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2016-04-12广州市冼村小学郭海英
文广州市冼村小学 郭海英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文广州市冼村小学郭海英
改进中小学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引导学生道德发展 “知行合一”已成为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
一、从简单苍白的说教到精细的 “六步策略”
从教多年,总听到有人说 “学校德育高投入低实效”。德育实效低我是认同的,但是否真正 “高投入”却还存在疑问。从家长、教师的角度看,所谓 “德育”大多是简单的讲道理、说教,基本上只是重复简单的“搬”与“抄”,可谓“低投入”。何谓之真正的“高投入”呢?应该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问题去精心安排教育活动与教育程序 (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讲道理、说规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很不够丰富,缺乏批判性思维,必要的说教、正面引导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那将是苍白的。有些地方,我们需要把 “为什么”解释清楚,让孩子去理解并认同;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太抽象,得有示范观摩、训练反馈等;还有些时候,我们得设置情境,要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认同。德育,终归还是要强调 “知情意行”的统一。
根据 “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我在实践中提出了 “六步策略”:明白事理——行为示范——实践操练——分享反馈——强化习惯——建立信念。它是以道德认知(理想、规则)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体验 (示范感受)为支撑,以行为训练、习惯养成 (实践练习)为重点,以道德信念培养 (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最终目标。“六步策略”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 “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就明确为“六步”,形成一个螺旋提升的德育实操途径。这 “六步”中,“行为示范”和 “实践操练”很有必要,特别针对德育 “说得多,做得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来;而 “分享反馈”与 “强化习惯”是一种创新,通过激发情感与反思,帮助学生在 “行动”与“认知”之间建立联系。
二、从直接单一的训练到用心的 “省悟文化”
近年来,很多人批判传统德育说教多,文明礼仪、社会规矩训练得少,因此提供要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训练。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在德育实践中又往往犯了简单重复性训练的毛病,即只注重行为的外烁,而不注重情感的体验、道理的思辨和信念的分享与感染,孩子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难以激发孩子自身的情感认同,也就很难达到德育的效果。事实上,跟说教一下,单一强调 “训练”也是一种 “低投入”的德育方式。中国传统教育中就特别重视内在的修炼,儒家尤其强调“内省”“修身”,就是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来丰富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通过内在的省悟和外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王阳明先生就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当班主任时,我有意识地 “延后三分钟”,尝试着提供机会让孩子去 “内省觉悟”。后来又意识到,不仅要让孩子自己内省,还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在内省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去影响感染他人。在后来参与的一系列德育实践探索中 (“评星活动”、“优雅华景人”德育课题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等),我逐渐形成了结合实践活动倡导 “省悟文化”的德育特色,依托学校的 “两课一会”(“开学第一课”、“期末最后一课”“月度成长分享会”)开展。“开学第一课”共商班级发展目标,宣示个人成长目标,公选班级服务岗位;“月度成长分享会”每月一次,结合近阶段班级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分享交流与自评互评活动;“期末最后一课”则在学期末,结合月度成长分享会的情况进行总结,对照学期初的计划进行反馈,分享成功,互提建议继续改进。同时,学校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准备一个成长记录本,记录自己的内省、同学之间的分享与评价。“两课一会”就是结合行为训练、行为评价来营造正面感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反思自省,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互促进步。两年我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班级始终弘扬着积极上进的正能量,学生逐渐养成了自我反思、分享进步的习惯,行为训练的效果慢慢内化成为孩子的道德信念。
三、从热闹折腾的活动到严密的 “实践体系”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效果也不错。但是,一些学校又陷入另外一个困境:过于关注活动本身的热闹与影响,忽视了活动的教育意义与效果;活动数量过多过杂,让师生觉得折腾。有专家就批评,现在一说德育特色就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可是为什么要搞活动,活动有没有教育意义,实际效果怎么样,却越来越没有人去关注了。我也一直在观察思考:活动怎样才能够产生系统的教育效果呢?几年来,我有意识地去整合一些主题活动,形成了每年的几个主题,明确每个主题重点关注的教育目的。整合之后,我又思考:每个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要营造什么样的文化,要发展学生哪些素质?怎样去完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正是循着这样的实践与思考,我特别关注德育的顶层设计,提出了 “知行合一,精诚致善”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融 “活动-分享-评价”于一体。
主体部分是活动体系,就是按时间轴安排内容,为每一个实践活动赋予一个教育主题。从年初到年末依次有:二月份 “创意慈善义卖”活动,三月份 “学雷锋走好人生路”系列活动,四月份 “风清景明,慎终追远”系列活动、春游综合实践活动,五月份 “我爱劳动,节俭光荣”系列活动,五、六月份“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九月份 “我敬我师”系列活动,九、十月份 “我们的节日——中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十月至十一月份 “孝老敬亲”第列活动、秋游综合实践活动,十二月份 “安全文明我能行”系列活动。以及跨月份的实践性活动,包括上半年的读书节活动、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实践活动,下半年的体育艺术节、科技实践节活动活动等。
最有创意的就是分享与评价体系。围绕活动主题与内容,都有安排分享交流的环节,有些是结合成长分享会的分享交流,有些是社团的总结分享,比较大的主题活动则专门安排分享环节。分享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分享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为主,教师只是适当点拨,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体系也紧密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学校设计了 “敬老孝亲好少年”“乐于助人好伙伴”“文明礼仪小天”“自主管理之星”“环保实践之”星 “科技创想之星”“安全文明之星”“武术之星”“民乐之星”“书法之星”“经典诵读之星”“美文阅读之星”“思维之星”等十几个表彰项目,结合系列实践活动进行分享评价,由学生自主申报、师生共同评价,表彰那些在实践活动中取得进步的孩子。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