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2016-04-12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零散长宁人文

刘 建

(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上海 200336)



基于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刘建

(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上海 200336)

[摘要]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人文历史记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上海长宁区域内的网络地方人文信息为例,通过调研,对其分布情况、特征进行分析,为公共图书馆拓宽地方文献收集渠道,开展有效的保存、整序和利用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1引言

地方人文历史资源是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遗存下来的地方志、镇志、乡志,官方刊印的专业志、地方丛书、文史资料汇编、年鉴以及个人藏书等,保存了一部分地方人文历史资源。但是,大量的散见于网络上的地方人文史料、通过网络发布新发现的地方人文古迹资料、今人回忆整理的地方人文故事、非遗文献以及相关的图片等潜在信息没有被发掘和重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任其自生自灭,给地方文献开发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互联网时代,网络地方文献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地方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人文历史记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基于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地方文献建设,就是以时代发展为脉络,对分散在网络上的、最具地方特色、有人文历史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并进行开发和利用,创建一个能全面生动展现城区风貌的信息资源集合,能够反复再现城区历史,让城区人文历史记忆永存在人们的脑海里。本文以上海长宁区域内的网络地方人文信息为例,通过调研,对其分布情况、特征进行分析,为公共图书馆拓宽地方文献收集渠道,开展有效的保存、整序和利用工作提供若干思路。

2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及其分布

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指零散地分布于网络报刊、综合性资讯网站、论坛、博客等数字载体中,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古迹、人物、传说以及地理、风貌等并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除了来自于传统印本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更有以网络为载体的原生态文献信息。信息量正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增长,正在成为地方文献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信息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等。

2.1网络报纸和期刊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资源

网络版报纸是地方人文信息重要的来源,报纸经常会刊登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风土人情、自然与人文景观、古今名人佚事等方面的报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许多报纸都在网上建立了数据库,可以按年代、日期进行信息检索。例如,在上海城市导报网站输入“中山公园”,可以检索到该报2014年9月5日,刊文介绍长宁区内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因为市政工程建设的需要,把南门改建成开放式广场绿地,改变了原来功能和环境,成为市民的一个休闲园区。显然,该文对了解公园的发展变化很有参考价值。

数字化期刊是地方人文信息的重要资源,“它揭示了那些不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以传统征集方式很难采集到的重要地方文献。”[2]笔者采用文献检索调查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期刊以及读秀等权威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大量有关长宁区的信息。这些由数据公司开发的数字资源隐藏着许多长宁地方人文历史信息,也是发现并提取的对象。截止2015年11月,以“上海长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字化期刊”中检出相关学术论文、报告分别为3247篇、440篇、797篇。在读秀数字化资源系统中检索到相关图书98部,期刊论文1351篇,报纸468篇,还有其他学位和会议论文信息。

2.2综合性资讯门户网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资源

这类网站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大,几乎包涵了所有的信息,新浪、搜狐、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等都属于综合性资讯门户类网站。在新浪读书频道、旅游资讯频道都能搜索到长宁地方人文信息。如在新浪上海旅游资讯频道能搜索到“散步新华路,让岁月悠长下去”的网文,该文描述了长宁区域内名闻遐迩的新华路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光明网光明社区板块的中华文化谭栏目,有纪念翻译名家傅雷的文章:“‘文革’:傅雷夫妇之死”,作者细致描述当年非常时期傅雷夫妇在长宁区江苏路284弄5号家中的生存状况。新华网上海频道2013年2月22日有网文“‘虞姬’是上海人?长宁新泾镇虞姬墩、虞姬庙有望申请非遗”,详细介绍长宁新发现的非遗项目。

2.3专业、专题性网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资源

专业、专题性网站是指围绕某一项专业、专题或类别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展示的网站。与地方人文信息有关的主要有档案、地名、旅游、文化、行业类等网站。如在上海档案信息网的搜索栏输入长宁区域内主要路名、地名等关键词,就能找到不少长宁地方人文信息资源。而在长宁档案信息网有区志年鉴、长宁档案史志、史志春秋等板块,可以搜索到地方人物对过往历史的回忆文章。搜游网有专门板块介绍长宁旅游景点、餐饮美食、娱乐和夜生活、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信息。该网站长宁区概况板块有介绍长宁历史、文化、地理和名人等信息。在租售情报网的上海别墅·别墅特辑版块,有4篇描写长宁区域内4条小路的网文:“新华路,弄堂里的幽静”“湖南路,梧桐掩映下的曲径通幽”“兴国路,一座宾馆的延伸”“愚园路,繁华的幽静”,这4条小路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座落着不少优秀保护建筑,历史人文气息浓郁。以上列举的专业、专题性网站可能不是热门网站,涉及到长宁的人文信息也只是三两篇而已,但其内容和资料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

2.4地方信息门户网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资源

地方信息门户网站除了报道地方新闻、提供大量与大众生活有关的信息外,也会发布鲜为人知的地方历史、文化,以及新发现的地方古迹人文事迹等信息。地方信息门户网站常以地名+热线/在线/频道等命名。如上海热线、东方网上海频道等。在上海热线的新闻、侬好、论坛、旅游等频道都能搜索到丰富的长宁人文信息资源。东方网上海频道的历史版块,设有“海上人物”“轶闻秘史”“珍档荟萃”“上海城事”和“建筑掠影”等栏目,其中有不少网文披露了一些历史人物在长宁活动的“轶闻秘史”,无疑是长宁人文信息的珍贵档案。例如在“建筑掠影”栏目,有网文“不起眼的利西路:隐藏着的名人婚房和大佬豪宅”,该文以配图形式详细介绍了区域内的一条小马路“利西路”的来龙去脉及历史名人曾经居住过的豪宅建筑,对于了解长宁优秀建筑的人文历史极具参考价值。

2.5社会化媒体网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资源

社会化媒体网站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贴吧、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等。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由于资讯是由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然后传播,因此,信息量大,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专业化,其中就有许多包括长宁区域内的人文历史信息。例如,在百度文库就有“上海城市转型背景下的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研究报告,在百度贴吧相对论吧里有贴子“幽静宜人的新华路(上海)”。在百度空间有“法华古镇的‘清明上河图’”一文,详细介绍区域内历史上的法华古镇之变迁。在新浪博客有博主名为云深007的博文:“上海印迹,法华镇和法华牡丹”。上述散见于博客、贴吧、百度空间等不同类别而涉及长宁的地方人文信息,大部分是个人所作,虽然,在其个人的博文、帖子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如果细细搜索,总量就会很多。

3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几乎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网络空间中,除了具有一般网络信息的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3.1分布面广,分散无序

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不受限制,发布内容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本地的信息也可以发布到其他地区的网站上。许多不同专业、不同主题内容和类型的网站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布各地人文信息,使得地方人文信息分散于整个网络中,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呈现出分布面广,地理分散,组织分散无序的特点,“超出了传统的或称非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所能覆盖的范围。”[3]导致有用信息难以发现,不易收集、整理和利用。例如地情、地方历史、地方名人、保护建筑等信息,在地方志、旅游、地方信息门户以及个人博客等网站上都有相关资源。同一地名、路名的信息也会出现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网站上。前文列举的新浪上海旅游资讯频道、租售情报网、百度贴吧、网易博客等不同类型网站都有描述“新华路”的网文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分散无序的现象影响了用户的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3.2重复多源,价值不一

由于网络地方文献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网站都在进行资源建设,缺少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很多资源并没有经过审核就发布。反映在地方人文信息资源上,重复建设、来源多样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类目重叠,信息收集、组织缺乏规划和整体协调。”[4]笔者通过百度搜索“长宁区情概况”发现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搜游网、新浪网旅游频道、房天下等网站都有重复信息。如果再以长宁的地名、路名、名人进行搜索,同样可以发现不少信息重复的网站。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发布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信息来源渠道各不相同,各家网站也是各取所需,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利用价值高低不一,用户在选择、利用时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仍以“长宁区情概况”为例,在7个网站中,有2个网站的信息内容极为简单,仅几百字而已,基本没有收集和利用价值。

3.3容易消亡,稳定性弱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增长、极其易逝且不可再生的“原生性”资源,在被广泛利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随机变化消亡中。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看起来无所不在,但同样的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十分脆弱,极不稳定。变化更迭、新生和消亡等时有发生,信息的地址、链接及内容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使得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今天能看到的很多信息或许明天就找不到了。信息丢失的主要原因有:网页内容更新、网站内容重组、网站主办者的消失、人为修改删除、技术过时和服务器停止服务等等。

4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保存、整序和利用

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因其独有的特征而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是,它的存在对弥补地方文献资源的不足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无法预测其未来价值和利用潜力。这种独特的以数字形式生存的人类知识和表达方式、有关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以及技术、法律及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都是“数字遗产”,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角度而言应该给予保存[5],为未来的利用作准备。

4.1编制专题信息产品开展增值服务

从表面上看,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的留存形式比较散乱,彼此之间似乎缺少联系,但当把它们搜集起来并整序后,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专指性,有独特的利用价值。例如,能够比较系统地动态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发展历程,记录一个地方的地理地貌的变化轨迹等。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及时采集、保存这些零散资源,尽可能把它们变成馆藏永久性的文献。

另一方面,许多读者在索取地方文献资料时,专指度一般都非常高,并且不再只是满足于一般的文献查阅,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独立的某份文献,而是关于本地的某个文化名人、某一历史事件、某个非遗项目的全部信息组合。而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读者对揭示文献的内在信息、展示文献的使用价值的需求。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研究,然后对采集到的零散资源进行编辑、加工、开发,形成二次或三次文献,形成经过精心加工的专题信息产品提供给利用者。如编制有关地方人物、优秀保护建筑、名人故居、民风民俗、历史传说、文物古迹等专题产品,使散乱无序的网络地方人文信息资源成为经过科学整合有序的信息产品。这种整合编研工作能使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在传承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产生文化增值,创造出地方文献的新价值。”[6]长宁区图书馆自2004年起,通过网络收集和梳理媒体有关长宁区的报道,内容涵盖全区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包含了人文信息),编制专题产品《媒体视野中的长宁》(每月一期),成为可供后人研究长宁当代史的一份颇有价值的资料。

4.2构建地方人文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

“任何文献信息只有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信息存储,搭建共享平台,才能实现穿越时空的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平等利用,才能实现知识信息的永久保存,才能使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7]对于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来说也是如此。而构建地方人文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进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要构建共享平台,公共图书馆就必须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多方合作,在纵向上要加强与各层次、各类型的图书馆合作,如与本地区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合作。在横向上加强与本地区方志办、档案馆、文博馆、文化馆的合作。各机构进行分工,互相协调,整合分散、杂乱无序的资源,纳入统一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组织,提供统一检索。

在构建共享平台基础上,还因建立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专题信息数据库。专题库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如老洋房数据库、优秀保护建筑数据库、工业遗存数据库、地方名人数据库、地方文物数据库等。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专题全文数据库。

4.3开展网络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存档项目服务

网络信息存档在数字信息保存领域因其具有“原生性”优势而逐渐现显出自身的特殊价值。它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持续的对互联网上有特定价值或意义的Web资源进行采集,并以档案形式管理与存储,使其再次增值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使其可永久被人们获取和利用。[8]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信息存档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通过图书馆牵头,设立了网络信息存档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我国在2003年也开始了存档项目,主要有国家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试验”项目,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主持和研发的中国网页历史信息存储与展示系统“中国Web信息博物馆”等。网络地方人文信息资源也完全可以通过存档手段进行采集、存储和保护,使这些“原生性”人文信息资源能够长期永久可获取、可利用和可生存。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成立专门的网页存档和数字化保存部门,与本地区各类专业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实施网络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存档项目,选择能够反映本地区真实的社会面貌,以及在文化、艺术、宗教、科学等方面发生的重要事件,且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原生网络资源进行保存,形成一系列专题,每个专题下包含与该专题有关的存档网页。这些网页应该由相关专业人士根据指定主题按一定标准精心挑选确定,具有参考利用价值。

5结语

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内容广泛,含金量高,对于补充和丰富地方文献资源十分有利。但是,由于搜集、保存、整合这些资源是一项艰辛、细致、繁琐的工作,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短期内也难有成效。因此,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图书馆在从事此项工作,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公共图书馆应该不畏艰辛,开拓视野,提升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水平,在妥善处理好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律问题的基础上,把网络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资源的搜集、保存、开发利用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记忆”工程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为社会发展,用户获取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克香.浅谈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48

〔2〕姚宏伟.网上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值得关注的领域[J].图书馆杂志,2004(10):30

〔3〕张晓娟.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1999(2):12

〔4〕王天亮,李晓瑜.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0(6):39

〔5〕聂云霞.国内外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1):39

〔6〕刘喜球,王灿荣.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99

〔7〕王灿荣.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建设策略[J].现代情报,2012(12):139

〔8〕阳广元.国内外Web Archive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10):88,89

Research of the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Liu Jian

[Abstract]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literature, which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of local humanity and historical memory. The article, taking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for example, studies and analyzes its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ideas for public libraries in widening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ng channels and starting effective preservation and using work.

[Key words]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建,男,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任,馆员。已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服务。

猜你喜欢

零散长宁人文
理想之城
铁路零散货物装卸监控记录系统研究
赞长宁地震台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人文绍兴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凌絮裙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