会事实,其实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一批可估量的数据恰恰偏离了社会事实,变成一种抽象的经验主义。不仅如此,还有盛行于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实用性,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气质呢?在社会科学界是对分散研究,对事实调查的癖好,以及与此相伴的多元主义含混的因果关系的信仰,他说:“自由主义实用性是一种道德化的情境社会学”[3]92-94。这种实用性的气质蔓延至整个美国社会,企业、公司、商界,乃至学校都是如此,米尔斯尖锐地指出:“在大学内外,教育中心里的人成为行政机器内的专家。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注意力以及可能进行的政治思考的视野”[3]105。在米尔斯完成《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的年头,美国大学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激辩 ,或许这让米尔斯的笔头触及到了教育界。

除此之外,就是盛行于整个社会的科层气质。但凡接触过社会学的人都不会对科层制陌生,它多以理性精神和效率意识勾结在一起,在韦伯看来,它是一种官僚体制。若对科层制应用得好的话,那就有利于集体整合和效率的保证,但一旦过分追求的话,就会有仪式主义、文牍主义等毛病,这都是对理性精神的盲目崇拜造成的。瑞泽尔所著的《社会的麦当劳化》说的一个问题便是这样一种机械的理性精神。《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是一个既破又立的结构,在前半部分,米尔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后半部分,米尔斯则又回归到一种他向往的理论和气质追求上去。他倡导我们在进行研究和思考时要追求真正的科学哲学精神,他说:“一流的社会分析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他排斥对概念的组合与分解,只有在有充分理由相信使用更精细的术语能扩展理解的范围,提高引文的精确度,深化其推理时,他才应用这些术语。他不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经典的研究途径就是这些学术巧匠的研究途径”[3]129。完整的科学哲学是理论和经验的结合,抽象经验主义是工具,宏大理论弥补其理论贫乏,这也是默顿“中层理论”的简略概括。对几种流行趋势进行批判之后,米尔斯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富于建设性的畅想,对他来说,这仅仅是让社会回到常态罢了。在他的畅想中,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的是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3]142。社会科学探讨的也应当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3]154这些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具有一种政治意味[3]193在对整个社会的任何特定要素进行的研究中,典型的“社会学”的做法是持续不断地将各要素结合到一起,以求得出总体的认识,[3]147这就意味着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3]153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式的综合思考,就是米尔斯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全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想象力的巨大魅力所在。

二、想象力、自我与社会

社会学的想象力究竟为何物,尽管在全书中到处有这个概念的一些影子,它像阿拉丁的神灯,时而变换形态,给读者以新奇和刺激,可米尔斯却从未对其下过具体的定义,或许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想象力,因而也只能姑且借用他自己的一个说法,将这种想象力视为一种心智品质。在全书开篇,米尔斯就开宗明义,指出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变迁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人们甚至迷失在信息环境中,认识不了自己和社会,著名的社会研究学者李普曼就曾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的情境。社会真实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这个真实的建构过程包含了三个层次:客观真实、符号真实和主观真实。所谓的客观真实就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却能影响人类的事实;符号真实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符号表达,像绘画、影像、文学创作皆属此类;而主观真实就是个人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建构的真实。”按照米尔斯的理解,他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应当有对社会真实建构和理解的层次,他讲到每个社会个体所需要的不再是庞大的信息,而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全貌,它可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3]3贯穿于这种想象力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3]4。

社会学的想象力首先体现为一种视觉的转换能力,那便是在自己和身处于同一个或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个人经历中穿梭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方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学跨越到心理学,从心理学跨越到法学,总之要在各个学科间穿梭。其次,这种想象力还需要将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一种“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的区分和结合。一方面要区分出哪些是社会个体自身的问题,哪些可以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尝试找到每个个体特质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动因。因为越是个人的,也就越是社会的,即使是最私人的心理问题,也能分析和总结一些社会和历史原因。前几年读到医学人类学者凯博文的《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和吴飞教授的《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都是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结合的典范,前者分析了处于社会巨大转折时期的自杀问题,而后者则分析了自杀与中国的文化观念的问题。其实,早在涂尔干和韦伯时期就提出了一系列类似的论题和研究,像涂尔干的《自杀论》,他分析了四种自杀模式,找出了隐藏在个体背后的社会动因,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就更是如此了,韦伯曾说“人类自己是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他将社会行动作为自己理解社会的重要视角。像后来的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莫不有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味。符号互动论以个体之间互动的符号将整个人类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乔治·米德看来,语言、符号是个体之间互动的媒介,有了这样的媒介后个体之间得以互动,互动网络得以建立,社会能够连接起来,社会遗产也能借此传承,这是将个体与社会联系的一个很好例证。

也就是说,目前可以看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应当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法,确定一个研究议题,并能以一套标准的手段穿梭于各个学科领域,并能够获得一个综合性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想象力意味着将自身命运与其他个人机遇和整个社会历史机遇的结合,也就是说,在理解我们自身命运和经历的时候,应放宽眼界,看到他人的社会经历与自己的同异,以及是否对自己的经历造成了一些影响。更高一层是个人穿梭于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能力,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中的公共议题总会找到一些联系,社会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洞察个体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那么,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否就简单的适用于社会学领域呢?在米尔斯看来并非如此,正如他所说,这种想象力表现为一种心智品质,而非一种简单的理论或是视角问题。这种心智品质涵盖了米尔斯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对理性精神的利用,以及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前者不言而喻,米尔斯在全书中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批判正好体现了他的那种对理性精神的合理应用,既包括对社会科学界盛行理论和成果的猛批,也包括对整个社会泛滥的一些社会气质的批判。毋庸置疑的是,米尔斯的这些激烈的言辞都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观察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社会深沉的爱,我们不难猜想他的这一倾向与自己从事社会阶层研究有莫大关系。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说过:“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不具有社会良心,而只是利用自己的知识牟利,那么他就是新的婆罗门”。用“一个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来形容米尔斯再好不过了。虽说全书主要针对社会科学界和广大的知识分子,但他的视角却并非如此简单,像教育界,可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应该算是米尔斯的高屋建瓴之作。尽管短小,却充分说明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要性。想象力是贯穿社会个体一生的心智品质这种想象力可能会被众多职业和不同人群所利用,从而激发出新的活力。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对这种想象力的利用,一方面记者要以细腻的笔触去刻画社会个体的机遇,同时还要以更宏观的视角洞察掩藏在社会个体背后的社会动因,只有这样方才能写出细腻而不乏深刻的文章。多年前,《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陈峰等采写了一篇《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新闻稿,[4]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讨论,最终导致了这一制度的废止。他们很好地利用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将自身的命运与其他个体联接,与整个社会联接,笔尖穿梭于微小的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正如前文已经说明的那样,米尔斯没有给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个固定的定义,但我们能感受到米尔斯对心智品质的强调,那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理性精神的能力,那是一种既能看清自己的机遇,又能看清他人的机遇,更能看清整个社会发展脉络的能力,这是一种需要饱满的社会关怀的能力。

三、想象力之痛

这个社会的想象力匮乏吗?如果这个问题让米尔斯来回答的话,答案是肯定的。他以质疑的口吻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这样说道:“作为社会事实,人类心智的品质和文化品位也许正在衰退,而许多人由于沉溺于新巧技术的堆积中,竟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3]190这种想象力的心智品质能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我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3]3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大爆炸成为这个社会形象的代名词,各种媒介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表面来看,信息增长必然让我们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提高我们对自身机遇和整个社会的理解,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我们这种想象力的心智品质不够成熟时,过多的信息只会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更加迷惑,而不是理解。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说道:“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5]133尽管他在书中描述的是电视文化,但看看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就明白了。网络的碎片文化和碎片阅读、大数据的盲目崇拜、社会情绪的政治化等等一系列公众议题都表现为我们理性利用信息的匮乏。或许,正如很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重新启蒙,再次进行一次对技术和理性的祛寐过程。要获得这种想象力的心智品质实属不易,可也绝不是不可能,总而言之,这种想象力要综合把握个体、他人和社会的命运,那就需要我们对社会有足够的体悟,对他人有所关怀,对自己有足够认知,只有如此,我们的心灵方能穿梭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之间。

“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米尔斯学术研究的大成之作,里面包含了太多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像教育、政治、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经验与理论的关系等,因而可以说从想象力、自我和社会来分析这本著作也仅是希望窥一斑而见全豹罢了,要读透它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我相信我父亲给我的教训也同时是他要给这个世界的一个讯息。他的手电筒是理性之光、人性的目的与道德热情,而他毕生殚精竭虑所致力的正是驱除这个由冷漠、迷惑与不负责任所造成的黑暗”[1]12米尔斯的女儿们为米尔斯充满温情的尝试做了如是评价。

当下,我们时时刻刻可以听到人文视角,人文关怀,对人文关怀的要求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学科,而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也正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告诉我们只有对社会有足够的体悟,对他人有关怀,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我们的心灵才能穿梭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之间,我们也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事物,接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文关怀。

[1]赵刚. 知识分子米尔斯先生[J]. 读书,2003,(11),3—12.

[2]王汎森.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N]. 南方周末,2012-12-21(A2).

[3]赖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 陈强,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3版).

[4]陈峰, 王雷.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EB/OL]. (2014-12-01).http://news.nandu.com/html/201302/28/26725.html.

[5]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3.

Imagination, Self and Society——ReadSociologicalImagination

GAO Y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thesociologicalimagination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 of mills, academic research,thesociologicalimaginationinfluenced many disciplines, sociology, but mills do not under a strict definition. This paper revolves around “imagination”, “ego”, “social” comb concepts such as the book, do a simple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and that as mills said this kind of imagination is a valuable mental quality, it is full of care for social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as a whole, rather than simply a theory or perspective.

thesociologicalimagination; Imagination; Self; Society; Mental quality

2015-11-01

高研(1991— ),女,云南曲靖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

C91-06

A

2095-7408(2016)02-0080-04

猜你喜欢

米尔斯社会学心智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淘气二人组》(二)
淘气二人组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5%的水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