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路径及实践探析——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4-12吕康清
吕康清
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路径及实践探析——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吕康清
高校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坚持方向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培养机制;突出课堂教学,改进培养方法;实施文化育人,创新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结合,提升培育水平;坚持实践育人,拓展培育载体;铸就了铁院品牌,形成了铁院效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及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主动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价值观产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素养及价值认同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部分学生中存在“信仰动摇、信念淡化、荣辱界限模糊、个人主义突出、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淡化、基本道德缺失”[1]等问题,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学院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人性化,硬件设施及环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坚持方向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也以鲜明的价值指引“三个倡导”,为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明确了方向,学院在教育过程中紧紧把握价值指引;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培育机制、内容、方法、模式、载体;坚持实践性原则,当前许多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抽象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院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改进教学主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并重,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及实践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学院高度重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把握高职院校文化发展规律,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加强符合铁路院校实际的价值观教育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长效培育机制:学院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专题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建立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组宣部、思政部、团委等主要部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制度,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将价值观教育纳入各部门的年度绩效工作考核之中,科学应用考核机制激励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2.突出课堂教学,改进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主抓手,立足于所开设的三门课程:“毛特概论课着重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层面引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理解,并结合‘形势与政策’联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思修课注重加强对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引导,并在培养法律意识与素养的过程中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2]。
学院思政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突出课堂教学,改进关键环节和培育方法,主动培育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毛特概论课课程改革,推进思修课慕课建设进程。除牢固捍卫第一课堂之外,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第二课堂,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蒲城杨虎城故居、铜川照金革命根据地、渭华起义纪念馆、习仲勋陵园开展现场教学。
3.实施文化育人,培养文化自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社会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文化特性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环境密切联系并构成了价值观念的内容与目的,因此,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提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中来,实施文化育人,培育文化自觉,自2009年起连续六年获陕西省教育厅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的实践活动有三: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太极汇报演出;墨梅斋书画协会举办师生书画展;三人行人文讲堂、艺术大讲堂开讲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进校园等。通过举办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价值认同,形成民族精神。
二是推进“工业文明进校园,产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作为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体系构建的特殊性,即这种能感染、引导学生的文化引导与学生的精神使命、专业能力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它映射出工学结合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作融合的态度和学生潜移默化的结果”[3]。学院高度重视这种隐性作用的影响,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以校友文化长廊、中国铁路发展史展馆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平台,使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养成专业自觉,产生专业归属与认同。
三是开展培育价值观主题系列活动。其一围绕“三个倡导”,长期开展价值观教育主题班(团)会;其二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具体开展纪念五四运动辩论赛、“我为祖国代言”、“百人革命传记·红色经典朗诵比赛”等;其三举办“中国梦·学子梦”“我的中国梦”“三爱”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爱国情怀。
4.教育管理结合,养成良好习惯
大力探索、高度凝练、重点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八大工程”:即抓好德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筑牢“立德铸魂”工程;加强学风建设,推动“优良学风”工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人文素养”工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良师益友”工程;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推行“榜样引领”工程;拓展规范贫困生资助工作,落实“传递温暖”工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阳光”工程;加强半军事化管理,强化“公寓文化育人”工程。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校史、校情、专业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注重运用学院丰富的校史资源对学生进行熏陶,充分展示“铁军风采”的铁路文化特色;以行为养成为基础,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校规法纪,广泛开展文明诚信教育,落实诚信考试,杜绝作弊,诚信做人。
5.坚持实践育人,拓展活动载体
学院围绕社会捐助、学习型社区、城市公共管理等主题,志愿服务工作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带领全院学生志愿者开展了“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出台活动方案,组织各团学组织广泛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学生们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公园、爱心帮扶、义务献血、关爱聋哑学校儿童、慰问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拓展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而非朝夕之功,需要建立并完善保障体系,坚持原则,并进行一系列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有血有肉,落到实地,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注释:
[1]王玮:《高校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0期。
[2]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邵阳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3]王琦、刑运凯:《高职教育文化的建构》,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陕西渭南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