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2016-04-12冯淑娟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冯淑娟(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浅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冯淑娟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师德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及文明程度;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特别是新时期多元化的社会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思想信念淡薄、敬业精神下降、学术研究欠缺等不良现象,因此建议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教书”与“育人”齐并进、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端正教学与学术态度等措施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关 键 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一、引言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表明了教师职业所具备的职业修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大学教师提出道德教育修养的要求,应国“纯粹之学问专家”,因而“须年年用功,传授新学”,并提出“教授及讲师不仅要授课,还要不放过一切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保持活力”。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青年的梦。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家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是实现梦想的根基,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当代青年教师,就应该不负时代所托,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师德高尚、举止优雅、气质不凡、治学严谨的灵魂工程师,用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影响学生。2013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意见》指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向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不规范,不能为人师表。
其实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师德是育人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才,推进科学和社会发展。大部分青年教师已经做好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教育的思想准备,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师风师德方面仍然存在这一些问题,令人堪忧,例如个别教师善恶不分,混淆是非;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失在了欲望的漩涡中,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危害到了高校的进一步建设与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水平,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迫在眉睫必须正视的重要工作。所以全面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容忽视。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职业道德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要求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师德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准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师德最重要。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对大学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积学”,即学术水平高,“在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为师”;二是“热心”,即对大学教育事业怀有热情和责任心,“大学对学生,不但传授学术,更有养成人格的义务”;三是“用功”,即有进取创新精神。同时提出大学教师应是“纯粹之学问专家”,“须年用功,传授新学。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保持活力。”蔡元培老先生的三个要求其实就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2007年优秀教师的座谈会上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从以上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性,的确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是由我们教师来完成的。温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提出的“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也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古云:“师者,人之楷模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近几年来大学都在扩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在校的要求也有所差别,这也是对高校教师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所以师德建设迫在眉睫,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一直都要求的永恒主题。
2、新时期核心价值观下的教师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校园是推进全民创新的试验田,是推进全面创新的前沿阵地,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创新,推进全面创新,教师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新知识、新工具的使用程度,更需要更新自身的职业道德内容,提升道德水平,使自身的职业道德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迷失前进方向,不迷茫。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并强调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习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要求,厘清了人们在师德建设上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师德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青年教师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学术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提高,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与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共同影响下,个别青年教师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有关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尖锐,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制约了教师个人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大力度,狠抓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发布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校45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101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声誉。
1、思想信念淡薄
高校小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真正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而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谋生手段。可以说“为人师不能表,言传而非身教”,“只教书不育人”,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青年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往往缺乏责任心,工作中墨守成规,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三观”失衡的问题。
2、敬业精神下降
教师职业队伍专业性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职业修养,提高教育水平,强化专业化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固定的学科、岗位相对稳定的生源,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都影响着教师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也间接影响师德建设。因此少数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课堂上随便应付,疏于研究教学、教法。如照本宣科,缺乏独立见解;知识老化,缺乏升级换代;教法单一,缺乏互动交流;缺乏改革完善现代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动力。
3、学术研究欠缺
高校科研实力的强弱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在信息时代。现阶段高校教师评价指标过多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缺乏师德方面的评价机制。从新进教师的选拔录用到教育教学的考核,从教师的职称评聘到进修、考博,都把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刊物等级作为硬性指标和主要标准,而师德师风评价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要求。因此部分青年教师或因为缺乏足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或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或因为心态不正、学风浮躁,很难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科研成果。更有极少数青年教师科研态度不严谨,急功近利,为“成果”而抄袭、剽窃、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4、市场经济冲击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师德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盲目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泛起,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下海热、跳槽热及第二职业热使部分教师很少关注自身师德建设、敬业奉献精神受到实惠的侵袭,由于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师德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和外在制约力相对脆弱,师德教育缺乏理论化与系统化而流于形式。
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措施
1.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师范”一词源于拉丁语norma,意为评价事物所依靠的标准。教师的培养正是一种“师范”精神的塑造,是“人之楷模”的榜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从这八个字可以看到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引航。同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人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楷模和表率。
自从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加强师德建设,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中国社会这些年发展较快,作为八十年后出生的青年教师,置身于一个急剧变迁的时代,对前途、对社会、对人生感到迷茫,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当代青年走出心灵的困境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当代青年是时代的幸运儿,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当代青年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所以要百般珍惜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人才,青年教师的身上承载着教育培养学生的重大责任,作为为人师表的高校教师,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承担好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己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用自己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职业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做到“教书”与“育人”齐并进
现代大学生都是“90”后,有其共同的特点:比如独立与依赖并存、热情与孤独并存、心理素质承受较弱、人际交往存在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所以,现代大学教师除了教书外,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达到“教书”同时又得于“育人”。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指在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进行培养。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如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先生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有相反方面,我们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所有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和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教书与育人是相互作用的,教学本身就是道德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但教书与育人又有区别,教书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社会专业人才。
3.端正教学与学术态度
高校教师具有高深的学问和专门的前沿、新兴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有敏锐的思维、睿智的思想、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这“一桶水”如何给学生“一杯水”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乐业及敬业精神,教学上,充分做好“四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更快了进入所学的领域。高校教师不是是教育者,而更多的应是一名研究学者,同时做为学生的引领者,必须坚定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正确的学术取向,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探索欲、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违背学术道德,为名利、地位、金钱等左右,为了“成果”而抄袭、剽窃、作假等行为。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暮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朝朝暮暮的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得到真理,才能为人类造福。
4. 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
青年教师首先是社会人,他们希望若干年后在职业发展上能有所建树,得到周围同事、同学、家人的认可和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正确感情需求,作为高校的领导,应了解青年教师的内心,主动为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目标明确的职业规划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起着激励作用,能更好地发掘出青年教师的内在潜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步发展。青年教师刚毕业,工资低、补贴少、社会支出较多,高校要尽可能增加青年教师的收入,在分配政策上多向青年教师倾斜,尽量提高青年教师的生活品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让他们甘于无私奉献,守得住清贫,坚守神圣的教育岗位,成为合格的灵魂塑造者。
学校更应关心新入职教师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通过培养成员意识、建立公平机制、增加组织参与、提供后续保障等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和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积极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建立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肯于吃苦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要有胆量、有气魄、有能力、有准备承担起学校发展的重任。
五、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古老而又系统复杂的工程,又关系到社会发展问题,所以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不可松懈的,在严抓师德建设的同时应健全学校本身的管理、监督及考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师德的有效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为中华的繁荣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 ://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
[2]王蔚.清大学精神感召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6):154-160.
[3]韦冬雪.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娜.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97-198.
[5]刘继红.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5,(6):83-84.
[6]金雪莹,李岩.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J].现代管理,2015,(10):147-151.
[7]王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9,(3):12-1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01-103-05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冯淑娟(1977-),女,广西天等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