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的渊源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16-04-12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刘进平
文/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 刘进平
以课程的渊源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刘进平
中国教育本可以很简单,就是人文加科学知识教育。但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有余而科学知识教育不足,中国现代教育则相反,是人文教育不足而科学知识教育有余。最近,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非常明确地规定中国教育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味着有几千年历史的诵读中华经典教育之恢复和继承。说白了就是恢复读经。
一、农耕经济决定中国古代教育主要课程是读经
中国传统经济主要是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是大河大陆型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农业是最先发展的经济部门。正是中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使先民很早就进入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
农业生产,必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凭借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在农与学,耕与读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这种经济不像汽机、流水线那样需要知识、需要发明创造。读书只是为了入仕做官,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治国安民之材,这些只要文史人文知识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因此,古人读书只要读经就行了。
二、修齐治平、“学而优侧仕”的教育目的决定中国传统教育主要课程是读经
中国传统教育相当发达。这与历朝历代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放在政治的首位分不开。《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贾谊集·大政》讲:“教者,政之本也。”……都证明古代中国是相当重视教育的。但是,中国传统教育是“王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明人伦”。孟子就明确指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第一次概括了古代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受其影响,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培养“君子”、“圣贤”,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这样的目的,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课程是“六艺”和“四书”、“五经”足矣——汉代以前的主要课程是“六艺”,汉代以后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教材是“四书”、“五经”。这样的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道德文章,即人文素养了得,而科学知识素养就缺乏了。尽管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天”也是被人格化、伦理化了的“天”,自然也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人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这样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课程必然是读经为主。
三、中国古代人才选拔考试决定古代教育主要课程是读经
中国的考试制度,包括西周的选贤贡士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制度,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其实,中国的考试制度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考试的目的、形式、内容上。中国古代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选取当官的人才。取士这一狭隘的目的性,决定了考试内容的狭隘——限于“四书”、“五经”,和考试方式的死板——八股取士。我们的考试制度西方人赞叹不绝,争相仿效,我们没必要取消考试。只要我们扩大考试内容,改进考试的方法,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们的人才一定如花那么美。
中国的小学有“三百千”、《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大学有“四书”、“五经”的大教材,如果不读经岂不可惜?中国的教育,读经加读科学知识,就是这么简单。中国的教育之路,早就有人指出,只要我们走“中西兼学”之路就不会出错了。可见,取消读经行不通、走不远,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教育单读经不行,现代教育完全不读经也不行。读经,过与不及都不行。目前我们现行教育对科学知识已经够重视了,只我们把读经这一课补起来,我们的教育没有不行的。现在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有力的保障,是我们恢复读经的最好理由。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