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声》的可信度、可视性、纵深感

2016-04-12陈曦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声百姓局长

陈曦

《民声》的可信度、可视性、纵深感

陈曦

电视栏目平民化,不仅是电视从业人员需要确立的意识,也是电视栏目走向观众的基本路径。南京电视台《民声》栏目创办以来,坚持走平民化道路,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特色,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视性和纵深感,深受观众喜爱。

一、融可信度于精彩内容之中

1.说出百姓心里话。《民声》每期节目的话题都来源于生活,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诸如《如何把握食品第一关》《学生难就业,如何解难题》《如何守住水安全》《城市规化的困境在哪里》等,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学生就业、拆迁安置、马路“开膛剖肚”,每一件事、每一个话题都是百姓关心的事和要说的心里话。参与节目的市民代表,说起这些事来,有的疑惑不解,有的不堪其扰,有的有切肤之痛,希望参加节目的官员能给予解答。节目的话题就是百姓要说的话,所讲述的事就如同自己所见到的事情一样,观众看了十分解渴,深感节目为百姓说话,体现了民众意志。

2.市民问责不含糊。市民问责政府官员,是件新鲜事。《民声》的每一期节目都有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位官员参加,与推选的市民代表对谈。这些官员大都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面对他们,市民代表的问责毫不含糊。比如,质疑食安委主任:“你的98%农产品质量都安全的这数据哪来的,我根本不相信”;发问规划局长:“马路‘拉链’问题你为什么就解决不了”;不满物价局长:“你们的价格听证会为什么总是听涨会,完全是形式主义。为什么就没有一次价格降价听证会呢”;追问人社局长:“就业歧视条款为什么频频出现,你们是如何监督的”等等,市民代表的发言大都是举例后才发问,以事实为基础,不是随意的情绪宣泄,因此真实可信。

3.官员真诚直面问题。在《民声》节目中,市民代表都带着事实和问题而来,这对参与节目的官员来说是一次大考。节目的运作方式决定官员压力很大,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如履薄冰”。一位官员面对主持人和4位市民代表接连不断抛过来的问题,要一一解答。回答完一个问题,又有新问题轮番跟进。这些市民代表有学者专家,有律师和学生,有记者和教师,更多是街巷里来的大爷大妈,其中不乏刀子嘴的,他们连珠炮般地发问,火药味十足,让人真为官员们捏一把汗。好在官员们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回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官员们态度认真,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躲闪,表现出了真实和可信赖感。

4.感人的故事。《民声》内容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栏目针对话题,经常设置的故事环节。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绿色都市离我们有多远”,在讨论到如何解决砍树毁绿问题时,节目组请上了一位老人。老人年逾70岁,因为居住地拆迁,为守护一株150年树龄的古树,老人在树边搭了一个窝棚,吃住在棚中,终日守护决不让人砍伐。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在场观众,也感动了园林局长,她满眼盈泪地说,对不起老人,今天节目一结束,就落实守护古树的措施,不能让老人受苦了。节目中的感人故事,成为节目话题探讨的正向支撑。

二、融可视性于结构设计之中

1.环节设置独特。《民声》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一问到底”最为成功。市民代表和主持人就新闻短片中的话题,不断设问,追根溯源,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有的发问言词尖刻,直击痛处;有的细致分析,明辨是非;有的抓住重点,提出意见。当然,也有高声互呛的,有打圆场的,节目过程碰撞激烈。

第二板块是 “换位思考”。根据4位市民代表在“一问到底”中的表现,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当场的民意“局长”或“主任”,然后和参加节目的官员换位置,让市民代表以 “局长”或“主任”的身份思考当下的话题,解答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感受官员处理问题时的难度和压力。相互的提问和回答,将节目进一步引向深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对“局长”“主任”的调侃、挤兑等趣味性场面出现,使一些严肃的问题得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化解。《民声》的整个节目过程有两大板块和多个环节(新闻短片、对话、场内外互动)组成,结构清晰,脉络顺遂,有一气呵成之感。

2.融入娱乐元素。首先是遴选市民代表。这借用了娱乐选秀节目的做法,每期在60~80名报名市民中,选出4名代表,使《民声》一开始就有了观众基础,并由此扩大了影响。二是市民代表竞选民意“局长”“主任”。与娱乐节目一样,参与选秀者经过一番竞争后,决定获胜者。《民声》也是根据市民代表在节目中表现的高下,选任当期节目的民意“局长”“主任”,颇具娱乐性。三是现场观众投票。投票是娱乐节目常用的手段之一。《民声》中的现场观众投票,既推选出民意“局长”“主任”,也决定满意率,实际上是对当期节目话题进行打分。娱乐元素的融入,活跃了气氛,使节目好看而不乏味。

3.互动方式多元。一是网络征集话题。由公众投票确定节目话题,改变过去由媒体设定话题的状况,使话题更加结合实际。二是网络视频连线。由网民直接提出问题,官员现场作答,场内外无缝对接。三是网络留言。让网民充分表达意见,节目组收集整理。四是电视与广播、网络同步播出,实现《民声》栏目的全媒体覆盖。

三、融纵深感于传播形态之中

1.由新感知到过程的满足。《民声》栏目是一种准直播状态,保留了完整的现场传播势态。栏目设置了三个景区,即主景区、观众区、网络主持区。这种设置打破了谈话节目的固有方式,即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或一对二。主景区中,一张长条桌,主持人、官员、市民代表围坐一起,同桌论道,形式独有。观众区中,观众的踊跃提问,与主景区人员的互动,拓展了演播空间。节目完整地保有现场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包括各参与者的语言个性、肢体语言以及现场的人际互动,这些都是《民声》给予人们的一种新感知。在此基础上,主持人、编导在60分钟内,调适得当,使看似人多嘴杂、有些纷乱的现场变得舒缓有致、层次清朗。语言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动态中延伸,使观众从场景、话题的新感知开始,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2.百姓的话语空间和信息传播。百姓的信息交流一般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很难得走上电视,说出心里话。在《民声》节目中,市民可以直接向官员提出批评意见,说出建议要求,并且进行平等对话,反映社情民意。这样就有了百姓与政府间的连结、百姓与媒体的连结。这种连结又通过媒体得到两种效应,一是媒体在百姓和政府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使政府更加熟悉民情民声,政府的决策依据多了一条渠道。二是媒体拓展了百姓的公共话语空间。原本的小范围信息交流,通过公共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百姓也成了信息传播者。

3.信息发布的责任承载和人文关怀。《民声》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舆论监督色彩,市民代表的批评意见体现了这种功能。有的市民发言中带有情绪宣泄,但公共平台毕竟不是发牢骚的地方。媒体发布的内容,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取向有着深刻影响。所以,媒体的信息发布又有着化解怨气、消除误会、促进和谐的功能。《民声》栏目在运行中,充分认识自身责任,进行周密准备,整体节目调控得力,平稳生动,不仅受到百姓的欢迎,也得到政府的肯定,其中人文关怀起着重要作用。摄像机是冰冷的技术工具,掌握摄像机的人应心怀热诚。《民声》中的市民代表是主角之一,观照他们的形象是媒体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画面语言、一个摄像角度、一段语音采集等等,都能体现平等和尊重,在这一点上《民声》做得十分细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

猜你喜欢

民声百姓局长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民声
民声
百姓看家“风”
谁把局长推下水
『民生工程』要听『民声』
鱼局长
黄局长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