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打造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2016-04-12胡青卿
崇州:打造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专家服务基地是组织全国专家与基层需求对接、引导专家服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都市崇州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在软硬件条件、制度建设、辐射带动等方面均走在四川省前列,多项工作得到中央、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是成都市唯一一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今年2月,崇州市申报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工作推进会召开,表明崇州市建设国家级服务基地的序幕正式揭开。
构建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崇州市以专家服务基地为平台,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服务的新模式。
拥有成熟的对接服务体系。首先,与专家签订聘任协议,积极引导专家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性科研项目。其次,组建了1300余人的“管家”服务团队,负责协助专家开展技术推广、科学实验、数据搜集等工作。第三,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市级领导跟踪服务小组,及时收集专家需求并协调解决有关具体问题。
拥有较强的综合承载力。2008年,由崇州市财政投资800万元建成了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农业“专家大院”,配套建设了科研基地3000余亩和工厂化标准大棚167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专家智力供需对接平台1个和产学研基地4个,最终形成了“1+1+4”综合服务载体。目前,已聘任专家达168名,合作的科研院校也由最初的3个扩大到今天的34个,覆盖领域已从单纯的农业延伸到旅游、文化、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领域专家抱团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拥有丰富的对接服务经验。从探索建立崇州现代农业“专家大院”起,已拥有8年的专家服务对接经验。截至目前,通过“协同创新走廊”建设,已与9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签订协议,与34个高等院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同时,充分整合农业、旅游、大数据等方面现有专家团队资源,将农业和旅游进行整体规划,成功打造了10万亩稻香旅游环线、中国最美乡村公路、中国最美乡村(五星村)等10余个乡村旅游产品,成功发展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0家,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老板”。
申报“国家级”解决人才瓶颈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虽然当前崇州市人才开发取得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瓶颈问题,急需借助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这个平台来推动人才工作向前发展。
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例偏低,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紧缺,非公组织人才发展滞后。
从历史使命来看,成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撑。成都处于联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经济的交汇区,加上承担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国家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智慧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工作(项目),承担着辐射带动西部发展的艰巨任务。
从人才发展现状来看,对人才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在成都区域的普通高校有56所,专任教师近5万人,在校大学生70多万人,可谓人才济济。但由于成都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大多数人才资源向北上广等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以“3+1”谋划落实人才培养
着眼长远,崇州市将继续拓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的功能,通过“三大工程一个计划”,把该站建设成为崇州市聚集高层人才,乃至带动全省、辐射西部人才工作的重要平台。
一是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团队培养引进工程。围绕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培养引进约2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二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依托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百人计划”,补充高端人才队伍。到2020年,计划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在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优势企业、经济开发区,引进2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
三是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团队培养引进工程。围绕建设“西部轻工名城”战略要求,每年有计划择优选拔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重点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考察学习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职业经理学院、国际机构进行教育培训。
四是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1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人才,每人每年资助30万元;实施“创业新星”计划,每年选拔培育100名左右青年(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万元;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5年培育5万名左右技术、管理和技能人才,建立20家以上市级人才实训基地,实训大学生10万名以上。
崇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胡青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