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
——以兴安广播电视台《记者观察》为例

2016-04-12陈聪兴安广播电视台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37400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广播

陈聪兴安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乌兰浩特市 137400

浅析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
——以兴安广播电视台《记者观察》为例

陈聪
兴安广播电视台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37400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近出现的具有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论说性电视节目形态,这类节目将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的传播手段相结合,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披露和剖析,阐述观点、发表意见。本文以兴安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记者观察》为例,探寻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一般规律,为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进步提供经验。

新闻评论节目形态规律性认识

《记者观察》是兴安广播电视台在2001年进行新闻改革时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到目前已经运作了14年,这个节目以独特的报道风格,直面社会问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引导舆论、解疑释惑,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更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观察》曾连续三年获全区新闻评论类节目一等奖。

一、对节目形态的辨识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代表了广播电视台的政策理论水平,显示了广播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力量。《记者观察》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这就要求该节目的编辑记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好地把握报道主题的能力,编辑记者对节目形态的认识必然落实在具体的播出节目中。

(一)从节目功能上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承担着舆论监督的责任,必须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高扬主旋律。所以《记者观察》并不回避矛盾,在批判社会假丑恶现象时,既不会站在持不同政见的人的角度立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更不会渲染个人好恶,一切宣传报道都力求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和谐的发展大局。

(二)从节目风格上看

兴安广播电视台在推出《记者观察》节目时明确了节目任务,即对当地的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及时跟踪、重点报道、深入剖析。在表现方式上力求使《记者观察》成为一个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节目。节目的表现风格是给新闻更多的背景,给背景更多的分析。深入的报道,深刻的剖析是《记者观察》最大的特点。

(三)从表现特点上看

地方广播电视台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相比,在报道权限、新闻资源、影响范围等诸多方面都缺乏优势,因此,在开办新闻评论类节目时,必需结合地域特点,满足本地区观众的收视需求,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生存空间。

首先,小角度、深挖掘。电视新闻属“易碎品”,既经不起“运输”,也不耐“储存”,而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恰恰可以就地取材,说身边人、讲身边事,虽无大题材、但有小故事。地方广播电视台所选取的事实简单生动、容易把握。在对新闻事实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以小切口、深挖掘的评论风格凸显时代性的大主题。

其次,贴近生活,赢得观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已日趋成熟,甚至形成了“三段论”或“五段论”。在某种意义上,成熟就是僵化、停滞、裹足不前,就是丧失其可贵的原创性和前卫性,就是扼杀编导缤纷多彩的创造个性。因此地方广播电视台应该努力体现地域文化特点,采取当地百姓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使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内容性质的限定

《记者观察》在运作初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在对地方评论节目属性的认定上,在一段时期较为迷茫。基于对14年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有以下四个特性需要充分认识,这应该也是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共性特征。

(一)新闻性

新闻评论节目属于新闻类节目范畴。新闻评论节目重在评论,但是这种评论基于新闻事实,因此它具有新闻节目“真、新、快”的一般性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命力在于对新闻事实的阐述上,而枯燥乏味的道理堆砌对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容易丢失观众。正确的导向应潜移默化溶于新闻事实当中,只有把电视评论手段与真实鲜活的新闻事实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优势,否则,只有评论不见新闻,必将影响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命力。

(二)评论性

电视评论的魅力在于就事论理,对典型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发表评论,说出“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道理,以逻辑的力量打动观众。但是说理要看对象,特别是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受众在思想水平、觉悟程度、文化基础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要赢得更多的观众,说理的立论基调、理论高度和抽象程度一定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接受能力,采取最适合当地观众的说理方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更好地引导观众。对事实的分析、好坏的判定、对错的衡量,如果只靠政策,完全依据法规,看似做得轻巧,又不出问题,那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了政治的黑板报、政策的传达室,疏离了广大民众,这是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悲哀。

(三)可视性

一定程度上说,电视新闻评论移植了平面媒体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如高度的抽象与概括,严密的推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由于电视属于视听媒体,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展现视听媒体的个性特征,即可视性,也就是靠镜头的表现力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传播效果,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节目实践中,《记者观察》在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属性时并没有刻意去探讨“电视作品属不属于艺术”这个老掉牙的问题,而是充分调动视听媒介的表现元素,并使其融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节目的编辑过程中还采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方式,符合视觉要求的巧妙转场,完整的脉络设计,有视觉冲击力的拍摄镜头,真实自然的色彩、光线、声响、气氛以及记录片的质地与光泽。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一切可视元素的浸润,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

(四)通俗性

地方广播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和传播质量,必须要明确节目的受众,也就是传播理论中强调的“目标群体”。对于《记者观察》来说,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当地民众,大多部分观众处在社会基层,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能力相对不高。因此,通俗性就成了新闻评论节目在电视媒体上运作时的地方性特征。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参与评论的群体更加宽泛,尽管采访对象的言论未加雕琢、逻辑性不强,如果“其言也真”,就不必压抑这真实的声音。对于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如果丧失了赖已生存的民间立场,遗弃了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画面和声音,剔除了与鲜活的生活保持平行的“场信息”和民间同期声,《记者观察》就会游离在赖以生存的土壤之外,也必然失去观众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做到“入乡随俗”才能“雅量高致”。

三、对表达形式的归纳

好的报道必须有好的表达形式,而形成一套稳定完整的节目形态是栏目成熟的标志。其基本要求是论点清楚、论据明白、论证清晰,说理透彻,准确无误。目前各地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通常采用“三段论”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记者观察》结合自身特点,一直在探索最佳的表达形式,目的是将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说理性与地方台特点结合起来,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记者观察》没有直接采取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三段论”模式,而采取建设性的方式,对节目脉络与组织架构实行“本土化”改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夹叙夹议型评论

夹叙夹议型评论即记者在调查新闻事件过程中,对事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边叙边评,使观众逐渐明确了节目的观点,这种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亲切自然,易于被普通民众接受,特别是对复杂事件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讲解评述,更是清晰明了。夹叙夹议型评论的关键是叙述清楚、点评到位,如果火侯不到,点评不到痛处,评论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

(二)群言群议型评论

群言群议型评论即记者对一个话题或一个新闻由头进行广泛采访,对观念性语言进行整合,形成评论合力,构成一种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式的评论。这种评论类型适合社会上普通存在,但无法上升到党纪国法的高度,只能靠道德进行约束的不良行为或不良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类评论依靠社会的群体力量,尽管每个评论者人微言轻,但是群众基础广、影响范围宽、社会力量大,靠的是对丑恶现象人人喊打的力量影响受众。节目在截取采访对象观点时要保持客观性,进行组合要保有逻辑性,切忌办成言论沙龙,使群言群议型评论变成宣泄情绪或解气的媒体“烟囱”。

(三)事实积累型评论

事实积累型评论即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追踪调查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得出不言而喻的结论,这类节目表达主观想法的成份虽然不多,但论证形象,立场鲜明。一般经验性、成就性、事例性强的新闻评论节目宜用这种结构形式,它重证据、摆事实、寓理于事,在理性的把握上选择新闻事实,在事实的呈现上不简单地着眼于事件结果,而是着眼于对事件的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以上三种节目形式是《记者观察》节目的编辑记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这三种表现形式彼此融合、相互贯通,在具体工作中,依据不同的节目内容采取适合的结构形式,达到事实清楚,逻辑清晰,评论到位,形神兼备的传播效果。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刚刚走过20多年的路程,实践的积累远远多于理论的梳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遵循基本规律、体现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为成熟的节目形态。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局势,在继承与归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地方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建设中更好地承担起舆论引导、明辨是非、传递价值、推动进步的传播使命。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9.27

A

2096-0751(2016)02-0005-03

陈聪兴安广播电视台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广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