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数字化意识 成为全能编辑
2016-04-12赵可
赵可
武汉出版社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15
浅谈如何提升数字化意识成为全能编辑
赵可
武汉出版社湖北省武汉市430015
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编辑该如何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如何利用数字化的浪潮策划精品?笔者从组织策划、版权运作、编辑流程、营销运作四个方面论述了编辑提升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
数字化编辑全版权出版
随着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网络、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也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大众阅读。智能手机、PAD、电纸书的普及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现代化阅读的便利,也充分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并且大幅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成本。作为主要与纸媒打交道的图书编辑,也需要提高数字化意识,在开发项目、策划选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相应产品的数字化,成为一个全媒体的编辑,推进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一、做整体策划
选题策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也决定了编辑不能跟风或者是被动地参与策划,应该成为弄潮儿去感触文化潮流的走向,及时发现、创造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样的策划能否成功,与编辑对整个图书市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把握能力有直接关系。现在的编辑要对图书市场了如指掌,要与作者、读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在市场反馈不明显、文化潮流较迷茫的时候,寻找出选题的亮点、作者的特点,为后期营销创造卖点。
二、拥有“全版权”意识
按照《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17种权利。在十几年前,当网络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还不高、数字读物尚未出现时,编辑几乎没有“全版权”意识,所签的合同仅仅只针对实体书的版权。
在阅读习惯进入数字时代后,版权问题突然爆发。一方面是互联网络让作者看到了作品更广阔的销售空间和更多的推销渠道。目前一些知名作家早已将作品的版权分割授予不同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进行运营,以确保专业性、有效性、安全性。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在数字转型过程中,也需要作者进行多种授权,才能对产品进行多次开发利用。
中国的文化产业迟早会进入“全版权”运营的新时代。对于出版社来讲,仅签下纸质版权就只是出版一本图书,但有了全版权就不仅仅是书,还可以制作成有声读物、电纸书销售,甚至还可以作为游戏、电影、电视、舞台剧视的剧本来经营,从而形成一个立体运营模式。
在最近几年的编辑工作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全版权”运营,并有着切身体会。在策划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上海滩三大亨的自传时,笔者在不增加出版成本的情况下与作者签约了12项版权。纸质图书出版三年后,这一套书受到凤凰卫视的关注。进行几次协商后,出版社出于促销纸质图书的考虑,几乎免费出让音像权。而另一个则是与武汉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合作录制《武汉印象》有声版,在电台和出版社微信平台播出,这一次则是公益、免费性质,没有任何盈利。
对于“全版权”运营,笔者更多的感受则是:对于某些名家、畅销作品,出版社很难与作者签署“全版权”协议。而对于签下了“全版权”协议的作品,出版社要靠政策、资金的支持才有转化的动力。
因此,“全版权”运营虽然是未来的方向,但编辑在实际的运作中也要有所选择,并非所有的版权都具备运营的价值与可能,只有根据出版社经营发展的需求签下所需版权,才符合当下的发展需求。
三、成为出版过程中的组织者
有了网络这一平台,编辑在出版过程中组织者的身份更加凸显,从选题策划开始就可以利用各种社交网站、多种聊天软件与作者、读者频繁互动,速度和效果则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这种依靠网络的互动,编辑需要担任讨论的组织者、话题的主导者一职,合理调节互动的氛围和进程,并能够从交流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选题方向。只有通过组织多方互动,才能激发编辑的最大能动性,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
在图书的生产过程中,编辑也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环节都要参与进去。质量是图书出版的重要保障。网络越发达,消息传播速度越快。在这种快速传播的环境中编辑更要做好书,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做好单本书的口碑,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做好出版社的品牌。
(一)编辑要提炼作品的卖点
一本好书往往具有四种特性:指导性,能够针对读者的就业、经营、教育、健身、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唯一性,具有独特的风格,不跟风不雷同;包容性,对于一个话题具有极大知识含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愉悦性,能够使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对于编辑来说,就需要刻意地去发现上述的这些特性,并且在做书的过程中刻意强化这些特色,这样才有可能让产品有一个很好的卖点。
(二)要考虑作品的形式
编辑也要重视图书的表现形式与形象设计,提高图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编辑应对时尚潮流有着敏锐的嗅觉,让内容与设计贴合当下的文艺风格,让图书从外到内散发出时尚气息,将一本完美的作品呈现至读者眼中。编辑在设计一本图书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载体形式对内容进行多种加工,这种方式在数字化的领域能大幅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个是对产品的聚合加工。编辑在向读者提供深度阅读时,要将与这本书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汇聚起来制作成数字产品。进行这样的工作需要编辑占有海量的信息,更要求编辑能够进行精确筛选并将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个则是对产品进行拆分。针对移动阅读、碎片阅读的特点,编辑需要将书稿拆分为不同专题,适应读者在手机、平板或者电脑上的阅读需求,甚至可以制作成音像产品等多种形式。
四、具备图书营销的能力
编辑除了能写书讯、消息、报道之外,在营销模式多样化的今天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推广能力。作为编辑来说,要抓住书的新闻卖点,具有新闻写作方面的能力,在宣传中提供最精炼、最能表现内容、最有号召力的词句,这样才能在推广中游刃有余。此外还要熟悉宣传的各种手段,在图书推出之前,如何在报纸、电视上做作者专访、内容连载;在图书上市之后,如何发现新闻点并引导媒体进行报道,如何安排图书的签售活动,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进行宣传等等,这一系列的手段都需要编辑的策划。
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之外,编辑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调研和推广。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可以在相关论坛发起讨论、进行网络连载,其宣传效果不亚于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互动性还可以主动搜集、捕捉读者信息、了解读者群体的特征,从而对书稿进行定向宣传。
网络的传播速度也能对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造成很大的影响。微博、微信、QQ等平台,数字、网络化出版为图书的营销宣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图书营销发行受各方面物理条件的限制,通常从印刷成书到读者拿到书需要较长时间。而有了网络化、数字化的辅助,出版社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手机、QQ等渠道第一时间甚至提前向读者推送图书信息和阅读样章,从而达到试阅读和营销宣传的效果,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影响范围。除此之外,各种网络销售平台,尤其像当当、亚马逊等网店的销售及评价平台,可以让读者交流、分享对一本图书的阅读感受和评价,以便潜在购买者更好地判断是否购买。
现今的图书出版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编辑需要全面提升数字化意识、全媒体的整合力,利用网络的沟通力、资源的整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能型出版人才。
[1]崔保国.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者).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3]杨宁巍,胡娟.“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图书营销升级探究.出版科学,2015年第4期
[4]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中国出版,2013 年5月下
[5]沈力匀.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应向知识服务产业转型.教育与出版,2014年12月
责任编辑:张一静
G232.1
A
2096-0751(2016)02-0009-03
赵可武汉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