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三哥

2016-04-12孟松波

金秋 2016年5期
关键词:岐山县三哥寨子

文/孟松波

追忆三哥

文/孟松波

我的老家是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北寨子村。北寨子是个有着两千多人的大村,村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姓孟。我们孟家当时是弟兄4个,我排行老小。我大哥孟松涛1943年牺牲在湖北的抗日前线,年仅25岁,他的尸骨也埋在了河南的南阳。我二哥孟松海解放后长期担任政法工作,做咸阳地区法院院长多年,因工作繁忙,积劳成疾,于1983年在工作任内去世,享年58岁。我三哥孟松源一辈子务农,由于生活负担过重,身体严重透支,刚66岁便撒手人寰。现在,我们弟兄4个只有我还健在,故而常常沉浸在对3个哥哥的思念之中,大哥、二哥吃国家的饭,有贡献也有名望,只有三哥苦劳一生而默默无闻,更令人痛惜感念。

我三哥很小就到咸阳的点心铺和书铺当学徒,在十五六岁时因家里种地的人手少,便回家务农。那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态,为找寻吃食想尽了办法。记得1948年4月,解放军“西府出击”的部队过境岐山,看到老百姓在这青黄不接之时日子恓惶,便在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听到消息,三哥领着我带上口袋去背粮。放粮的仓库就在现在的“天利华饭店”对面的十多间厦房里。岐山县城周围十多里内的百姓都跑来领粮,粮仓里山坡形的麦堆上爬满了装粮的群众。我当时15岁,半晌也只装了30斤麦子,三哥是20岁的大小伙,装了大约有100斤的满满一袋子。我俩扛着麦子朝家走,到家时都是大汗淋漓,三哥的脖子上挣得都鼓起了青筋。多亏有了这两袋麦子,使我们全家人顺利地度过了春荒。

三哥孟松源1950年与三嫂张彩莲结为夫妻,养育了5个儿子,家里人气很旺,但生活负担也很重。长子建国十五六岁就在十冬腊月里帮他爸拉架子车往返百里去麟游山区寻粮。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在水库上做过饭,在砖瓦窑干过小工,在小学教过书,在公社当过“八大员”,以此换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三哥三嫂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苦死累死也要供孩子上学。建国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苦读大学的。他穿的布鞋鞋底是用旧轮胎钉的,他穿的破棉袄在学校排练《白毛女》时被借去当做杨白劳的衣裳。建国凭着坚强的毅力读完了大学,为以后的前程打好了多方面的基础。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家里孩子的长大成人,三哥三嫂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遗憾的是三哥享受这种幸福生活的甘甜仅有16年,1994年就因心脏病而过世。如今三嫂已经80高龄,子孙绕膝都很孝顺,生活无忧就医无难,她那“贫贱不能移”的做人品质和“相夫教子”的本分实践给她带来了绵长的福寿。现在,大家一有机会就对她说:80算半老,90满地跑,人生竞百岁,正是风光好。

猜你喜欢

岐山县三哥寨子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多年以后
三哥的麦地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我的识字小秘诀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寨子
寨子
拯救
难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