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交往:当代中国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
——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系列之九

2016-04-12徐福林梁芷铭周玫

视听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务微博

□徐福林 梁芷铭 周玫



精神交往:当代中国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
——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系列之九

□徐福林梁芷铭周玫

摘要:政务微博的精神诉求存在于政务微博主体、受众、内容与功能、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受主体与受众的互动影响至深。精神交往在政务微博不断展开,并形成了新的结构,为政务微博带来新景象,为政务机构治理提供了契机,推动着政务微博功能的全面实现,适应着政务微博在不同时间和事件上的诉求。政务微博的诉求是多元的,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精神交往。

关键词:精神交往;政务微博;核心诉求

在政务微博平台上,不同群体正以共同的智慧、理性与激情推动政府转型,推进政府治理、追求社会善治。政务微博对今日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把精神交往视为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来探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务微博及其精神诉求

当微博席卷人们生活并深深影响社会国家方方面面时,政务微博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持续影响着它的受众,为社会精神交往带来新景观。但人们对何为政务微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张志安等人认为,政务微博与“政府及公共事务相关”,开设政务微博的除了“政府机构及官员”之外,还有“党委、人大、政协”等部门,分为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前者指“以部门名义开设的微博”,后者指“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博,以官员为主”,但实际上也包括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①有人认为,政务微博就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某一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这样的“微博平台”主要发布和传播“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有人认为政务微博是指“我国党政部门(广义上也包括以党政干部个人实名或虚拟名)”建立和经营的,以“公共事务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微博账户,在“政务公开、倾听民意、树立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公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②虽然人们对何为政务微博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政务微博及其运行的认知。

实际上,政务微博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开设政务微博的主体,二是政务微博的受众,三是政务微博的内容与任务,四是政务微博所要达到的效果。政务微博的诉求就隐藏在这四个部分之中,并通过采用不同的话语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表达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政务微博的诉求,至少包括了政务微博主体的诉求和政务微博受众的诉求。在实际运作中,虽然共同面对“公共事务治理”这一核心主题,但政务微博主体与其受众的诉求并不总是一致。一方面,政务微博开设主体的诉求往往受到部门利益、领域利益乃至部门官员个人利益的羁绊而走向公共利益与受众利益的反面;另一方面,政务微博受众基于维护自身权利而形成独特的诉求,当他们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主张自身权利时便往往与政务微博开设主体的诉求相对立。显然,双方诉求的冲突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而,双方必须借助政务微博这一平台形成共同的诉求,就某一事件或问题达成共识或和解。

二、精神交往在政务微博的展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最初”时期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关系,但我们依然可以就此而把握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紧密关系,显然,“人们的物质活动”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并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催生了不同的精神交往工具和精神交往形态。

陈力丹认为,精神交往形态包括了舆论、宗教、文艺、宣传和新闻等,这是通过语言、文字和报刊等各种交往媒介而实现的,而现代信息交往是古代歌谣、传说、史诗等“精神交往形态”的发展,政务微博无疑是现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态。在政务微博平台和政务微博构建的话语情景中,不同的精神交往形态交相辉映,不同的主体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和诉求。一方面,政务微博承载着公共舆论。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公众借助互联网,立足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就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政府信息等方面自主发表意见。陈力丹认为,不仅“公开的意见”是舆论的表现,而且“各种情绪的流露”也是舆论的表现。③可以说,借助政务微博这一交往空间,公共舆论形成了新的结构。另一方面,政务微博是宣传的新窗口。通过这一窗口,政府形象、公共政策、政府意志、部门意图、意识形态等得到宣传,并借助政府行政权力的权威为部分公众所知晓、理解和认同。同时,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也逐渐流入政务微博,但并非全部或大部分流入此处,只有那些契合于政府工作意图、利于行政权力运行和维护政府权威与形象的新闻才能被允许在此间流通,而那些试图站在政府对立面的新闻或者与政务无关的新闻则与此无缘。这一点并不会让人觉得惊奇。

除了精神交往形态不断变换而出现于政务微博之外,精神交往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政务微博这一浩瀚世界里,日常语言和表达方式大部分已面目全非,网络用语已经全面侵入政务微博的领地,传统用语正在失去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管是政务微博的围观者、浏览者、传播者还是其他受众,都对网络用语更有兴趣,以至于政务微博传播内容出现了“泛娱乐化”。与此同时,文字在政务微博的位置正在被图片和视频等元素“蚕食”,文字的使用虽然是常态,但人们更喜欢看到图片或者视频,人们更愿意通过图片或视频对公共政策、某种价值、发展战略等等形成认同,也更愿意借助图片或视频了解事件真相。

当公众、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共同面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同的意见便相继呈现,意见的交锋为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仅民众对自身权利和义务有了更多的体验,而且政府部门也对权力和权力边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不管是民众还是社会组织,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政府官员,正趋向于积极寻找社会治理共识。

三、精神交往在当代中国政务微博的状况

政务微博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无疑是令人感到惊奇而高兴的事件,与之兴起相陪伴的是精神交往结构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实际上,“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④这显然包括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同时也应当承认,无论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在当下都已与先前截然不同,并以新的姿态寻求与人们的需要、能力相适应。

政务微博是微博的演化。微博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方式,是一种“全媒体的平台”,呈现出“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⑤这些话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但它与前网络时代密切相关,只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它们的出现提供了便利,借由政务微博这一独特的话语场域,得到更深层次的放大,以至于往日有着高度权威的政府行政权力也不得不小心谨慎对待之,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它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政务微博数量不断增多和质量得到提升的今天,公共舆论版图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人们对纸质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弱,由纸质媒体而生发出的舆论力量正在缩小,人们借助纸质媒体而开展精神交往的频率在降低。另一方面,非政务微博虽然也挤满了信息,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流动出口,但过于庞大的信息量让人无法从中准确把握政务及其变动,实际上,人们并不能离开政务而安稳地生活于此世间。而此时,电视、电台、网络论坛、博客的影响力早已被微博浪潮不同程度地肢解。于是,政务微博变得顺理成章,并获得了公共舆论新版图中的位置。

网络时代为人们做任何事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由于借助政务微博,人们更容易“问政”。显然,行政权力的运行、公共财政的支出、税收的征收、政府官员的任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为人们关注,也更容易被民众挑出毛病。人们变得越来越热衷政治,这不仅是因为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方便,而且因为网络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使他们对自身权利有了更多的认识。当借助政务微博问政的行为不断出现,人们的精神交往已经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精神交往有了更多的不同。当然,这样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方式上。在政务微博面前,人们只需点击鼠标或者触摸屏幕即可完成问政,至于具体的精神交往行为是否完成得令人满意,也不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人们往往在发表言论之后即可得到他人的回复,同时,他人回复的数量与水平也往往成为判断精神交往质量的一个指标。

或许,通过近几年政务微博的一些变化更能看清楚精神交往在当代中国政务微博的状况。据《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影响力居前的政务微博包括了“公安、旅游机构、政府、交通、涉外、团委、司法、医疗卫生和工商税务等”,其中公安部门微博占到了全部政务微博的32.8%。⑥而在2012年新浪十大政务机构微博——“上海发布”“平安北京”“成都发布”“平安中原”“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南京发布”“广州公安”“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铁警发布”“外交小灵通”中,公安系统公务人员占了大多数,这与2011年的政务微博状况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201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以法院、团委、新闻办等领域为代表”,政务微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法院微博成为了“弄潮儿”。⑦而据《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除了公安、法院、政府、外交、新闻办等部门外,环保部门和基层的政务微博成为亮点。⑧从公安部门的政务微博最多,到法院政务微博成为“弄潮儿”,到环保部门政务微博与基层政务微博成为亮点,清晰地反映出精神交往状态近几年在政务微博的变化。

四、为何精神交往是当代中国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

虽然,政务微博运营管理存在着信息泄密、意见失序、言语攻击、“个性”尴尬、“碎片”传播、网上“信访”困境等风险,但政务微博在公开政务信息、保障公民权利、变革施政理念、提升服务意识、改善政民互动、遏制腐败、引导舆论有序、抵制谣言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正是当下中国所必需的。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精神交往无疑是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市场活力仍需持续激发,而政府将从市场逐步退出;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领域的干预在减弱,并将从社会领域退出,但无论是市场还是社会是否已经为政府退出而做好了准备仍是疑问。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地区差距和数字鸿沟依然清晰可见,因滥用行政权力、司法不公而引发的矛盾时常见诸网络,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政治体制改革亦有待深化。各种不同的问题积压在一起,如若得不到一个新的出口或者通道,只会加重社会的危机以致走向不可预测的深渊。而承载着精神交往的政务微博恰是此时所需的出口,积压的问题、情绪、怨气、愤怒、不公将由此而呈现。

与转型期社会相适应的是政府亦在转型。面对不断呈现的社会问题、情绪、不公、怨气,传统的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方式正面临挑战,行政权力的每一个触角时常遭民众嘲讽、挖苦、质疑、调侃。如何应对如此状况以便维持社会继续运转并重建民众的信心?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习惯了网络信息,习惯了网络习性,习惯了网络掀起的思想观念浪潮,此时,政府把政务微博当成新的精神交往场所,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本体上,政务微博话语呈“释放状态”,在价值上,政务微博试图通过“话语释放”达到“权力聚合”,超越传统人治型、法理型官僚行政而开辟“服务型民主行政”通衢。可以说,当代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已经不言而喻,那就是借助政务微博形成广泛的精神交往。如此一来,不仅政府可以在参与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精神交往中重塑形象,让公共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使公共权力在应有的轨道运行,令社会治理出现新气象,而且民众亦可以在此过程得到锻炼,形成理性、宽容、善良、追求正义的美好品德。

事实上,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传播加快,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权利意识,他们懂得更多的法律,也逐渐学会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他们更擅长于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获得帮助。自媒体构筑了开放性社会话语系统,促进了社会公众问题意识觉醒,使他们以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和发言视角展现出固有的强势姿态。政务微博既承载着民众的强势姿态,又通过政府机构的积极回应弱化着民众的强势姿态。此时,政务微博的精神交往已经把目光集中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柔化着民间与政府、民众与官员、职能各异的行政部门、社会不同领域的关系,以促进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弥合社会断裂,使政府告别政绩的反讽。时至今日,政务微博的精神诉求已经焕发出了力量,精神交往在政务微博上已经形成了新的版图,如果政府转型的脚步不停止,那么,真正的精神交往也不会从政务微博消失,而只要你触碰政务微博的皮肤,就可以感知它在强烈地跳动。但是,如果没有公民那已经觉醒了的权利意识的倒逼,精神交往要成为政务微博的核心诉求恐怕还需时日。

注释:

①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6):34-39.

②罗俊丽.着力提升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力[J].理论探索,2013(4):75-77.

③陈力丹.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J].新闻大学,2012(5):6-1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60.

⑤周越辉.论微博时代的四种话语形态[J].新闻界,2013(21):48-51.

⑥谢耘耕,刘锐,徐颖,等.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J].新闻界,2012(5):47-54.

⑦余飞.法院微博成2013年政务微博“弄潮儿”[N].法制日报,2014-01-02(04).

⑧曹凯.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发布[J].计算机与网络,2014(15):6-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域下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3XGL008),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资助成果(项目编号:GXQG022014062)。
(作者徐福林系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讲师;梁芷铭系钦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玫系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book=124,ebook=126

猜你喜欢

政务微博
浅谈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触点与发展方向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构建初探
时空视角下省级政府政务微博运营效率评价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政务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浅谈最具活力的政务信息传播新平台的现状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巧用政务微博,回应民众关切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