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和民族的汉字情节概述

2016-07-06张小玲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00

三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字日本

张小玲(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大和民族的汉字情节概述

张小玲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摘 要]古代大和人最初借用汉字做发音符号,之后用和语训读汉文,继而用汉字为大和词语表意,接着从汉字的草书和楷书中分别发展出表音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最后依照汉字的造字原理造出数千个“国字”,大和民族汉字情结可谓深厚长久。其具体表现在训解汉字、把玩汉字、细化字义以及拼组旧字为新词等汉字的本土化作业上,在此过程中反映出大和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吸收先进文化时的灵活性,以及富于改革创造的精神特质。

[关 键 词]汉字情结;万葉仮名;训点读法;国字;和制汉语新造语

汉字传到日本最早是在两千年前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4世纪)。由于汉语与大和语(原始日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尽管如此,大和人最初还是借用汉字为发音符号,后来用大和语对汉字汉文进行训读,又用汉字为大和语的词汇表意,再后来从汉字的草书和楷书中分别发展出表音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直至最终依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自己造出数千个有别与汉字的“国字”。这一过程历时一千五百年之久,大和人的汉字情节可谓源之远兮且流长,其执着的精神令人动容。那么,历史上大和人是如何与汉字相知相交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汉字如此着迷?汉字情节反映出大和民族怎样的精神结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和人与汉字的初会

参观日本的建筑工地时会目睹“油断一秒怪我一生”的标语。这八个汉字令不懂日语的中国人费解。原因当然在于它是日语而非汉语。这八个汉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却是日语的表音符号。“油断”和“怪我”是借用汉字来表音,它们不具字义,分别是“疏忽”和“受伤”的意思。而“一秒”和“一生”则与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明治文学。

汉语相通是表意文字。这个八字标语可译为“疏忽一秒,伤残一生”。同样日本人的名字多为汉字,但是同一汉字,读音却不尽相同,原因也在于有的汉字是表音,而用于另一个人则变成表意文字。更有甚者,即便是相同的表意汉字,读音也会不同,因为用不同的大和语来训读,结果便是不同的读音,反之亦然。即同样的和语读音所用的汉字却不同。例如日本女子的名字中常见“緑”、“美登里”和“美鳥”,这三个名字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但是汉字表记却各异。“緑”是表意文字,“美登里”是表音符号,而“美鳥”则是表音符号和表意文字的组合,“美”表音,“鳥”表意。这种同一汉字不同读音,表音表意并行的现象便是大和民族接受汉字文化的历史痕迹。

一个没有文字的远古族群有史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外来文字偏偏是笔画繁复、极难书写的汉字,这对于渴望语言载体的大和人而言,既可喜又可悲。无奈之下他们先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记录大和语言。于是汉字这一表音符号逐渐出现在贵族阶级的和歌里,被称为“真名”即正式的字母。由于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葉集》中存有数目众多的真名和歌,所以“真名”也被称为“万葉仮名”。

例如:春過而夏来良之白妙能衣乾有天之香来山(《万葉集》卷一杂歌二十八)

这首出自飞鸟时代持统天皇的和歌,除“春過”“夏来”“衣乾”和“山”外,其余的汉字都是用来表音的“真名”。普通的日本人自然不解其意,即便是古代文学专家的解读也不尽相同。

“万葉仮名”为大和人提供了记录语言的工具,但是大和人并未就此满足。据日本正史《日本書纪》卷十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百济人王仁带来《论语》和《千字文》,从此大和贵族开始步入解读汉文汉诗这一艰难而漫长的文化历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了乎”《论语》中这一句,大和人用自己的语言训读为:

这一文字中的汉字均用大和语来训解,即训读。由于汉语与和语的语序截然不同,大和人在训读的同时还依照和语的语序进行倒读,即点读。两者统称为训点读法。

例如:

行中的“レ”是从后往前倒读此字的标识,而“一、二”则表示此字需要隔字跳读,先读有“一”标识的字,再读有“二”标识的字。至于其它的符号(片假名)则是用和语训读时的词尾或接续词。训读汉文之所以可能,与表音文字假名的出现不无关系。平假名出现在9世纪的平安时代初期,成为古代日本宫廷女性文学的主要文字,而片假名最初被僧侣做为读解经书的符号,两者均为表音字母。与表音的“万葉仮名”相比较,平假名和片假名显然具有书写简单,便于掌握,易于普及之特点。解读汉文的训点法历经五百多年才得以完成,大和人用心良苦可见一斑。直到今天汉诗文的训点读法依旧是日本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大和民族的汉字情结

大和人对于繁复难写、发音嫌硬的汉字一方面感到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却在训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最大的特点,即象形性和表意性。对于情感细腻擅长具象认知的大和民族而言,抽象性的表音文字(假名)单调无趣且意思浮游,而汉字的象形性使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绘画效果的图案性文字。再者汉字的表意性,不仅可以在表音的假名中确定词义,而且存在感强,起到视觉上的表征效果。于是大和民族开启了与汉字“同游共舞”的文化进程。

(一)细化汉字的使用——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作用

假名的表音性质使其出现大量的同音词,虽然根据文脉可以辨别其意,但是依旧存在词义浮游,难以瞬间扑捉其意的缺陷。对此大和人用细化汉字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あう”一词,一般人见面时写成“会う”,而情人约会时用“逢う”,遭遇不幸时改用“遭う”,偶遇老友便用“遇う”,而事情合乎逻辑或账目与款数相符时就用“合う”。同一发音用不同的汉字表意,既保持了和语的用词习惯和固有的语言节奏,又将具体所指区分开来,词义得以明确。此外汉字的细化使用也表现在情感上。例如“ひざし”一词,如果描述夏季的日照,大多用“日射し”,换成春天的日照,则呈现出喜用“陽差し”的倾向,显然因为夏日的阳光毒辣直射,而春日的阳光温暖舒服。再如“おもう”一词,思念父母时日本人常用“思う”,而想念恋人则选用“想う”。还有即便是同一所指、同一发音的词,因所指物的用途不同,选用的汉字也有差别。如“たまご”一词,所指物为生物意义的鸡蛋时写成“卵”,但是所指物为食材时便改用“玉子”,同一发音用汉字区分所指,使之更为精确。重视情景、擅长具象认知的大和人,甚至把汉字帖服在既无表意关系也无发音关系的和语词汇上,旨在表达情绪或心境。如“うるさい”这一形容词,意思是环境吵闹或因他人唠叨耳根不清静。但是日本人却用“五⽉蝿い”来标注,有的文人甚至改用“⼋⽉蝉い”。至于“よばい”贴上汉字后变成“夜這い”更能形象地表达出男子抹黑到情人居室过夜的情景。当然“うきよ”一词,江户时期佛家写为“憂き世”以示世间无常、而江户市民则用“浮き世”,强调即时行乐。

(二)人名地名汉字化——最大限度利用汉字的表征特点

一个民族的人名和地名往往与这一族群的原始语言关系密切。大和人也不例外,其人名地名的读音属于传统的和音。和语读音、假名表音的人名地名用于交谈并无大碍,但是书写记录时便出现因同音词多发而所指不明的问题。大和人在细化汉字使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人名地名贴付汉字,使之在表音的基础上富于意义,同时与他者区别开来。例如:田中角荣、川端康成、黒澤明、松下幸之助、山口百惠这些人名的读音均为和音,依据和音的原意帖付汉字后人名便有了表征性意思,而且富于视觉效果。中国人依照汉字来读,在日本自然无法沟通。另外,日本的国技——大相扑出道时都有艺名,而大相扑的艺名最具大和之情怀。例如:千代富士、若乃花、曙、吉葉山、三重湖、北勝海、白鹏翔、鹤龍等,这些诗情画意的汉字反映出大和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依恋,不过读音都是和语,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听之不知所云,但是可以“望文生义”。

同样日本人对地名也进行了汉字标注作业。有些地名的读音尽管无法与汉字的字义完全吻合,但是仍旧帖付汉字,因此出现不少连外地的日本人也不会读的地名。例如北海道的“长万部、弟子屈、白老、纲走”这些地名为原居民阿伊努人的语言,因此车站的站牌在汉字头上都用假名标出发音。以方言发音的地名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南部九州鹿儿岛的“指宿、垂水、入来”这些地名只看汉字无法读出,日本人也需要到此一游方能知晓。

(三)解析汉字——品味汉字的象形性

大和人最先被汉字吸引的是其象形特点。汉字在他们眼里宛若一幅设计图案,他们对汉字的“和式”解读饶有趣味。汉字的“人”他们解释为象征两个人彼此支撑,并借此对晚辈施以道德训教:人是相互帮助才能过活的。稻作文明是大和民族的传统农业,他们对于象形汉字“米”也进行了一番匠心解读。首先把米子分解为八十八,字头的一点一撇,(古体字中有一撇一纳的书体)然后教育孩子:米饭是经过八十八道工序才能吃到的,所以要格外珍惜。茶文化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之一,日本人有祝“茶寿”的习俗。立春后八十八天的五月初是上等茶的采茶期,据说饮此茶可以长寿,于是他们把茶字拆解为二十、八十八,合在一起便是岁,即为茶寿。另外在日本也过九十岁大寿,即“醉寿”,不过日本人觉得“卒”意思不吉利,便改用草写变成“酔”。

日本人的汉字情结不仅在于解析释义上,而且也表现在令汉字“有机化”方面,即让汉字成为有血有肉的情感之载体。比如“妾”字,日本人解释为起风“立”波的女人,以此劝告男人纳妾需谨慎。再有“親”字,小学教师会拆成”立木見”三部分,然后向学生解释:鸟妈妈站在树上看守着孩子。运动会颁奖台上,校长会对获銅奖的选手说:“銅”就是与“金”相“同”,而銀奖便是“良”“金”差一点,用幽默而美妙的诠释安慰、鼓励学生。面对“必”字,人们会说:活在世上每个人的心必定会有划痕,至于“辛”苦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加上一横便成“幸”福。反过来“鉄”厂挂牌成立时,为避免“金”钱流“失”,专门改用古体鐵字。大和民族细腻的情愫和出色的具象认知能力给汉字注入了情感,使大陆的古老汉字在风情地理截然不同的岛国落地生根并成为大和文字的基本元素之一。

(四)汉字的扩容——自造“国字”

汉字诞生于中国大陆,而中原的农耕文明以旱地为中心、以麦类五谷为主粮,无论地理环境还是风土气候均与日本列岛相去甚远。以鱼捞和稻作农耕为中心的大和民族在吸收消化汉字的过程中,逐渐感到从中国大陆传来的汉字不能完全供给岛上所需,这首先表现在鱼类的词汇上。另外,日本列岛没有经历过冰河期,加之国土狭长纵跨寒带至亚热带,植物种类远比中国大陆丰富,因而传来的植物类汉字也显得十分有限,况且存在所指不明甚至张冠李戴的问题。于是日本人依照汉字的造字原则开始自己造字,这些字相对于汉字被称为“国字”。

鱼字部的“国字”:

鰹:晒干后肉质十分坚硬,食用时需要刨推。(中国援用了此字)

鰯:在海里聚群游动,捕捞上岸后很快腐烂。(沙丁鱼)

鱈:捕季在降雪时且肉色雪白(中国援用了此字)

鰒:鱼的腹部鼓胀如圆球(河豚)

鯱:牙齿尖利,长相凶猛。(逆戟鲸)

鮲:潜伏在暖海区的海底沙里(牛尾鱼)

鮱:近乎黑色,长相显老。(鲻鱼)

鰚:以腹部鲜红为特征(鳟鱼)

魸:全身一无片鳞(鲶鱼)

此外还有鮒、鯛、鯵、鮭等共170多个字,数目排到“国字”的前五位。其中有些逐渐退出了文字舞台成为死字,但是仍然反映了大和人需要增加鱼字部的汉字这一事实。

在“国字”中数目占据首位的是木字部的植物类。例如:

榊:常绿树,多用于祭神。(杨桐)

梻:全株散发香气,常用于拜佛。(芥草)

榎:夏季开花(朴树)

樫:以木质坚硬为特点(橡树)

樰:楤木(八角金盘)

桜:象形字,上面三点表示花瓣。(樱花)栬:赏叶树(枫树)

杣:用作木材的人工林

榁:杜松,借用“室”字的和语训读音加以木字傍。

除鱼类与植物外,日本人还自造了不少山川田野以及自然方面的国字。例如:

畑:秋后烧荒的旱田,相对于水田。

最后去的是细婆家。细婆说:“伢,这是蛮好的事,要恭喜。回头跟领导讲一下,涨价涨慢点,得让我们日子过得稳当。你得帮我们老百姓说话哦。”

畠:旱田,畑的异体国字。

辻:十字路

峠:山路的最高处,敬有道祖神,行人在此祭拜。

凪:风平后浪静下来

凩:寒冷的秋风

梺:山脚、山麓

簗:鱼梁(置于河中的竹编篱,用于捕鱼)

另外,国字的范围也涉及到日常生活及用具等方面。例如:

枠:框、边线、建筑护板等

裃:武士的正装

褄:和服下摆的左右两端

躾:管教、调教

働:干活、工作

込:拥挤、混杂

俥:人力车、手推车

麹:酿酒用的酒曲

鞄:皮质手提包

凧:风筝

据资料统计“国字”最多时一度超过4000个,后来多数国字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1946年日本政府实行文字改革,要求汉字(包括国字)限量使用,并宣布了1850个“当用漢字”。1981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明确规定法令、公文、报刊和杂志等常用的1945个汉字,以压缩和匡范汉字的使用。文中列举的国字常见于明治和一战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不属于当今的“常用汉字”。其中存留下来的“国字”有些在晚清和民国年间传到中国变成汉字,而有些“国字”连日本人也以为原本是汉字。“国字”的出现填补了中原汉字的不足,为和语在鱼类、植物、地理以及生活方面的词汇提供了表意性文字,其文化意义不可低估。

(五)汉字的新生——“和制漢語新造”

以明治维新为契机,近代日本人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在译介西欧的军事兵工、生物医学、天文地理、思想哲学、政治法律等科学体系时,不可避免地遇到迄今为止大和语言里不曾有之、且数目庞大的专业术语。对此他们再次启用了汉字这一外来工具。利用汉字的独立性(便于组拼)和表意性(便于解意)的特点,开始了“拼旧字为新词”这一极具特色的文字作业,从而既简单又省力地造出大批近代科学的专业术语,日本人称之为“和制漢語新造語”。至此,古老的汉字在日本近代的历史舞台上获得新生,其文字特质得到空前的挖掘与利用。下面分类列举这些“新造语”中代表性的常用词汇。

军事类部分代表性词汇:

常备兵假想敌间谍大本营催泪弹军需品军国主义领海领土领空迫击炮巡洋舰驱逐舰手榴弹高射炮导火线防空演习封锁空袭侵犯侵略

教育类部分常用词汇:

方程式分解分子量子代数数学微积分力学三角德育教养理论物理教科书元素要素试验体操运动场学历学龄微生物土木工程水平平面素质博士硕士师范图书图案语源学

政治法律类部分代表性词汇:

共和霸权立宪国际策动独裁独占斗争革命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寡头政治国库国立国税解放解决极端批判偏见迫害抗议论战选举落选内阁议会议员特权辩护士保障保释旁证陪审出庭法庭法人法律法定法学法则国际公法民法商法民主判决处决否决公判公诉公民

思想哲学类部分代表性词汇:

形而上形而下侠义广义唯物论认识论抽象归纳规范典型范畴反映分析假象假设假释伦理学人权人道人生观无产阶级虚无主义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意志意图意味现实现象

经济产业类部分常用词汇:

财阀资本出口财政财务决算清算破产经济学经理 会计理事交易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统计投资投机专卖信托消费电气电流电报电波电话高炉混凝土沥青建筑列车配电盘汽船汽笛研磨机印刷性能故障定额动力短波构造工程

生物医学类部分常用词汇:

卫生学保健营养蛋白质细胞血色素血栓动脉静脉淋巴结核溃疡化脓并发症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红热传染病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内分泌外分泌病理学临床消毒触媒催眠术内服

地理类部分代表性词汇:

大气光年地下水地上水地质学地理学放射非金属火成岩水成岩间歇泉间歇热辐射海拔化石弧光空间暖流气体升华探照灯温度温室低周波超自然超短波采光放射线

至于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领域的“新造語”也形成体系。这些“新造语”,明治初期以军事医学为中心,一战前几乎盖含了科技人文所有领域。由于和語中原本没有与之相应的词汇,所以这些“新造語”一般都依照汉语的发音模式来读,即音读。当然其发音与现代汉语并不相同,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听之仍然不知所云。这种重组再造式的创造力便是大和民族的代表性特征。“新造語”的出现意义深远,从此汉字在日本由单体字发展至复合词,复合词词义更为明确、所含更为丰富、表述也更为灵活,堪称汉字的新生。清末民初以中国留日学生为媒介“新造語”传入中国,被称为“日源外来词”。依据《汉语外来语辞典》[1]菅原義三《国字の辞典》东京:東京堂出版(第5版)1990年,所收国字1553中木字部182,鱼字部171,草字部114,金字部82,虫字部76。的收集,目前仍在使用的有1267个。这些“新造語”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对此普通的中国人并不知晓。

三、从汉字情结分析大和民族的精神构造

汉字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难写(笔画繁复)、最难读(一字一音一声调)、最难记(偏旁部首搭配错杂)、最难懂(字义多歧、词性多变)的文字。二千年前一个没有文字的族群,首次遇到的偏偏是汉字,对此日本语言文化学者也叫苦不迭、徒叹宿命[2]大化革新:大化元年(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为中心实行的古代政治大改革,实现了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后经天武、持统两代天皇完成了律令国家的建设。。面对上挑下划,左撇右纳,偏旁部首堆积一体的神字天书,大和人的震惊可想而知。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他们没有躲避依旧选择了接触。原因在于日本海隔断了文明的进程,先祖绳文人在孤岛上从事原始采集鱼捞已经8000年之久[3]国学运动以江户中期的国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为中心展开。主张排斥外来儒佛回归大和古道,其国学研究活动被誉为十八世纪后半日本最突出的“知性活动”,在确立“大和魂”(民族意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弥生人、大和人再也不能等待,他们需要记录自己的语言,需要学习农耕技术,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渴望使他们面对代表先进文明的汉字时勇敢地敞开了胸怀。可见地理上漫长的阻隔,反过来培育出大和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这一点在上古时期的大化革新、中古时期对隋唐文化的吸收、以及近代学习西方文明这些划时代的文化事件上均得到传承与弘扬,并成为大和民族精神构造中的一大元素。处于后进文明的族群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文化在全球不乏其例。但是由于地理上的阻隔,使岛国上的大和人求知、求变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华夏周边的族群。正是这种强烈的渴望使他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时表现出超常的坚韧和惊人的耐心。面对天书神字般的汉文汉字,他们不惜历时一千五百余年完成了汉字表音、汉字表意、汉字训读、从汉字中提取表音字母这一艰难的历程。事实上假名诞生后,大和人完全可以选择轻松的表音之路(世界上主要文字绝大多数为表音文字),但是他们不但没有放弃汉字,反而在假名表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使用了汉字的各种功能,创造出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种字体共存,既表音又表意,这一堪称人类文化之壮举的文字。日语发音清丽响亮,语调平稳流畅,表述温婉细腻,无疑源于和语的特性,而日语的文章词义明了、富有张力,显然是汉字的功效。对于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字体的运用显示出大和人灵活的民族特性。汉字除人名地名外,多用于新闻报道、行政公文和标语广告,旨在发挥词义明确、形象明晰、简洁厚重的汉字特点。平假名则在传统和歌、文学作品以及小学课本中扮演主角,其易学易记和柔婉的口语表述更具大众特色。至于片假名首先用于外来语的表音,再者如果强调某个字眼或发音时,习惯上也使用片假名。例如以委婉见长的日本人表达讨厌这一情感时,多数人会选择平假名“きらい”,因为汉字“嫌い”视觉太过强烈。如果选用的是片假名“キライ”则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开玩笑,要么是在强调。如此这般,日本人自在从容地操纵着三种“文字”,恰到好处地表达着微妙的情感,由此反映出大和民族凡事喜欢多样性(有选择的余地),擅长将事物细化(重视准确度)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朝鲜和越南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都吸收并使用过汉字,但是进入19世纪后逐渐放弃,这与两国的地缘政治不无关系。朝鲜与越南地处半岛,半岛的地缘历来危机四伏、充满变数。内陆的大国要借道于半岛打出去,而海外的列强又要从半岛登陆侵进来。纵观全球,地处半岛的国家往往兵燹不断、战争连年,最终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曾经使用汉字的越南,在法国殖民时期被迫把越语改为拼音文字,而从百年日据时代解放出来的朝鲜,作为民族意识的反弹也摈弃了汉字。然而岛国日本却借助于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历史上阻止了外来民族的入侵。和平时期它反过来成为传播外来先进文化的水上之路。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尤其是恰到好处的海路距离为大和民族提供了从容挑选、渐进消化外来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此外,古代越南与朝鲜均为农耕文化发达之邦,其精英阶层的民族意识形成较早。作为以华夏大国为邻的半岛小国,他们在历史早期便警觉于被华夏文化所同化。日本尽管在江户中期出现过以大和的自然之道抵抗中国儒家圣人之道的国学运动,但是岛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社会形态使他们早期没有形成中国邻邦那种文化危机意识,也因为如此,汉字在岛国日本得以生根开花最终结果。

八十年代后期全球迎来信息化时代,伴随网络的普及,英语词汇蜂拥而至,以片假名表记的外来语在日语中大有占据半壁江山之势。于是日本的文人学者纷纷开始担忧汉字的命运。许多学者预料不出三十年汉字在日本将退出实用舞台,只能以书法艺术的身份被供之高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汉字不仅是文字更是溶入了大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下,保护民族意识将会成为各国文化精英的要务。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本土化后的汉字会继续承载着大和的历史走向未来。

汉字是大和民族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大和民族与汉字的情结贯穿于整个日本文化史。汉字情结中体现出大和民族对外来文化极为开放的态度和吸收先进文化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坚韧性,以及出色的改革创造力。这些作为大和民族精神构造的主要元素,在其它领域也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日]刘正琰,高名凯,麦永乾.汉语外来语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2][日]笹原宏之.漢字託した「⽇本の⼼」.东京:NHK出版社,2014: 77.

[3][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書店,1987:103.

[4][日]野村雅昭.漢字の未来[M].东京:三元社, 2008: 212.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01-089-07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张小玲(1961-),女,山东寿光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日本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明治文学。

猜你喜欢

汉字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