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桑皮纸业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出路
——以沙颍河流域邓城镇为例
2016-04-12张浩
张 浩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乡村桑皮纸业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出路
——以沙颍河流域邓城镇为例
张浩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桑皮纸业兴起于汉代的古皖国(今安徽)及新疆等地,明代中期传入沙颍河流域邓城镇。邓城桑皮纸又名楮皮红、构皮纸,是由桑树皮或楮树皮制作而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等。以桑皮纸为代表的乡村手工业(艺)类文化遗存,应当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加以保护,并在保护文化遗存基础上,适时创新,赋予其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邓城;桑皮纸;乡村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总体转型,都通过生产、生活和思维等领域呈现,表现为某一特殊时期、某一地域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或慢或快、或显或隐的变迁。沙颍河流域,地势平缓,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河流纵横交错,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大生产冲击着沙颍河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每一个领域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洗涤。关于中原传统农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太多学者参与其中,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本文立足于邓城镇这一传统农业区域,选取桑皮纸这一传统手工业的样本,从微观、具体、现实的角度,对乡村手工业展开全方位考察,旨在揭示传统农业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
桑皮纸制作工艺于明代中期传入周口市商水县西北部的邓城乡(镇),其中以邓城的范楼村最为出名。该地桑皮纸纸张轻盈柔软,结实耐用,长久存放不受潮,并散发着特殊的香味,蚊虫不咬不蛀,特别受顾客们欢迎。从清代到民国年间,邓城乡纸业兴旺,声名远扬,不仅在商水本地销售,外省的商人也慕名前来购买,销售的地方远达山东、安徽、湖北等省。但据村民们回忆,近世以来当地桑皮纸业趋向没落,由于原料的缺少,“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生产量了,只是个别农户进行季节性生产”[1]61-63。
一、桑皮纸业的历时性考察
1901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威斯纳教授借助技术手段分析新疆出土的魏晋残纸,发现其原材料主要是桑树皮。东汉末魏国初年,东莱人制造的“左伯纸”①,工艺精妙,“根据纤维细胞推测,这纸很有可能是构皮纸或桑皮纸,两者的纤维特点相似,都是长而细而且白”[2]51-60。用构树皮造纸较桑皮纸出现的晚,在大约二百年左右才见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东汉蔡伦发明纤维纸,蔡伦所用的材料是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经后人考证,蔡伦所用的树皮是构树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是我国文献提到桑皮纸的最早年代,距今已有1 600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生产特别发达,南方、北方都建立了纸坊,生产的主要是皮纸,原料包括构树皮、麻以及桑树皮,总称为皮纸。隋末的《妙法莲花经》、开元年间的《天上秘要》、唐代的《波罗蜜多经》等文献所使用的都是皮纸。宋元时期书画家多用桑皮纸,苏轼《三马图赞》,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即是。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描述元朝纸币是桑皮纸印的,上面有官印和官员的署名,还介绍了桑皮纸的制法。这一时期纸制日用品很多,并且质量高,价格便宜,民间常常使用。比如纸衣、纸被、纸枕、纸牌甚至皮影戏,这些日用品的原料,都为物理强度大的皮纸,既有构皮纸也有桑皮纸,其中桑皮纸比较常用。
“隋唐五代时期为我国造纸进一步发展阶段,也是我国造纸技术向外传播时期,传到日本、阿拉伯、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等国,造纸原料也增多,出现了竹子造纸,而且产量也成倍增加”[3]130-133。用嫩竹造纸大大扩大了造纸原料,也促进了纸张产量的迅速提高。宋元时期,造纸领域数量最大是竹纸,产区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多用于印书,亦用于书画,强度差,耐久性亦不及元朝皮纸。我国在明清时期竹纸有很大发展,由于供应印书的需要,纸的产量大大增加,但是品种方面是多重仿制,少有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我国进口的高丽纸的本色纸,已没有糊窗的白色纸了;皮纸都是供书画家用,如故宫的《关山雪霁图》为白色桑皮纸,朝鲜版图书多用桑皮纸。光绪年间迁安籍商人李显庭三赴朝鲜学习高丽纸制作工艺的事迹,映衬了清代桑皮纸开始衰落的端倪,“在清朝末年,河北迁安桑皮纸衰落”[1]68-69。高丽纸②占领了市场。
二、邓城桑皮纸的制作及用途
邓城桑皮纸的主产地在邓城镇范楼村。范楼行政村位于邓城集东南7华里,北纬约33度,东经约114度,东与腊梅庄村接壤,南与牛堂、关帝庙村相对,西与范庄相望,北与许村、韩村靠近,辖范楼、程寨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范楼村从前有一个范姓财主,有良田千亩,楼舍数间,后逐渐破落,民国初还有走马门楼,村名故为范楼,一直沿袭至今。现范楼以赵姓为主,范姓很少。程寨村民大多姓程,以姓氏取村名。全村耕地1 650亩,人口1 500人,土质为沙土和两合土,瓜类面积大,常年达300亩。“范楼桑皮纸为其特产,以桑皮纸和楮树皮做原料,人工捞制而成,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过去裱糊油篓,制戏衣帽盔的佳品,清代和民国时期生产极盛,现由于原料缺乏,只有少量生产”[4]20。
(一)邓城桑皮纸的原料来源
邓城镇所在的沙颍河流域,地处中原传统农区腹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仅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而且适合各种林木的生长。自古以来,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自然条件,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等闲散地方种植树木,其中包括有用来生产皮纸的桑树、楮树等。新中国成立前,邓城镇林木种植有一万五千株,面积有三百多立方米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号召下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乡政府制定了《森林法》,并且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大力号召群众进行树木建设,每个小队种树苗,每户进行造林,而且乡政府还派一名副乡长管理林业,另外派一名专职干部担任林业助理员,而且每个村子都设有护林员,林木得到巨大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乡共拥有各种林木一万多棵,育苗面积和人均各种林木和经济林总棵数加上全乡总面积都提高了”[4]31。
“桑树又叫黄桑,荆桑,家桑等十多种,我国常见的桑树有五种,如家桑、堐桑、小叶桑、葫芦桑、黑桑”[5]82。我国是桑树的故乡,分布在沙颍河流域的主要是小叶桑,种植范围遍布沙颍河两岸。由于桑树、楮树的种植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而,无法满足邓城桑皮纸生产的需要。为了缓解这一状况, “我们会到西华县、淮阳县,还有跑得更远的地方去买(桑树、楮树)”,范楼村一村民如是说。
桑皮是从桑树枝条上削下来的皮,非常坚韧,用来造纸,纸的韧性也优于其他材料的纸张。桑树的皮层构造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纤维层,桑皮纤维是几种皮料中纤维最长的一种皮料纤维,长度达7.18毫米,较长的还可以达到21毫米,宽度达15.5毫米,纤维外壁带有胶膜鞘,桑皮纤维不仅很长,而且像绸带有丝光,为优美精致的桑皮纸制作提供了物理学基础。“我国桑树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期已经有种桑养蚕的故事,商周时期已经送桑叶养蚕制衣,为人们御寒保暖提供了保障”[6]36-37。
(二)邓城桑皮纸的制作程序
历经千年以来的传承和发展,邓城范楼村在桑皮纸生产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和技巧。用具简单、工艺简单,适应村民个人或单个家庭从事生产活动。
在生产桑皮纸过程中,依次会用到的工具主要有:池,用水泥砌成的水池,用来浸泡桑树皮、楮树皮;锅,用市场上卖的大铁锅,用来蒸桑皮;刀,两尺多长的钢刀,用来切桑皮;棍,用木头做成,重2~3斤,以趁手为准;篦子,用细竹条和马尾编织而成,用于捞取纸浆,如此等等。
生产桑皮纸的工艺流程,大致可以简缩为“泡”“蒸”“打”“篦”“晾”“切”等六个环节。“泡”是第一个环节,就是把剥下来的树皮,置于水泥池里,再用添加了石灰的水进行浸泡。加入石灰的目的,可以软化桑树皮,使之变软分离,同时,还可以起到消毒作用。“蒸”是第二个环节,把经过浸泡软化后的桑皮,放在大铁锅上,用大火蒸上一天一夜,目的是增强桑皮纤维的柔韧性。“打”是第三个环节,即打纸浆。经过蒸的桑皮,捞出来用圆木棍(这个棍子要有二三斤重才能把这些桑皮打好)击打,然后用大刀切,再把这些切碎的桑皮放到口袋里,泡在水里用棍棒击打成糊,成浆。“篦”是第四个环节,即把浸泡在清水里的纸浆,用篦子捞出来,一层一层地叠压成纸。在捞的时候,应保持纸浆均匀,捞的厚薄适中(根据纸的用途决定加纸浆的多少,比如说厚纸要多加一点,薄纸要少加一点)。“晾”是第五个环节,把经过挤压,去掉水分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交叉、叠粘在墙壁上,使之充分晾干。“另外捞上来的湿纸还要晒干,每天上午沿墙贴晒,制作程序非常辛苦。这种手工做出来的桑皮纸,韧性很好,很少有虫蛀咬,而且无论是搓还是折都不会有损坏都是平直光滑的,历经岁月的沧桑也不会变色”[7]16。“切”是第六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把晾干后的纸叠压在一起,一百张为一刀。然后,根据用途不同,切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
邓城桑皮纸颜色呈淡褐色,但是高标准的要求是桑皮纸要亮薄,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后桑皮纸才能变亮变薄,制作出来的桑皮纸根据颜色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就是没有加工的黄色纸,“生纸”曾经被河北的一些药厂,邓城的酒厂广泛需要,此外,桑皮纸还可以用来做包装,做伞,糊篓子,做鞭炮的炮引,做扇子,还能用来包装纸币、印钱等;“熟纸”就是经过加工之后的变得洁白的纸张,这些高质量的桑皮纸一般用来做书册。
(三)邓城桑皮纸的用途
“桑皮纸不仅结实而且柔韧,防蚊虫害,易拉伸,不易退颜色,吸水性好。桑皮纸的制作成为一些人赚钱度生的方式,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过很多制造桑皮纸的专业户”[6]36-37。邓城桑皮纸根据质量分类,可以分为四种,一二等厚实而且干净洁白,三四等的纸单薄而且软弱。一二等的桑皮纸可以用来做姑娘们的绣花帽的材料,绣花帽时,用桑皮纸做成纸棍插进被抽去经纬的坯布中,使做出来的花帽挺拔宽阔还富有弹性,不软不硬,刚刚好。桑皮纸柔韧适中,清代许多的书册典籍就是用质量上乘的桑皮纸印制的,此外民国时期,曾经用桑皮纸印制钞票并在市场上流通。“质量一般的桑皮纸一般用来装茶叶、点心、中草药、食物;还有的桑皮纸用来糊窗户,做戏服,做鞋子,糊酒篓,做膏药,做酒盒子”[5]144。
邓城的桑皮纸主要用于裱糊荆条编织的酒篓和油篓,使装在篓楼里的酒和油常年存放不坏,不变质,而且还能够增加酒和油的香甜味道。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国初期,这些都曾是酒馆、油坊和商人们的抢手货,除此之外,桑皮纸还是制造膏药的优良材料。由于桑皮纸比较结实,即使多次使用也揭不烂,膏药纸的表面亦不容易发生褶皱,同时,药膏涂在纸上面容易粘黏,还具有贴在皮肤上汗水浸不透的优点,是一种良好医用品。除了在药膏上有如此良好的作用之外,在服装方面也有它的优势,“由于桑皮纸具有轻盈耐磨的特点,又是用来制造古装戏剧服装头盔帽壳和高跟靴子底的重要材料,戏剧演员们穿上桑皮纸做的履,戴上桑皮纸制作的帽子很轻便舒适”[4]58。
三、邓城桑皮纸业衰落的原因
邓城桑皮纸在20世纪上半期还比较盛行,很多酒厂包装盒的用纸就是桑皮纸。随着时代的发展,桑皮纸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慢慢地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主要在下述两方面:
(一)原料不足
邓城的范楼桑皮纸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生产特别兴盛,现在由于原料的缺乏,只有少量生产。邓城乡原本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各类树木的生长,从远古开始,许多农民都乐于种植树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庭院旁边,路边两侧都种满了林木。后来在1958年的“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中所谓“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运动,大肆伐木,林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破坏。再后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相应的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也就把桑树和楮树砍了,“人们便把以前种林木如种桑树和楮树的地腾出来种粮食,相应的桑树和楮树④数量又大大减少了”[5]225-226。
(二)市场的缩小与收益的减少
邓城桑皮纸在20世纪上半期还比较盛行,很多的酒厂包装盒的用纸就是桑皮纸。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桑皮纸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慢慢地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在19世纪50年代,印刷和书画已经不再使用桑皮纸。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棉花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人造纤维的出现,曾经用来做戏服的桑皮纸已经被棉花和人造纤维所取代。随着人造皮革的出现,制造鞋子也不再使用桑皮纸。随着塑胶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美酒的包装也不再使用桑皮纸了。曾经为膏药所不可缺少的桑皮纸也被质量更高、更为美观的纸品所代替。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桑皮纸逐步离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由于没有了市场的需求,制作桑皮纸的工人们只好转入了别的行业。此后人们也就不愿意再去学这门看起来似乎没有前景的技艺,继承这门技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随着购买桑皮纸人数的减少,桑皮纸的价钱逐渐降低,据村民们回忆“1960年的时候一斤能赚5~6块钱,再到后来只能赚几毛钱,再到后来几乎没人去买了,也就没利润可赚了”。20世纪70、80年代乡村近代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业,邓城乡杨湾村于1975年,建了一个杨湾造纸厂,厂址位于杨湾村西邓城到张明的道路两侧,是通过群众集资建立起来的,建了厂房10多间,招收员工50人,一天能生产包装纸80令(一令等于500张纸),后因市场需求的减少,在1979年停止了生产。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机器零件配件大量地丢失、损坏,1985年在乡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进行了重新整修,又重新投入了生产。由于造纸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虽然工人减少了10多人,但每天人仍能生产80令,由于实行承包,每年可以获利5万多元。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厂人数和生产规模较小的造纸厂,已经难以与市场上造纸技术先进、工人数量多的、生产规模大的造纸工厂相抗衡,再加上掌握桑皮纸传统手工艺的人少,这一古老的历史文物和手工艺几乎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为了防止这一悲剧的发生,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好好地保护这个历史悠久而又价值连城的历史宝物。
四、结语
历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一切的人、事、物都面临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基本规律,而推动这条河流向前奔腾的力量,来自于生活其中的人及人的活动。以在传统乡村兴盛一时的桑皮纸业来说,虽然拥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通过制作工艺的改进、纸张质量的提升、纸张用途的扩大,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成为管窥我国传统纸文化的窗口,进而成为解读传统社会下人们生存生活状况的“密码”。
古人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桑皮纸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历时性考察,可以看出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除了在市场需求、现代造纸业的发展等外部力量影响之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桑皮纸的人及其生活条件。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农业生产收入比较低,往往难以满足家族生活的基本需求,因而在农闲时节,人们纷纷从事手工业,如造纸、打铁、条编、酿酒等,以补贴家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手工业这类投入大、产出小的“事业”,越来越不景气,人们取得较高收入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传统手工业自身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未能经受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般的洗涤,因而,趋于消亡也在所难免。
当然,作为文化因素,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乡村手工业(艺),其价值不能仅仅取决于市场,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必须大力加以拯救、保护和传承。关键在于如何保护。我们认为,对于乡村手工业(艺)类文化遗存,应当在开发和利用中加以保护,在保护文化遗存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赋予其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① 汉左伯所造的纸。
② 是产于韩国的书画用纸,质地坚韧光洁。
③ 数据来自邓城乡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邓城乡志》。
④ 构树别名褚桃等,为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暗灰色,小枝密生柔毛。
[1] 李钟凯.桑皮造纸史话[J].中国造纸,1990(2).
[2] 赵权利.纸史述略[J].美术史研究,2005(2).
[3] 李晓岑.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路线[J].历史研究,1992(2).
[4] 刘汉林,曹秀明.邓城乡志[Z].邓城乡编辑室,1986.
[5] 武国华,雷萍.商水县志[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6] 德清县科学研究所.桑皮的利用:德清县蚕桑综合利用资料之一(续)[J].桑蚕通报,1959(3).
[7] 朱克俊.桑皮造纸:古老手工技艺重现生机[J].福建纸业信息,2014(23).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2-08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资助成果(项目编号:2016-CX-005)
张浩(1971- ),男,河南南阳人,周口师范学院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域文化研究。
D922.16
A
1671-8127(2016)04-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